(2)乌镇(乌龙堡——乌龙铺)集市上有老乡认出毛泽东,大家非常激动,尽情欢呼:“毛主席万岁!”衷心祝愿毛主席健康长寿! 李银桥言:“我第一次听到群众喊毛主席万岁,是1947年夏天的事。我说的第一次,不包括平时开群众大会呼口号,而是指群众面对毛泽东自发的欢呼声。就是刘戡七个旅的追兵紧追不舍的那一次,中央纵队离米脂20里,甩开大路,转向东边的山沟。经井儿坪、陈家沟,翻一座山,到米脂至葭县的大川里。大路上很少遇见老百姓,可是一拐进山沟,人渐渐多了,地里有人干活,路上有人挑担。再往里走,正逢集市,人来人往,买卖东西,非常热闹。显然,敌人还没来过这里。 毛泽东在马上皱起眉头,因为追兵不到30里,一场劫难很可能发生。他令警卫排长叫来群运组的同志:‘马上把你们的人集中起来,到群众里去,向老乡们宣传坚壁清野。敌人跟脚就要到,不能让乡亲们受损失,也不能让敌人吃饱肚子!’ 毛泽东又向支队参谋长下令:‘不要惊扰集市上群众,部队绕镇外走。’ 可是,群众已经看到了这支队伍,纷纷拥到镇外。那时的军民关系确实如鱼水之情,老乡们争抢着向同志们问好。那时,毛泽东这个响亮的名字,普天下已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是限于条件,就是在老解放区,人们见到的也只是画像,没见过照片,更少有人见到真人。何况,毛泽东转战陕北期间一直使用化名李德胜,所以多数时间不曾被人认出。有的房东与毛泽东朝夕相处几十天,天天念叨毛主席,却不知毛泽东就坐在他对面。 这一次却发生了意外。人群中忽然响起没有十分把握的惊叫声:‘毛主席?’ 毛泽东在马背上忽地转脸,完全是出于本能地朝那叫喊的方向望了一眼。一瞥之间,第二道惊喜的叫声已经响起:‘毛主席!毛主席!毛主席万岁!’ 人群陡地起来波澜,镇子里的人丢下算盘秤杆,丢下货物不顾,拔腿就朝镇外跑,立刻汇成奔腾的洪流。已经在镇外的群众抢先一步朝马上的毛泽东拥过来,欢呼声惊雷一般响彻云霄:‘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 队伍完全卷入沸腾的人流中,挪不动步。毛泽东在马上朝群众招手,脸上露着安静的微笑,但是眼睛有些湿润。同志们的眼睛都湿润了,并且也感到光荣自豪。我们自然而然将这种欢呼看作是群众对我们党,我们军队,我们为之奋斗的事业的拥护和热爱。毛泽东这个名字,已经成了理想、信念和力量的代表。这种欢呼,不像20年后红卫兵的欢呼那么狂热,但是,那种真诚朴实、亲切热烈的情感流动,却是更能动人心魄,使人激昂感奋,热泪哽咽。我看到孩子们奔跑着欢呼跳跃,看到青壮年们举起森林般挺立的臂膊,看到婆姨们挤挨着踮脚眺望,一种暗暗欣喜又是春意盎然的神采笼罩着她们的眼睛,荡漾在她们的唇际。头上包白羊肚毛巾的老汉扔掉铲,擦着脸上的泪水,挤到毛泽东的马旁,探着手只触到一下毛泽东的后衣襟,爬满皱纹的褐色的脸孔便放射出复活了的青春的光彩! 没有报纸广播‘大树特树’,若是一定说有,那便是国民党的咒骂:‘土匪’、‘强盗’、‘魔鬼’。毛泽东完全是用事实来说话,他对整个中国时局和民众情绪了如指掌,他用最通俗的语言向老百姓说明深奥的道理;他用他的思想、理论,卓越组织能力和杰出的领导艺术,赢得一大批民族的优秀子孙为追随者,又通过这批追随者团结了绝大多数的群众,于是,他成为人民全心全意拥护爱戴的领袖。 我认为,那时毛泽东喜欢人民喊万岁,希望人民喊万岁。因为在当时老百姓的心目中,毛泽东和共产党是一个意思;因为万岁不万岁是衡量党的方针政策的标志;因为得人心者才能得天下!” (权延赤《卫士长谈毛泽东》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3) 当时情况异常险恶,刘戡和钟松的十万兵马,正从南北两面庶天盖地的扑过来,中央机关将被挤在米脂以北、长城以南、黄河以西、无定河以东这块南北只有三、四十里,东西也不过五、六十里的狭窄区域,战斗一打响,遍地都是战场,让党中央、毛主席留在这里,谁能放改得下呢!战士们声地说着自己的心里话:“毛主席是全国人民的领袖,为了防止万一,保证绝对安全,应该马上过黄河!” 1947年8月16日晚,毛主席率中央机关冒雨来到佳县曹庄,急时召开会议,通过热烈讨论,最后决定:党中央和毛主席都不过黄河,继续留在陕北,到前线去,指挥战争。
(4)今晚,指1947年8月16日晚。 (5)书记,中共佳县委书记张俊贤。
(6)天快黑时,下起了倾盆大雨,毛主席冒雨行军,连夜赶到了曹庄。到了曹庄,刚找到一孔避雨的破窑洞准备开会,群运组的同志就报告说,这个村子还住着一部分干部家属和县保安科的在押犯人没有转移。毛主席询问我们县委在那里,参谋人员说,我们在神泉堡,离曹庄三里。毛主席指示支队政治部(即中央机关政治部)主任廖志高同志让他直接来和我们县委好好研究一下,让我们要很快组织转移。 廖志高同志接受了任务,没顾得上歇歇脚就又冲进大雨茫茫的夜海,朝神泉方向来了。我们县委因为防空住在神泉堡,当时,我们正紧张地转移伤员及边区后方机关和各个部队的后勤。因为下午四点乌龙堡区委在电话里报告说:“毛主席在乌龙堡停了一阵就朝东来了。”我以为主席要到神泉堡来,就赶快打扫住处,准备迎接,可是左等右等也不见来。又听绥德分区的领导说:“敌人有十万兵力,正从南北两面向佳县压来。”天这么黑,又下着大雨,毛主席和中央机关究竟去了哪里了,中央机关和领袖的安危关系到中国的命运和前途,我当时焦争得坐卧不安。 雨不停地下着,越来越大,天越来越黑,黑得伸手不见五指,我的心焦急的真如烈火焚烧。我几次跑到门外向西瞭望,但什么也看不到。 正在如坐针毡之时,廖志高同志来了,他满身水淋淋的,因为我们是老熟人,我就寒喧了几句,一边给他换衣服,一边说:“不赶快让主席过黄河,还等什么,敌人离这里仅仅二三十里。” 廖志高同志说:“毛主席宣布过,决不离开陕北。”我说:“为了安全,偷偷过去谁知道。” 廖志高同志坚定严肃地说道:“那万万办不到。”接着,他传达了主席的指示,我说:“我们的疏散工作今天刚搞完。”他说:“你们曹庄的犯人还没走,我们亚洲部(中央机关代号,有时也叫九支队)今晚要住在曹庄。”曹庄离县委住的神泉堡只有三里路,我立即通知保安科把犯人连夜带过黄河到山西那边。 廖志高同志出来找我们县委的时候,毛主席、周副主席仍然牵挂着住在曹庄的那些机关和家属的转移。周副主席知道雨大路滑又是黑夜,担心廖志高能不能按时到达神泉堡,就在会议结束,又亲自给我打来了电话。周副主席向我传达了毛主席的指示,关切地寻问全县群众的疏散和伤员、家属的转移情况。我一一作了汇报,并提出,由于时间紧迫,船只有限,把伤员、家属、老百姓全部转移到黄河东岸到山西境地恐怕有困难。周副主席明确指出:“敌人三十六师明天可能就到达乌龙堡,刘戡带着四个旅也从南面扑了过来,你们的螅蜊峪明天一定要停渡,十八日晚上木头峪也要停渡,到十九日,连县城下的桃花渡也要停了。各个渡口停渡以后,立即把所有船只弄到东岸隐蔽,过不去的群众沿河向北撤,县委转移到通秦寨。你们县委一定要跑到敌人前头,把伤员、家属全部送过河,做好坚壁清野工作,绝不能让群众的生命财产遭到损失。”周副主席还指示派两个同志来,一个带路,一个给山上骑马的(毛主席)同志送一封信。周副主席的话音刚落,我就说:“首长,你布置的任务,我们一定完成,可是你们的安全……”周副主席一听,没等我把话说完,就温和而镇静地说:“你只管完成你的任务,我们的安全你不要担心。”并且又叮咛道:“关于老百姓和伤员、家属的转移问题,支队部已经派人到你们那里来了,你们再具体研究吧!” 放下电话,我的心简直要跳出来,久久不能平静。我当时想,形势这样紧急,毛主席、周副主度不顾自己的安危,却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想得这么周到,布置得为这么具休……这使我浑身增强了必胜的信心和力量,感到有毛主席和周副主席的亲自批挥,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再顽固的敌人也能打倒。廖志高同志和我商量后,他便走了。我连夜召开了会议,进行部署,我们县委把干部分成两路,一路到黄河岸的螅蜊峪、木头峪、佳县渡口抢运伤员和家属。在毛主席和周副主席的亲切关怀下,经过连夜奋战,我们胜利地完成了疏散工作。敌刘戡、钟松扑到佳县,每到一地,都是空空的,县城也成了一座空城。敌人涌进去,连根鸡毛也没有捞着到,碰了一鼻子灰。 (张俊贤(《这里唱起《东方红》110页至113页 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
(7)山西省西部山脉吕梁山的中段被称关帝山。
(8)1947年8月17日,毛主席率中央机关从曹庄出发,向白龙庙行军,途中为卫士石国瑞续诗。 “队伍攀着树根,蹬着石崖,爬到山顶的时候,人人都汗湿衣衫了。这时候,云彩已经渐渐退开,雨后苍山分外青翠。向东望去,火红火红的太阳,正从黄河彼岸吕梁山移。的群峰之巅冉冉升起;蜿蜒回曲的黄河水,像一条金色裹银装的彩带,缠绕在崇山峻岭之间。这是一幅多么美丽壮观的风景画啊!战士们身披彩霞,心旷神怡,多少天来艰苦行军的疲劳,立时消散。警卫班长李文奎,用胳膊肘碰了碰战士石国瑞说:‘看,多有诗意啊!你不是会做诗吗?还不快作一首。’石国瑞早就被这秀丽的美景吸引住了,经班长这么一说,低头沉思了一会儿,就张口吟诵起来了:‘黄河在向我们招手……’尽管这一句声音不大,却被毛主席听见了。毛主席坐在一旁笑着说:‘石国瑞,你又想过黄河了吗?’‘我们在做诗哩!’石国瑞回答得有点忸怩。毛主席很有兴趣地说:‘呵!有这个兴致,好极了!咱们就在这儿休息一会,听你做诗吧!’石国瑞又低下头去思索了一阵,接着就面对黄河,大声朗诵道: 黄河在吼, 它微笑着向我们招手: 啊!亲爱的毛主席, 过黄河吧, 河东要比河西安全! 毛主席和战士们围了一圈,都在静静地听着,石国瑞朗诵到这里却突然停住了。谁说了声‘怎么,卡壳了!’若得众人一阵大笑。李文奎连忙摆摆手,叫大家安静点。石国瑞仍然面对黄河站着,想了片刻,又接着往下朗诵: 我们也向黄河招手: 黄河,你不用担心, 这里有我们的野战军, 还有千百万的老百姓, 既顺利,又安全! 再见! 石国瑞刚住嘴,大家喜得又是拍手又是笑,几个小战士搂住‘诗人’的脖子闹。毛主席也高兴地笑了,说:‘诗做得很好,可惜没尾,应该再加上一句: 我们打败了胡宗南, 再拜托你, 把我们送到东岸!’ 队伍又起程了。战士们余兴未尽,一边走,一连放声歌唱《黄河颂》来:‘我站在高山顶上,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在雄壮的歌声中,毛主席站在高山顶上,再一次眺望社国的壮丽山河,脸上露出了胜利的微笑!” (《毛主席转战陕北》256页至258页)
(9)1947年8月17日,毛主席率中央机关从曹庄村行军到白龙庙村,路途休息。“毛主席坐在地上,看见不远山坡上,有一个赤着脚,裸着背的老汉,在地里压瓜,瓜蔓蔓上吊的南瓜蛋蛋,小的也有碗口大了。胡匪很快就要洗劫这块和平的土地,可老汉作务庄稼,仍然是那样的一丝不苟。毛主席对手枪连长说:‘高富有,去把那位老大爷请到这边来一下。’老汉随高富有离开地畔的时候,又扭过头把他那吊满瓜蛋蛋的园子地瞟了一眼:这是他用半年辛苦的汗水浇灌起来的呀!毛主高见老汉走到跟前了,忙招呼他坐在自己的身边,亲热地对他说:‘敌人三两天就会到你们这里,地里的瓜不能再留了,摘回去,能吃的就吃了,吃不了的,和家里的东西一块藏起来,不然,敌人一来,家里地里就会被抢劫光了。’老汉看着毛主席慈祥的面容,和蔼的态度,心里思量着:这位首长肯定不是一位平凡的人。他多想听听毛主席讲些什么,可毛主席那湖南口音,他高低听不懂。不知是因为天热,还是因为心急,老汉头上的汗水,不停地从额角上往下掉。毛主席见老汉听不懂自己的话,就让高富有当‘翻译’,高富有重述着毛主席的话,那老汉听着一句一点头。他原来也听村干部说胡儿子要来了,这地里的瓜,他想再老几天摘来放下,好慰劳打胜仗下来的子弟兵哩。尔格听这位首长这么一说,当然不能再留了。老汉感动地对毛主席说:‘首长,你说得对!今后晌我就把它摘回去,连瓜蔓蔓也不给胡儿子剩。’高富有只顾听毛主席和老汉啦话,忙着给老汉当‘翻译’,忘记了给老汉递烟。毛主席提醒他,他很快把烟抽出一支递给老汉。老汉抽着烟,急急忙忙地走了。毛主席对高富有说:‘边区群众的力量是大的,胜利就是依靠他们得来的,我们走到那里,都不要忘记宣传群众,帮助群众。’” (《毛主席转战陕北》259页至261页)
(10)白龙庙村“坐落在一个山圪垯上,虽然不大,地形却很险要。进了村,周副主席看到大家已经很疲劳了,就和毛主席商量,在这里宿营。毛主席说:‘好,就在这里住下。’小小的白龙庙,一下子热闹起来了。贫苦农民纷纷腾窑并铺,把自己的亲人往屋里让,有的人虽然已经认出了毛主席,可谁也不肯说出口,只是默默地把鸡蛋送来了,把红枣送来了,表达他们对领袖的敬意。可是,都被毛主席婉言谢绝了。房东李进来的女儿米海,想起毛主席住的那盘炕,好长时间没有放过火,就抱一捆干高粱秆,要给毛主席暖炕。毛主席见此情景,便问:‘这季节,老百姓生火暧炕吗?’小米海先回答说:‘不!’接着又说:‘可这眼窑多时不生火了,怕炕潮……’毛主席亲热地对小米海说:‘群从不暖炕,也就不要给我暖了!’” (《毛主席转战陕北》261页至262页)
(11)五女河的水很大。五女河:汉朝时候,朱官寨村有一家姐妹五人,父亲服兵役,战死沙场,母亲痛不欲生。姐妹五人看到母亲悲痛,发誓不嫁,终生孝养母亲。她们死后都埋在五里峁上,当地乡亲颂扬她们的节烈贞操,有人写诗:“伐石为祠有五姑,自来玉体不曾污。清风吹满门前路,槐移经过贱丈夫。”为了纪念她们,乡亲们就将河流起名叫五女河(川),并立祠修庙,香火不绝。
(12)1947年18日黎明,毛主席和中央机关的同志冒着大雨出了白龙庙村。“下山的时候,简直是泥水推着往下溜,滑得人连脚也扎不住。稍不留神,就会跌到沟里去,大家拉着手前进。村里的老百姓看到这种情况,纷纷拿着老镢扛着锨,跑在队伍前面,在山坡上挖下一个一个的脚窝,毛主席和战士们,蹬着脚窝,一步一步往下挪。整整折腾了一个多小时才下了山,来到了五女河畔。……由于下雨,平时这条温顺得像少女一样的五女河,一下子变得暴躁起来。巨浪把山脚下的石头,掀起来摔得粉碎,又抛向河岸;混浊的洪水,没边没沿,把川道里一片翠绿的庄稼,推了个一干二净,不会游泳的人走到跟前,都感到头晕。看来要涉水过河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了。就在这个时候,南面传来了密集的枪炮声。敌一二三旅及其配属的四九三团,已经进至乌龙铺以南,和许光达司令员率领的第三纵队接火了。乌龙铺距这里只有二十多里路程,敌人说到就到。眼下,护送毛主席赶快渡过五女河,已经成了最急切的任务了。毛泽东泰然地走到河边,把他那根行军时一直提在手上的柳条棍子,插到河里,查看着水的深浅和涨落。周副主席和任弼时同志命令警卫部队架桥。可是,河跟前连个村子也没有,到那里去找架桥的木料呢?战士们分头走进附近的沟沟岔岔去找,终于找到了一根长枊椽,选了个水面狭窄的地方搭上去。然而,只这一根椽还是没法过呀!警卫战士急得犹如滚油浇心。手枪连班长贺福祥,望见对岸有个村子——河川,决然请示说:‘让我到对岸村子里向老乡再借点椽棒来。’首长们同意后,他‘扑通’一声跳下水,双手抓住搭在河上的那根木椽,向对岸游去。 河水还在上涨,水面已经齐胸了,浪头打来,连头也淹没了。周副主席不时向跟前的战士喊:“把杆子拉牢,操心大水把他冲走了!”贺福祥费了很大的劲,总算闯过了洪水。不大一阵功夫,就扛了几根木椽,提了两条绳子,兴冲冲地回来了。大伙将木椽拼在一起,又用绳子捆扎,正在忙活着,一个巨浪卷下来,把椽棒裹走了。枪炮声越来越紧了,这里很可能马上就要变成战场!可是,桥架不起来,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中国革命的掌舵人,还在五女河南,怎么办?怎么办?汪东兴副参谋长跑过来请示毛主席,要求设法去护送毛主席过河。毛主席听了,摇摇头说:‘不,我留在这里,你们想办法赶快先把秘书、机要人员和文件送过河去!’汪东兴把毛主席的指示告诉大家后,秘书和机要人员急了:毛主席和周副主席还在这边,怎么能让我们先过呢?不行!他们都去恳求毛主席,毛主席说:‘你们过去了,中央文件就保护住了,和各战场的联系就断不了,我就放心了。’他们不好再说什么了,只得含着热泪,伏在未回加鞍子的马背上,保护文件和电台,顺着水势泅过河去。这时候警卫、卫士的心,和秘书、机要人员一样起伏翻腾。每逢遇到这样险恶的环境,毛主席总是教育大家要注意保护党的文件,并多次嘱咐大家说:‘遇到危急情况,你们不要顾我,要行保护秘书和文件。’今天,敌人已经进在咫尺,毛主席又一次让秘书和机要人员带上文件,先转移到安全的地带。而他自己,却仍然留在十分危险的地方。伟大领袖呀,您时时刻刻把党和人民的事业看得至高无上,却毫不把自己的安危放在心上,这种崇高的品德,永远是全党学习的榜样啊!周副主席和任弼时同志与大家商量着继续架桥。贺福祥班长带了几个会水的战士,再次泅过河去,向老乡们借木料。毛主席看暂时过不了河,就坐在一块湿漉漉的石头上,对参谋人员说:‘把电报拿给我看。’山后的枪炮声还在响,天上又出现了敌人冒雨出动的飞机。然而,这一切对毛主席来说,都好像眼前的河水,耳边的雨声一样,平淡无奇。只见他镇定自若,聚精会神地看着电报,不时地做着指示。一会儿,又让留在河这边的那部电台架起天线,开始工作。河滩响起了‘嘀嘀嗒嗒’的声音。各路野战军的指战员同志,你们可知道,今天的电报,是毛主席在什么样的地方,又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发出来的吗?伟大领袖从容镇静的神态,鼓舞着战士们奋力架桥。贺福祥二次借木料回来的时,还跟来了了河川村的许多老乡。军民一齐动手,有的绑椽,有的搭板,为了防止再次被洪水卷走,大家在河两岸楔了四个木橛子,把连成排的木杆拴在木橛上。浮桥架好了。周副主席和汪副参谋长先跑上桥去试了试,看到小桥虽然晃晃悠悠,却还结实坚固,就高兴地向毛主席报告说:‘可以走了!’毛主席这才收起文件,站起来,大踏步地走过了浮桥。紧接着,周副主席、任弼时同志等,也相继跟了过去。过河后,首长们先感谢了河川村前来帮忙的老乡,又把自己的衣服脱下,给几个泅水的战士们穿。贺福祥等说什么也不肯,一溜烟追赶部队去了。部队沿五女河北岸向西行进,雨已经不下了,枪炮声也听不见了。……傍黑时,天又变了脸。一阵雷闪电过后,大雨跟着就哗哗地倒了下来。支队决定在河南岸的杨家园子宿营,部队又得重过五女河。这一带河面比较宽,水深到腰间。毛主席、周副主席和任弼时同志,都骑马过河。则走到河心,只听见上游处‘呜呜’啸叫,岸上人们惊呼:‘快走呀,山洪下来串啦!’大家扭头一看,墙头一般高的洪峰,齐头齐脑地推了下来。周副主席和任弼时同志齐声呼喊警卫员照顾毛主席。王振海拼着命在前头拉毛主席乘坐的大青马,好几个警卫员用力在后边推,可是大青马受了惊,不但不跑还停住了。毛主席在马上对警卫员说:‘你们快走吧,我会游泳,洪水冲不走我的!’敬卫员那里肯听,众人硬拉猛推,总算躲过了浪头。大部分战士被洪水隔在了北岸。警卫团领导为了保卫毛主席和首长的安全,便组织会水的战士向南岸强渡。毛主席看见了,忙对身边的警卫员说:‘快告诉他们,不要过了,等水小了再说。’大再还在下着。毛主席和周副主席离开河滩,走到杨家园子村畔底下的一个小庙里,避雨休息。周副主席关心地问:“刚才过河有没有被洪水冲走了的?”大家说:‘没有。’首长们才进了村。雨更大了,河水继续上涨。首长们仍惦念着留在北岸的战士。任弼时同志对通讯员说:‘你们快到河边告诉他们,今晚不要过河了,就在河北边的村子里住下吧!’经过一天的大雨浇泼,再加上两渡洪水,大家的衣服从上到下全是湿的。卫士们想给首长们换件干的,但在驮行李的牲口还在河那边。毛主席、周副主席、任弼时同志,都穿着身上的湿衣裳,忙着办起公来。夜深了,首长们窑里的灯还在亮着。阎长林提出要到河对岸把行李取过来,让毛主席睡一会。毛主席却说:‘不用了,我还有很多的东西要看,现在还不想睡觉。’ 就在这天晚上,毛主席湿衣裹身,起草了一份重要紧急电报。报务员全都隔在河边,手枪连派两名水性好的战士,游过暴涨的五女河,使紧急的电报及时拍发出去了。”(《毛主席转战陕北》264页至269页) (13)1947年8月19日,蒋介石胡宗南匪军部刘戡带着二十九军抵神泉堡,整编九十师进了佳县城,至此陕北所有县城被敌军占领。
(14)蒋介石、胡宗南得到部下占领陕甘宁边区所有县城的“胜利”,更为逼我军“背水一点”或“不渡而进”的阴谋即将“如愿实现”而狂喜。急匆匆再发电报,“勉励”钟松再建奇功,命令刘戡火速向乌龙铺靠扰,一定要把我西北主力和我党首脑机关“一举歼灭”,“结束陕北战争。”匪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他们这一道道自鸣得意的指令,正逼着他们那些“英勇的将士们”瞎击乱闯,钻进了毛主席布下的天罗地网之中。
(15)敌军在占领佳县城的时候,五十五旅和十二旅,分别占了乌龙铺东面的李家庄和黄河畔上的叨同圪垯。气势正盛的钟松,在其前梯队一二三旅和配属四九三团占了乌龙铺继续向东前进的同时,也带上他的三十六师和一六五旅,离开镇川堡,进入沙家店地区。我军从榆林撤离后,在沙家店地区隐蔽,由于群众保密,敌人连一点消息也得不到。西北野战军司令部判断,钟松20日将继续东进,与刘子奇在乌龙铺会合,于是提出了我军各部队20日拂晓前进入阵地,七时发起进攻,坚决消灭敌整编三十六师及两个旅的作战计划。
(16)毛主席1947年8月19日,早上离开杨家园子,沿五女河道西进,经过曹家大塔、磨家川、蒋家崖,再涉五女河,向南拐进贺家硷、黄石壳沟里,到了梁家岔,这时天已经黑了,但毛主席没顾上吃饭,没顾上喝水,就又跨上大青马,向西北野战军司令部驻地前东元村(东元村分前东元和后东元两个自然村)。毛主席参加了西北野战军司令部召开的作战会议。毛主席一边仔细听着西北野战军司令部的作战计划,一边不时地查看着摆在面前的作战地图,详细地审查了我军的兵力部署方案,批准了西北野战军司令部的作战计划,只见他坚定地挥了一下那扭转乾坤的巨手,用力高声说:“好!很好!” (17) 1947年8月19日,毛主席在前东元村参加西北野战军司令部召开的作战会议后,连夜回到了梁家岔,一夜在地图和电话之间忙碌,精心了解情况,及时发出指令。
(18) 1947年8月19日晚,在前东元村召开的作战会议上,毛主席针对20日就要打响的大仗,打了个比喻说:“眼前陕北的处境,就像我们常说的过山峁一样,快爬到山峁峁时,千万不要松劲,要咬紧牙关一鼓作气爬上去,过了山峁,往后的路子就好走了。”沙店战役结束后的23日,毛主席、周副主席、任弼时同志又来到了前东元村。彭德怀司令员汇报沙家店的经过,毛主席听得十分高兴,不住点头称好。彭德怀汇报完,毛主席站起来讲话:“沙家店一战,把敌人的嚣张气焰完全打掉了!陕北战争已经翻过山峁,最吃力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了。战争的主动权,掌握到了我们手里,形势对我们非常有利。”
(19)1935年10月,蒋介石发电报给盘踞在陕甘宁一带的国民党军队各部,“朱毛赤匪长途行军,疲惫不堪,企图进入陕北会合刘志丹”,各部要“前往堵截,相机包围,予以歼灭”。为确保长征红军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毛泽东提出决不能把尾追长征红军的敌军带进陕北根据地。于是毛泽东把砍掉尾追长征红军的“尾巴”的重任交给彭德怀。
接到命令后,基于对军事地形的分析,彭德怀与周恩来、叶剑英共同拟定发给前线作战部队及毛泽东的作战电报,在作战电报中分析该地区地理环境特点时,写了“山高路远沟深”一句电文。 根据彭德怀等制定的作战方案,1935年10月20日夜,彭德怀亲自部署和指挥红军陕甘支队(原红一方面军缩编改称)第一纵队和第二纵队,在吴起镇西北部的五里沟口一带设下埋伏。翌日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敌35师骑兵团2000多骑兵进入我军伏击圈。陕甘支队司令员彭德怀一声令下,埋伏在周围的红军战士居高临下同时向敌骑兵开火。这一仗红军吃掉敌1个骑兵团,击溃敌2个骑兵团,俘虏敌官兵700余人,迫使敌军停止了对长征红军的追击,远离陕北革命根据地。
在战斗打响的当天上午,毛泽东在作战科长伍修权陪同下来到前线,心情异常兴奋,即兴创作六言诗一首:“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我把最后一句改为“唯我英勇红军”将原诗退还毛主席了。《彭德怀自述》第207页),“黄克诚、王震、张爱萍、杨尚昆等人,在纪念彭德怀的文章中都确认毛泽东写的这首诗。王、张还补充说:1947年8月,彭总指挥西北野战军取得沙家店战役胜利,歼灭国民党三十六师之后,毛泽东特别高兴。他在旅以上干部会议上祝贺胜利后,再次挥毫重写了那首《给彭德怀同志》。彭德怀看后,依然是笑着摆摆手而已,体现了‘彭大将军’忠于人民、淡泊名利的高贵品质。” (彭劲秀《彭德怀的文化素养》2013年1月9日 共识网)
(20)1947年8月20日,沙家店一战,结束了蒋介石对陕北的重点进攻,彻底改变了西北战场的局势,使西北我军由内线防御转入了内线反攻,有力地配合了中原战场。胜利后大家盼望毛主席和周副主席能好好睡一觉,然而,他们非但没有睡,而且更加繁忙了。他们亲自动员中央机关、警卫部队,在沟畔上和岔路口上,设立临时医疗站,水站和饭站,接待和救护从战场上下来的伤员。毛主席和周副主席,自己吃黑豆,把地方上送来的一点小米全部送给医院;前线缴获的战利品罐头、饼干,他们更舍不得吃,也慰问了伤员。 毛主席站在沟口上,带着慈祥的笑容,亲热地看着一个个路过的伤员。周副主席在每个伤员抬过来的时候,都要扶着担架,揭开被子看看伤势,关切地鼓励他们不要着急,养好了伤,再上战场。周副主任还亲自担架呢。
(21)毛主席住的窑洞,常常彻夜通明,他不仅指挥着西北的战场,也指挥着全国的各个战场开始了大反攻……。
(22)1947年8月23日,毛主席去前东元村回到梁家岔后,又率中央机关向朱官寨进发。天黑了他们还在五女河道行进,连着发了几次山洪,河槽两岸堆满了大大小小的石头,十分难行,马蹄一落就迸发出点点火星。
(23)毛主席率中央机关半夜来到了朱官寨村的殷家沟。可是号房子的同志前来报告说,毛主席的住处安排在离这里还有二里的前沟阳坬上。他还好心地说:“阳坬上要安静些。”毛主席一听忍不住笑说“我现在不需要安静,只需要睡觉呢!”警卫员也都撅着嘴,暗暗抱怨那个安排房子的同志:你知道吗?毛主席从上梁家岔到如今,连床板还没挨哩!号房子的同志何尝不知首毛主席连日的辛苦劳累,正因为这样他们才找了个安静的院窑。但他确实疏忽了,没想到要到安静的院窑还得多走二里路!刚才,毛主席那句话虽然是笑着说的,可他感到比重重的批评还难过,自己没有为领袖操到心啊!他急忙掉转身,就近为毛主席重新安排住处。一会儿返回来,把毛主席、周副主席和其他首长,引到一个石窑院里。这个院子里只有中间一孔石窑比较宽敞,已经被三五八旅一位负了伤的刘营长和他的通讯员小赵占了。有人建议把刘营长和小赵叫醒来倒换一下,毛主席摆摆手,不让惊动,让伤员好好休息。警卫员推开刘营长隔壁的一孔窑门,急忙点灯、支床,绽铺盖,想让毛主席早点躺在床上。毛主席问:“老乡在家吗?”高富有回答“刚打完仗,老乡可能还没回来,找了半天,一个也没找见。”毛主席说:“老乡不在家,怎么能随便开人家的门搬东西?就是老乡在家,借东西也要征得人家的同意呀!”说毕,叫警卫员把灯端到院子里的一块石板桌上,取出电报、文件,又开始紧张工作了。高富有领上警卫战士找了好长时间,鸡都叫了,才把老乡找回来。那位老乡非常热情地帮着警卫员重新把床支好,请毛主席回窑里休息。毛主席从石板前站了起来,伸展双臂活动了一下身体,对卫士李银桥说:“快去请周副主席和弼时同志,到这个窑里来开会!” 住在毛主席隔壁的刘营长和小赵,夜里睡得很好,睁开眼时,天已大亮。他俩说说笑笑穿衣起床,准备赶往后方医院。忽然,一个警卫员轻步走到窗户下,对他们说:“请你们说话走路声音放小一点,首长就在你们隔壁住着。”刘营长忙问“那个部队的首长?”警卫员回答:“九支队。”九支队,这是中央机关的代号嘛!刘营长忙问:“隔壁住的是不是毛主席?”警卫员点点头,又说:“我们半夜到这里,首长不让惊动你们。首长们刚开完会,临明时才躺下。” 刘营长和小赵十分感动。小赵掏出钢笔,在窑洞的墙上写下:太阳光芒亮,战士心头暖 一九四七年八月二十三日晚,和毛主席此院同住。
(24)书记——中共佳县委书记张俊贤。张俊贤言:“毛主席估计,陈赓将军率领太岳兵团挺进豫西,将直接威胁胡宗南的老巢西安,胡宗南必然将进攻陕北的主力回援西安。因此,指示我西北野战军司令部和地方机关,按照沙家店战役之后在前东元会议上定下的部署,抓紧备粮备草,在刘戡尚未逃跑之前再打一仗。有一天周副主席派了两个骑兵来叫我,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迈着行军的步伐,很快赶到朱官寨。上了阳坬,一进院子,我看到毛主席在那里散步,好像在思考什么大事。我急忙上前向主席敬礼,并做自我介绍。讲明了来意,毛主席说:‘我知道。’于是亲切地和我握了握手,指着左边那孔窑洞说:‘你先跟周副主席谈。’周副主席正在忙着打电话,见我从外面走了进来,便热情地招手,示意让我在凳子上先坐下。周副主席把电话刚放下,毛主席进来了。周副主席指着我向毛主席介绍说:‘这位就是佳县的县委书记张俊贤同志。’毛主席笑着说:‘我们刚才已经见过面了。’毛主席在一个木凳上坐下来,笑着亲切问我:‘那年参加工作的?’我说:‘1927年4月入党,12月参加工作。’毛主席说:‘老同志了,大革命时期的老同志不多了。’接着,周副主席问我:‘敌人向前推进,你看我们亚洲部,放在什么地方合适?’我说:‘到神府,那里有个秃尾河,过了河就是少坪寺,那里比较安全。’周副主席说:‘那不是到了神木,属晋绥地区了?不离开陕北,不过河。’顿时,我想起了几天前廖志高同志告诉我毛主席说的‘不打败敌人,决不过黄河’的话。此时,我心中好似燃起了一团火。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毛主席、党中央同我们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和佳县人民心连心,不由得使我激动得热泪盈眶。我赶忙又回答周副主席说:‘河的这岸有个脑畔圪答村,打通神府路线时我去过。’‘有多远?’我说:‘有四五十里。’周副主席用拳头在地图上量了一下说:‘离朱官寨三十里,行,就这样办。’接着,副主席又问:‘再打一仗,坚持一个星期到十天,粮食够不够不用?’我说:‘够!我们佳县叫胡宗南害苦了,佳县人民决心全力支援前线,消灭敌人,再大的困难我们也支持得住。’接着我又汇报说:‘我们在通秦寨和车会(白家铺村)还有两仓粮,老百姓家里还可以动员一些。全县还有一万多只羊。如果把这些粮食、羊全吃光了,还有两千多头驴和牛,也可以杀了吃,说什么也要把战争支持下来!’听到杀驴和牛的时候,毛主席严肃地说:‘把驴和牛都杀了,明年老百姓耕地怎么办?’我知道,我们的人民受尽了苦,为了支援战争的胜利,他们是愿意献出一切的,于是,我向主席保证说:‘解放前我们穷人那有什么驴和牛,种地全凭一把老镢头。请主席和周副主席放心,只要把蒋胡匪军消灭了,佳县人民就是再困难,也能用老镢头把明年的生产搞好!’毛主席听后满意地笑了,并一再叮咛:‘部队再困难也不能杀一头驴,一头牛。’” (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这里唱起<东方红〉》)
(25) 1947年8月24日,毛主席给贺龙和习仲勋的电报。 贺习并告彭: 昨日我到前委参加会议,彭及各纵队首长对继续在现地区(无定河黄河之间)歼敌信心甚高,部队士气高涨,均愿在现地歼敌,然后南下。请你们派几批得力人员,迅速分赴神府佳米绥吴六县,大力动员粮食,只要有七千至一万石粮食,即可供给一个月完成作战计划。如果情况允许还可考虑再攻榆林,现敌七个旅在镇川以北,绥德仅一个旅,无定河两侧广大地区均无敌踪,尔后该敌只能同我军主力在不大地区内周旋,不可能再乱窜。在我军胜利鼓舞下,筹粮一万石还是可能的。河东方面如能供给两三千石则更好。贺曾说过从太岳方面筹粮,不知进行否,如何盼复。 毛泽东 8月24日 (26)主席住在朱官进阳坬张月胜窑里,不久很多人都知道了,都想办法要看一看毛主席。一天清早,劳累了一夜的毛主席刚睡下,一位老乡牵着毛驴、驮着毛口贷,在警卫员跟前的碾道旁站住了。警卫员问:“老乡,你要干什么?”老乡一边把毛口袋从驴背上往下卸,一边答道:“我在这碾点谷米。”警卫员急了,真想对老乡说:“一村好少的碾子,你怎偏偏到这儿来推,赶快换个地方吧!”但想到毛主席平日的教导,把涌到口边的话咽了回去,低声商量:“老乡,首长刚休息,不要套毛驴,我帮你推好不好?”这位老乡来这里推碾子本来是为了看毛主席,不套驴,当然可以。他连声说“行!行!”说着,随手把毛驴牵回家,返回来的时候,还提了瓶老麻油,把碾心润了润,就和警卫员一起推着碾子转开了。过了吃几袋烟功夫,毛主席从窑里走出来,在院子里活动身体,那位老乡看到毛主席,喜得和张月胜老汉看到毛主席一样,眼睛眯成了一条线。他把推碾的事忘得一干二净,眼睛盯着下边院子里的毛主席,就知道嘿嘿地笑。毛主席活动完身体,抬起头望见脑畔上有老乡推碾子,便信步走出大门,从窑左边的一条小路上走了上来。毛主席和老乡热情地打招呼:“老乡,你来推碾子怎么不套驴?”“毛驴太吵……”老乡觉得自己说漏了嘴,忙又改口道:“一满也没几颗粮食,嘿嘿,还有你们这位同志帮着推。”毛主席还是听出他话里的意思了,便抱歉地说:“又给你们添麻烦了。以后不论什么时候,你们想干活就干活,我休息我的,不要妨碍你们。”说着,顺手拿起碾棍,帮着老乡推起碾子来了。老乡急忙抢过碾棍,毛主席又拿起小条帚,跟在老乡后面扫碾盘。那位老乡不时地把头扭过来看毛主席,心时乐开了花。事后毛主席对警卫员说:“我们走到那时里,都不要忘记为人民兴利除弊。咱们处处麻烦老乡,不能帮助他们,已经对不起人家,再限制人家干活,就更不对了。这是一种脱离群众的现象。再不要为一个人的休息乱定规矩!”这一天,阳坬上住的首长,“帮咱穷受苦人推碾子”的消息传遍了朱官寨全村。 此后,张月胜老汉窑院上头的那副碾子可就红火了,老汉汉、老婆婆、小媳妇、大女子,连小娃娃也引上,到这里来推碾子。毛主席每次出来散步,都亲热地向大家打招呼,有时还拉着娃娃的手,坐在碾道旁的石头上逗着玩;给围在身边的年青后生讲井冈山时期的斗争和农民运动的故事,更多地是和老乡们啦生产情况。毛主席和群众心连心……
(27)中央机关到朱官寨住时,病的人不少,毛主席就派部队的医生员给治疗。张建高没有儿子,部队医生不仅给他治病,还侍候他。七、八岁的张生凡,后颈上长了一个小拳头般大的疮,疼得他哇哇直叫,彻夜难睡,一家人急得团团转。部队知道后,把他接到卫生队,医生给他动了手术,没多久病就好了,没出一分钱。他为了感谢部队,看到炊事员在山坡上做饭的时候,就跑过去帮着拣柴、烧火。彪壮后生朱文军在毛主席来得前几天突然病倒,几天就被折磨得爬不起来了。妈妈为给儿子治病,半夜里叫魂,大清早求神,把法子想尽了,儿子的病仍不见好,急得她背过儿子天天哭:唉,神仙也没救了,这可怎么办呀!一天,前来访贫问苦的两位解放军,推她家的门。进门就亲热地叫了声“老妈妈!”她慌忙站起说:“看我这茅窑草舍,连个坐处也没有,同志,你们上炕吧!”两个同志笑着坐在炕沿上,和她亲热地谈起话来。她唉声叹气地说,打罢仗,人家都紧紧凑凑地闹生产,可我家这小子一下病倒爬不起来,秋庄稼荒了,老麦地没人翻,连种子也没给闹下,这日子真难过呀。她抽抽噎噎地说着,不时用眼睛瞅炕上的儿子,看来,她最操心的还是儿子的病。两位解放军转过身子看了看病人,安慰说:“老人家不要急,你儿子的病我们一定想办法治,你们家的困难,我们也一定想办法解决!”两位解放军走了不到吃一袋烟的功夫,门里便进来一个医生,医生给她打了招呼,就给朱文军看起病来。“老人家,不要紧,打上几针再吃些药,过几天就会好的。”打针吃药,对她们这样的穷人家来说,真是想也没有想过。过去人老几辈子人得了病,硬是拿命往过抗,那里买过药呢。她见来了医生自然高兴,但听了医生的话,满脸又布上了愁云:手里没有一分钱,还不是治不成病!医生看出了她的心思,连忙说:“老人家,我们是毛主席派来的医生,治病从来就不要钱。”她感动得说不出话:天下真有这么好的人,给穷人治病不收钱!她直挺挺地站在地上,看着医生给儿子打针、喂药,不住地撩起衣襟擦眼泪。就在这个时候,先头来的那两个同志又来了。他们背来五升小米、三升黑豆,跨进门槛就说:“首长知道了你们家的情况,十分关心,马上派来医生先来给你儿子看病,又派我们给你们送些粮。”她正要给亲人烧碗水喝,他们三人抬脚就走了。在医生的精心治疗下,朱文军的病一天天好起来了。一天下午,他坐在门道晒暖暖,见对面山上解放军正帮乡亲们翻地种麦,便对回头对家里的母亲说:“妈,再歇两天我也得赶紧上山,咱那老麦也该种了。”他妈说:“你就好好歇着吧!咱的老麦早种进去啦。”“谁种的?”“还有谁疼咱,大救星派人种的嘛!大救星听说你有病,下不了地,就派十几个人,赶了八头高骡子大马,半前晌就把咱那几垧地种得四四正正。这恩情,咱世世代代不能忘啊! 第二天一早,几名解放军战士都找都扛着一把锄,来到朱文军家门口,打问他们秋庄稼地在什么地方,要给他家锄。朱文军说自己的病好了,要自个锄,战士们不依,一定要帮着锄,朱文军没办法,只好拄根棍子,在前面引路……
(28)一天,乌龙铺的贫苦人民,选了十几个代表,抬了两坛他们自己造的米酒,专程往朱官寨送来了。警卫部队的同志十分亲热地接待这些远路风尘跑来的人,给他们倒水、递烟,但就是不肯收下他们带来的米酒。代表们磨破嘴皮,向部队的同志说明:“乡亲们听毛主席和咱穷受苦人一样,吃糠菜和黑豆都的‘钱钱饭’,心里难过的没法说,特意做下这两坛米酒,表一表乌龙铺人民的心意,请你们说啥也得收下。”警卫部队的同志,反反复复地向代表们解释:“毛主席多次给我们讲,这一带的老百姓本来就苦,经过一场战场,群众吃糠咽菜,还把粮食留下来,缴公粮支援我们,我们不能再收群众的东西了。所以,这些米酒还是请你们抬回去,我们是说啥也不能收!” 代表们看说服不了警卫部队的同志,就商量着直接去找毛主席。他们不再给部队的同志说什么了,赌着气,抬起米酒坛子上了阳坬,一直走进毛主席住的窑院里。毛主席闻声走出窑门,一看来了这么多老乡,就热情地招呼大家在树阴下歇会,问明他们的来意之后,毛主席先笑着说了声:“谢谢乡亲们,乡亲们辛苦了!”接着,习惯地把身躯朝前倾了倾,和蔼地说:“你们那里刚刚遭受过胡宗难的破坏,乡亲们的生活都很苦。我和同志们收下大家的心意,这米酒不能收,还是带回去吧!”代表们都为能亲眼见到毛主席而高兴,他们都专心地听毛主席讲话。当听到“这米酒不能收”时,心里都急了,再抬回去咋给全乌龙铺的父老兄弟交待呢!有几个人想给毛主席讲几条“理由”,但毛主席先开口了。他神情飞扬地说:“老乡们,沙家店战役是陕北战争的一个转折点,我们很快就要打到蒋管区去了。大家要做好一切准备,去迎接全国的胜利!”毛主席的话,是鼓励,又是动员,说得代表们心里热呼呼,浑身添力量。他们向毛主席表示:一定把首长的指示带回去,告诉给乡亲们,用全力支援人民解放战争,迎接全国的胜利! 代表们抬着米酒坛子高高兴兴地要走了,毛主席把他们送出硷畔,不停地微笑着,向他们招手……
(29)张俊贤言:“……还是在朱官寨,有一天,毛主席和周副主席跟我谈完了工作,警卫员端来了饭,我一看是粗合合的高粱米和山药蛋。毛主席热情地说,快把你的警卫员也叫来一同吃饭。我们一块吃着饭,我凝视着主席、周副主席消瘦的面容,心想,他们为党为人民日夜操劳,生活却这样艰苦,和群众一样喝着高粱糊糊,山药蛋汤。我心里非党难过,回到县委,就把自己的所见告诉大家,大家表示,我们佳县再穷,也不能让毛主席、周副主席受委屈。县委决定杀两只羊,附上一封信,派人送到毛主席、周副主席的住地。毛主席对县委和群众表示感谢,并且指示说:‘不要这样做,老百姓很苦,他们吃什么,我们也吃什么!’并在捎来的信上批了‘送给伤病员吃’几个字。根据主席的批示,我们的同志只好把那两只羊送到伤病员灶上。后来周副主席也给我们安顿说:‘这里遭了敌人的破坏,群众很苦,你不要管我们,要把群众生活安排好,组织好生产。’主席关心别人,总是胜过自己,但他身上挑的担子却是中国的命运与前途。因此,群众常常想着领袖,为有这样的好领袖而骄傲自豪。”(《这里唱起〈东方红〉》131页至132页)
(30)一天驻在阳坬附近的部队正在开早饭,毛主席走过去问:“你们吃的什么饭?”战士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我们吃的钱钱饭。”钱钱饭是陕北农民的家常便饭。它本来是用小米和黑豆压成铜钱般大小的片片,放在一起熬成的稀饭,吃起来香喷喷,营养又高。可是,现在那里有小米呀!战士们说得“钱钱饭”,实际上是把米糠、秕谷和瓜菜和在一块,再抓上几把黑豆片片熬成的糠菜糊糊。毛主席朝战士们的碗里看了看,说:“给我吃一碗,好吗?”战士们为难了:怎么能让伟大领袖吃这种糠菜糊糊呢?但是,毛主席还在坚持要,他们只好给盛了一碗。毛主席端上“钱钱饭”,坐在战士们递过来的一个木墩上,一边吃,一边说:“这饭好吃,这饭好吃!”回到阳坬窑院后,毛主席特意把管理员找来吩咐:“以后就给我吃老百姓和战干们吃的那种‘钱钱饭’吧!”谁都看出来,毛主席的身体比在延安时瘦多了,身边的战士和警卫人员都关心着领袖的健康,管理员更要比别人多操一份心,条件差,他也不能让毛主席吃那种饭呀。对毛主席刚才的吩咐,他嘴里应承,就是推故不做,而且想方设法为毛主席弄些小米。毛主席见又端上来小米饭,对管理员说:“还是给我吃‘钱钱饭’吧,老乡们都吃不上小米,机关部队也吃不上,你给我弄来小米我吃得下吗?!”管理员尽管受了批评,仍不忍心让伟大领袖去吃“钱钱饭”。一天,他想法弄来一点大米,盘算这下能让毛主席吃一顿家乡饭,改善一下生活了。谁料大米被毛主席看见了。毛主席以少有的严肃态度,对管理员进行了批评教育。毛主席说:“同志,不要这样做!这里老百姓这样苦,粮食本来就没有多少,我们的机关、部队又这样多,我为什么要那样特别呢?他们吃什么,我也吃什么,这就行了么!”最后,毛主席再一次提出:“‘钱钱饭’一定要给我做!”管理员含着泪水——他不是因为受了毛主席的批评,他是被毛主席那种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的精神感动了——走出了毛主席的窑洞,他再没有别的办法了,只好让炊事员给毛主席做“钱钱饭”。 管理员把好不容易弄来的那点大米藏起来,准备改日再说服毛主席把它吃了。然而,还没等他再提此事,毛主席听说警卫连一个叫张文明的战士病了,把他叫了去说:“把你搞来的大米送给病号吧!” (31)1947年8月的最后几天,住在阳坬窑洞里的毛主席又忙得连饭也顾不得吃。毛主席日夜翻阅着全国各个战场传来的捷报:刘伯承、邓小平同志率领的晋鲁豫野战军主力,以锐不可当之势,粉碎了敌人几十万大军的前堵后追,强渡汝河成功,27日胜利到达大别山。陈毅、粟裕同志率领的华东的野战军主力,打破了敌人对山东的重点进攻之后,由鲁中进入鲁西南。陈赓同志率领的太岳兵团,依托伏牛山,正在豫西展开。还有华北、东北、西北……继六月底以前,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敌九十七个半旅后,七、八月,又歼敌十六个半旅。“这一胜利,给了敌人以严重打击”,毛主席挥笔疾书:“在整个敌人营垒中引起了极端深刻的失败情绪,兴奋了全国人民,奠定了我军歼灭全部敌军、争取最后胜利的基础。” 毛主席日夜审视着挂在窑壁上的全国形势图,查看敌军的变化和分布……毛主席在科学地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之后,英明果断地指出:“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 “怎样才能实现这个任务?”“我军执行外线作战方针会遇到什么困难?”“到国民党区域作战争取胜利的关键是什么?”“我军应用什么样的战略战术?”“如何搞好新老解放区的建设?”这些问题,都需要伟大领袖做出决策。多少天,毛主席不是独自思考,就是同周副主席、任弼时同志等共同商讨,一个问题定下来就伏案写作。一天深夜,卫士李银桥冲了一点炒面,送给毛主席充饥。跨进窑门,看见毛主席抽着烟,低着头,正在脚地上踱着步子,思考问题,由于思想过于集中,差一点碰到墙上。又一天早上,太阳已经冒花了,李银桥去给毛主席送洗脸水,走进门一看,灯还亮着,毛主席还在桌子上写作。他放下脸盆,无意中说了声:“还点着灯!”毛主席这才抬起头,发现天早亮了,笑着说:“赶快把灯吹灭。”毛主席为了革命,就这样呕心沥血地操劳啊!工作一忙,毛主席常常是顾不得吃饭的。最近几天,更是这样,忙得连一碗“钱钱饭”也吃不到口里。炊事员老高、老周见此情景,心里实在难过。但是毛主席再三嘱咐不让改善伙食,他俩只好商量着,把洋芋、青菜炒上两盘,想让毛主席调调口味,多吃一点。然而,每次炒的菜,差不多又原封不动地端了回来。两位炊事员抱怨卫士们:“你们好好劝主席吃几口么!”卫士们对两位炊事员说:“你们没见主席那个忙劲,每顿饭都是在我们三番五次的催请下,才端起饭碗,可是眼睛仍然盯在文件上,筷子只在身边的盘子里掇两下,就催着我们赶快往下端……” 经过夜以继日的连续操劳,9月1日光辉的《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在朱官寨阳坬的窑洞里诞生了!红色电波把这个战略方针传到全国各地,军队里团以上,地方上地委、专员以上的干部,都进行了学习讨论。各解放区响应毛主席“一切为了前线的胜利”的号召,生产、支前动动空前高涨。各路解放军按照毛主席的战略方针,对蒋介石集团发动了全国规模的进攻……
(32)一天,卫士银桥给毛主席磨墨,因毛主席最近天天伏案写作,他怕磨少了不够用,就倒了满满一砚台水。由于水倒得多,一下磨不稠,他又怕误了毛主席回来写东西,便使劲地磨。欲速则不达,他把砚弄翻了,黑墨水倒了一桌子,连桌头上放的《辞源》和《资治通鉴》也浸上了墨水。这一下可让他心慌意乱了,别的不说,这两本书,可是毛主席的心爱之宝啊!从他跟毛主席当卫士以来,每到一地住下,毛主席总是吩咐他先把这两本书取出来,摆在桌头上。毛主席办起公来,不知要翻看多少遍。现在,却叫他把墨倒了个一塌糊涂!他气懊的用拳头在自己的脑门上捣了两下:“你太懒了!怕不够用你不会多磨两回,看如今弄成个啥样子?” 正当他一副懊丧的脸,手忙脚乱地收拾桌子的时候,毛主席散步回来了。他想:“主席批评我吧,我做错了!” 可是,毛主席走到桌子跟前看见这般情景,什么话也没说,用同往日一样慈爱的目光,把他因为内疚而涨红的脸上看了一眼,转身找了一块抹布,帮着他把桌子和书上的墨迹擦干净。他的心反而跳得更紧了。他给砚里倒上水,重新磨的时候,惴惴不安地说:“主席,我以后做事一定会谨慎!” 毛主席听了,满意温和地朝他点了点头。
(33)毛主席来到神泉堡第四天下午,警卫员朱旭明跟随毛主席在山道上散步,毛主席对他说:“小朱呀,我想和你商量个事。”他跨前一步,等候毛主席指示。毛主席爱抚地看着他说:“你跟我这么多年,工作搞得很不错。可是,总不能老当警卫员呀。我想介绍你到地方上去工作,你看好不好呢?”朱旭明的口不住地翕动,却发不出声来,他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毛主席提出的问题,心里像黄河浪涛一样翻滚。他明白,这是领袖对自己的关怀和信任,这说明自己在领袖身边锻炼,已经有了独立工作的能力。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高兴,一想到自己由一个放羊娃变成一个革命战士的经历,便更舍不得离开辛勤培育他成长的伟大导师了。 朱旭明出生在陕西省山阳县一个贫苦农民的家里,从小就给地主揽工放羊。由于实在忍不了那种非人的悲惨生活,1938年冬,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他冲出虎口,投奔了八路军。两年以后,调到了延安。自从走上革命队伍,他就日思夜想,盼望着能见见为劳苦大众谋利益的毛主席。1942年5月的一天,领导找他谈话,说调他到毛主席的警卫班工作。这可真是做梦也没有想到啊! 第一次见到毛主席,心确实有点慌。毛主席十分和善地问他家乡在那里,家里还有什么人,什么时候参军,给家里通信没有?问得是那么亲切,那么详尽,使他紧张的心很快轻松下来。当毛主席听他说他的名字叫“朱老四”时,又笑着问:“你怎么叫这么个名字呀?”他回答:“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从小就没给我起名字,因我排行第四,在家时都喊我‘小四子’,参军后,同志们叫我‘朱老四’”。停了一会,毛主席又深沉地问“你识字不识?”他回答:“从我记事起就给地主放羊,没有念过书。”毛主席关切地说:“要革命,没有文化不行。我给你个任务,一天认三个字,一年下来,认上一千多字,就能看书看报了。” 领袖对一个刚撂下放牛鞭的战士如此疼爱,真胜过自己的亲娘老子啊!他下决心完成毛主席交给的任务。工作之余,不管盛夏寒冬,也不管宿营行军,他都抓紧时间认呀,写呀,从来不间断。几年过去了,不但能看书看报,而且还成了中央警卫团里有名的民歌手。这时候,他想改名字了。改个什么呢?扳起字典查呀查,找呀找,费了好长时间,终于找得了个“旭”字。“旭”是初升的太阳,太阳就是毛主席,自己参加了革命,来到了毛主席身边,在红太阳的照耀下,才看见了光明呀。“就叫朱旭明吧!”这时候,他才有了个称心如意的名字,毛主席也说他的明字改得好。毛主席看到他学习进步快,便进一步鼓励他说:“能看书报了好,还要好好学点理论。”从此,他对学习抓得更紧了,转战途中,几次轻装,他都没有扔掉学习材料,走到那里,就学到那里,前一向住在朱官寨的时候,有一天中午,刚下了岗,他就往硷畔上的一块石头上一坐,掏出书本学了起来。猛然间,觉得有一只温暖的手,搭在了他的肩上,回头一看,是毛主席!他赶快站起来向毛主席问好,毛主席关心地说“快换个地方,阳光底下看书不好,会看坏眼睛的。”为了一个战士的成长,毛主席浇灌了多少心血啊! 这一件件往事,像电影一样,一幕幕从朱旭明的脑海中闪过,是那么明晰,那么真切;又是那么普能,那么感人。可是现在却要……不!他一刻也不想离开毛主席,他愿意给毛主席当一辈子警卫员! 朱旭明用力控制着自己激动的感情,站在毛主席面前,恳求似地说:“主席,我还年青,知识也很浅薄,独立工作还有困难,让我跟着主席再学几年吧!”毛主席听了他的话,就像慈祥的母亲听到自己稚气的孩子提出一个不合理的要求,然而又不愿意伤害孩子的自尊心那样,用温和的目光望着他,笑了起来。 朱旭明的愿望实现了。当天晚上支队部在宣布去地方工作的人员名单时,没有他的名字,他被继续留在毛主席身边了。
(34)在毛主席身边工作的卫士小王,工作积极热情,学习刻苦努力,性格天真活泼,就是有点骄傲,和周围的团结搞得不够好。机关支部在生活检讨会上,对小王进行了帮助。毛主席知道情况后,专门找支部委员了解情况。支部委员来到阳坬,毛主席正坐在躺椅上看文件。他向毛主席汇报了生活检讨会上的详细情况之后,毛主席感到有些同志的发言过火了。毛主席伸手在锅台上拿起一支铅笔,又弯腰在地上划了一道线,说:“这好比一条河,小王的问题是河这边的问题,你说对吗?”他马上想起了毛主席关于“治病救人”的一贯教导,觉得有些人帮助小王确实缺乏诚恳热情的态度。在延安时期的一件事,又浮现在他的脑海中。 警卫团一个新入伍的战士开了小差又被找回来,连里认为太给人民军队丢脸,有的主张召开军人大会批评,还有建议干脆关几天禁闭。这事传到毛主席那里后,毛主席把连长找来谈话。毛主席问:“你们连有个战士开了小差吗?”连长答:“是”“你们打算怎么办呢?”“依我看得关他的禁闭!”“他为什么要开小差呢?”警卫连长答不上来,他根本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毛主席又问:“你知道他往什么地方跑呢?”连长说:“回家!”“他为什么不往国民党那面跑呢?”连长又答不上来了。毛主席说:“依我看,你们不光不能关他的禁闭,还要做点好的,招待他一下。”连长怔住了:逃兵抓回来不让关禁闭,还要给做好吃的,这……?只听毛主席笑着说:“他开小差是因为年龄小,刚到部队不习惯,想家;你给他做顿好的吃了,告诉大家都要像小弟弟一样待他,他感到部队比家里还温暖,不是就不开小差了吗?”一席话,说得连长心里像燃起了一盏灯。他跑回去向大家传达了毛主席的指示,还亲切地找那位战士谈了话,小战士非常感动,很快成为一个出色的革命军人。 支部委员又看了一下毛主席用铅笔划下的那条“河”,拔起腿跑出阳坬。同志们对小王的态度改变了,许多人找小王谈心。小王想起自己的错误,感到很痛心,主动向大家检讨。从此,小五处处尊重同志,和大家的关系亲密无间了。
(35):1947年9月中旬的一天中午,电影团陈默等同志,沿五女河来到了朱官寨。刚来到村前就被警卫团的一位干部认出来了,这位干部跑下去亲热地和他们握手,并说:“是不是想见毛主席?走,我领你们去!”电影团的同志笑着说:“先帮助我们开展工作吧!”警卫干部纳闷了:平时从外边来的同志,都急着想早点见到毛主席,这几位同志却……这时候,电影团的同志解释:全国人民都渴望知道毛主席在陕北的情况,我们这次来就是要给毛主席拍些照片,满足全国人民的要求。咱们都知道,毛主席从来都不主张给他多拍照。所以我们在路上商量,趁毛主席不晓得我们来这里之前,来个“突然袭击”。警卫干部恍然大悟,哈哈笑着说:“你们真会想办法哩。”下午,秘书把华东野战军的一份电报,送给毛主席。毛主席看完电报,赶忙去查军用地图。因为窑洞里边光线太暗,地图上的小字看不清。警卫员正要点灯,毛主席已经搬了个小凳子,坐在了窑门口,把地图铺在膝盖上,仔细地查对电报上提到的地名。就在这个时候,陈默他们端起照相机,迅速地对准焦距,按动快门,悄悄地拍了两张。毛主席听见响动,抬头一看,认出是电影团的同志们,便招呼说:“你们从那里来呀?”说着,收起了地图,站起来和大家一一握手。毛主席和大家谈了不少话。电影团的同志见毛主席神采焕发,兴致正浓,还想再拍几张。毛主席摇摇手说:“你们可真会捕捉战机,拍两张就够了,再拍还不是这个样子,大家还是谈一下外边的情况吧!同志们没有办法,只得把照相机收起来。电影团的同志在朱官寨住了三天,再没有找到拍照的机会。9月21日,中央机关要搬家了,电影团的同志认为这是个难得的好机会。他们打开照相机,跟着毛主席跑前跑后,都想多拍一个好镜头。可是毛主席一再说:“不要拍那么多,省下些胶卷,多拍些战士和农民!”
(36)《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年9月13日中国共产党全国土地会议通过,同年10月10日在佳县神泉堡公布施行。规定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没收地主的土地财产,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财产;废除一切祠堂、庙宇、寺院、学校、机关团体的土地所有权和乡村在土地改革以前的一切债务;以乡或村为单位统一分配土地,数量上抽多补少,质量上抽肥补瘦,所有权归农户所有。 土改前的土地契约、债约一律缴销;工商业者的财产及其他营业受法律保护,不受侵犯。本法公布前已平均分配的地区,农民不要求重分,可不重分。 《中国土地法大纲》不但肯定和发展了1946年五四指示中提出的将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原则,而且改正了其中对地主照顾过多的不彻底性,成为一个在全国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制度的纲领性文件。它的公布与实行总结了中国共产党二十多年土地革命基本经验教训,是一个正确的土地纲领,它体现了土地改革的总路线,调动了农民革命与生产的积极性,对保证战争胜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历史证明:谁解决了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中国这块土神圣的地上,建设着举世闻瞩目的幸福生活! (37)附: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关于重行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训令 (一九四七年十月十日) 一、本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实行多年(1),其内容各地各军略有出入。现在统一规定,重行颁布。望即以此为准,深入教育,严格执行。至于其他应当注意事项,各地各军最高首长,可根据具体情况,规定若干项目,以命令施行之。 二、三大纪律如下: (一)一切行动听指挥;(二)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三)一 切缴获要归公。 三、八项注意如下: (一)说话和气;(二)买卖公平;(三)借东西要还;(四)损坏东西要赔;(五)不打人骂人;(六)不损坏庄稼;(七)不调戏妇女;(八)不虐待俘虏。
注解: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毛泽东同志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为中国工农红军制订的纪律。这些纪律,曾经是红军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于人民军队的建设,对于正确处理军队内部关系、团结人民群众和确立人民军队对待俘虏的正确政策,都起了伟大的作用。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初创时期,就要求军队,对待群众要说话和气,买卖公平,不拉伕,不打人,不骂人。一九二八年春工农红军在井冈山的时候,毛泽东同志规定了三项纪律:第一、行动听指挥;第二、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第三、打土豪要归公。一九二八年夏提出了六项注意;一、上门板,二、捆铺草,三、说话和气,四、买卖公平,五、借东西要还,六、损坏东西要赔。一九二九年以后,毛泽东又将三大纪律中的“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改为“不拿群从一针一线”;“打土豪要归公”,改为“筹款要归公”,后来又改为“一切缴获要归公”。对于六项注意,增加了“洗澡避女人”和“不搜俘虏腰包”两项内容,从而成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毛泽东选集》(一卷本)1137——1138页〕
(38)1947年农历八月十五到十六,连着刮了两天两夜北风,气温骤然下降。毛主席牵挂着漫山遍野尚未成熟的庄稼,万一受了冻害,这可关系到老百姓一定的生活呀!十七日,天刚麻麻亮,他不顾一夜工作的劳累,忽匆匆出了窑门,向脑畔山上走去。 乡治保主任刘青山,一觉醒来,感觉窗洞里吹进来的风不对劲。“可不敢下霜啊!”他一骨碌滚下炕,披了个破棉袄,拉开门闩就往外跑。模糊中,他看见门外的柴草上落了白白的一层霜花,“瞎了,真的下霜了!”他急忙上山,想看看庄稼究竟冻得咋个样。则登上脑畔山,影影绰绰看见前边走着一个人。是谁这么早就上山?他想:庄稼牵着受苦人的心哪!一定是谁家老汉和自己一样,叫冷风吹得睡不定,早早上山看庄稼来了。他弯下腰拔了几株冻黑水了的糜、谷、豆秧,准备赶上前边的那个人,交换一下心思。紧走几步定睛一看,:“啊,这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嘛!”顿时觉得一股暖流涌遍全身,毛主席啊,你比我们庄稼人还操心庄稼啊!毛主席见身后来了老乡,停住了脚步,回头问:“冻得碍事不碍事?”刘青山听得出来,伟大领袖语调深沉,对灾情十分关切。他把手里拿的受冻庄稼举到毛主席眼前,心酸地说:“首长:可冻结实啦!” 毛主席心境沉重,但语气平和地说:“陕北就是三年两头灾!”停了一会,毛主席又问还有什么办法吗?” 庄稼已经不顶事啦,得赶紧往回收。现在只能扩种些冬麦,可胡儿子这些挨刀的,把麦种也给抢光了。“刘青山一边答话一边不住的唉声叹气。 毛主席仔细听罢刘青山的话,安慰他说:“老乡,不要怕,困难我们大家想办法克服。“
(39)(在神泉村)一次,毛主席散步路过枣树林,忽听身后一个警卫员说:“这枣黑油油的,又大又圆,真好。毛主席回头一看,见那个战士手时拿着几颗枣在夸赞,便问:“怎么,你想违反纪律呀?” 那个战士不以为然地说:“这是从地上拣的。” 毛主席说“地上的枣子是从那里来的呢?枣子熟了,当然往地下掉,总不会往天上飞吧!” 那个战士仍然有点委屈地说:“枣子掉在地上,不吃还不是叫踏坏了。” 毛主席继续耐心地教育他,说:“踏坏了当然可惜,你拣起来放到树底下不就好了吗!” 警卫员这才心里一亮,赶快把手里拿的朵颗枣,放到树底下。 收枣的季节已经过了。但是,树上树下,还星星点点地掉着一半颗。一天,手枪连长高富有,带了几个战士,在山坡上拣回半筐筐枣,准备分给大家尝尝鲜。毛主席知道了问他是怎么回事? 高富有回答:“老乡们说,这里有个规矩,枣子打过以后,主家就不管了,谁想‘搜零’都可以。战士们早就听说黄河畔上红枣好,可住了这么长时间,谁也没尝过一颗。我就带了几个战士‘搜玲’了一点,想——”毛主席听到这里认真地对高富有说:“老乡们有他们的规矩,我们也有我们的纪律,‘搜零’来的我们也不能吃,因为他还是群众树上长出来的呀!”高富有一时没有说话,他又想起8月初在横山县肖崖村时,毛主席关于“一颗沙果也不能吃”的指示,心里暗自念叨:伟大的领袖啊,你真是执行纪律的典范! 高富有高高兴兴的走出了毛主席的住窑,亲自把那半筐筐枣分送给枣树的主人。(《毛主席转战陕北》329页至330页) 10月31日,吕家坪向神泉堡走的途中,秋阳照得人们身上暖洋洋,人们走着走着,有些倦意,唯有李讷很兴奋,她给大家唱起了“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于是大家跟着她一起唱了起来,歌声在山峦中飞扬。在一个小村吃过午饭后,韩桂馨领着李讷在小村边上转。不知不觉走到了一棵大枣树下,稀稀落落的树叶缝中挂着一颗颗的红枣,十分诱人。有熟透了的红枣散落在地上,韩桂馨拾了几颗用手巾擦干净,先递给李讷两颗吃。这时,恰巧毛主席和李银桥走了过来,看到她们正在吃枣,毛主席严肃地说:“你们怎么吃老乡的枣呢?我们有纪律,不能拿老百姓的一针一线。”韩桂馨解释说:“这枣不是我们摘的,是掉在地上的,我们只是捡几个尝尝。”“你们在枣树底下吃枣,群众见了,怎么知道是摘的还是捡的呢!”毛主席很认真地说:“这样做影响可不好啊,我们每个人都要自觉遵守纪律啊!” 韩桂馨的脸红了起来,立刻向毛泽东认了错,并且保证以后坚决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瓜一果!李讷也知错地底下了头,偷偷地看了看毛泽东和李银桥,把手中仅有的一颗枣悄悄地放在了枣树下。“我们要做到‘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呢!”毛泽东笑了笑,带着李银桥转身离开了。从此,李讷没有白吃白拿过群众的一针一线。
(40)毛主席视察霜冻回到窑洞后,随即指示机关和部队全体出动帮助老百姓抢收抢种,把口粮中的小麦节省下来,支援老乡作种子。支部为此专门召开了动员会,周副主席在会上说:“这里的人民,经过敌人抢劫、烧杀,生活艰苦,现在又遭了霜冻,困难就更大了。我们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积极帮助老百姓搞好秋收秋种,这是我们扔拥政爱民的一个具体行动。” 九支队(中央机关)的全体官兵和警卫团的指战员,说干就干。大家分成割糜谷、收高粱、刨泮芋等几套人马,起早摸黑,人背畜驮,投入了紧张的秋收运动。不几天,从毛主席、周副主席和全体干部、战士口粮中节约下来的三斗九升麦子,也送到了十二户缺少麦种的贫苦农民手里,机关、部队又吆马驾犁,帮助耕种。
(41) 1947年佳县神泉堡开始流行戨曲: 红天红地红霞飞,咱葭县来了九支队。 多少代来多少辈,没见过这样的好军队。 刚放下背包去担水,天不明上山把庄稼背。 忙让亲人炕上坐,热汤热水喝一杯。 千留万留留不住,又上场里挥着链枷打谷糜。 捧上篮篮红枣表心意,几回回送去又送回, 要问这支军队为啥这样好?“训令”字字放光辉; 要问这支军队为甚这样好?毛主席亲自来指挥! (42)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关于颁布 解放军口号的训令(一九四七年十月十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各级军政首长同志们: 现在,我们发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口号六十七条。你们接到后,应即发给全军指挥员战斗员,逐条讲解牢记,认真实行。同时,在你们所到之处,你们应当将这些口号向全国人民,向蒋党蒋军被欺骗被胁从的人们,普遍地书写、张贴、印发、宣讲,务使他们完全了解,万众一心,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 中国人民解放军口号 (一九四七年十月十日) (一)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 (二)打倒背叛政协决议的蒋介石! (三)打倒破坏停战协定的蒋介石! (四)打倒内战祸首蒋介石! (五)打倒独裁者蒋介石! (六)打倒反革命的蒋介石! (七)打倒屠杀人民的蒋介石! (八)打倒欺骗人民的蒋介石! (九)打倒摧残人权的蒋介石! (十)打倒横征暴敛的蒋介石! (十一)打倒美帝国主义走狗蒋介石! (十二)打倒蒋介石才有和平! (十三)打倒蒋介石才有饭吃! (十四)打倒蒋介石才有民主! (十五)打倒蒋介石才有独立! (十六)坚决彻底干净全部消灭蒋介石进犯军! (十七)审判战争罪犯,赔偿人民损失! (十八)解散特务机关,拿办杀人凶手! (十九)打倒四大家族,没收官僚资本! (二十)打倒贪官污吏! (二十一)打倒土豪劣绅! (二十二)工农兵学商联合起来,组织反蒋统一战线! (二十三)各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联合起来,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二十四)知识分子与人民结合起来,为人民服务! (二十五)人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自由! (二十六)取消苛捐杂税! (二十七)保护民族工商业! (二十八)改善职工生活! (二十九)开仓济贫! (三 十)农民分土地,耕者有其田! (三十一)平分土地,废除旧债! (三十二)国民党士兵分田废债! (三十三)人人有地种(或:人人有田耕) (三十四)人人有饭吃! (三十五)人人有衣穿! (三十六)人人有屋住! (三十七)人人有工作! (三十八)人人有书读! (三十九)男女平等! (四 十)民族平等! (四十一)宗教自由! (四十二)保护华侨! (四十三)保护外侨! (四十四)美军退出中国去! (四十五)否认卖国外交,废除中美商约! (四十六)不许日本侵略势力复活! (四十七)中美人民联合起来,反对美帝国主义侵略中国! (四十八)东方各民族联合起来,反抗帝国主义侵略! (四十九)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五 十)毛泽东是中国的救星! (五十一)共产党代表全国人民,蒋介石代表贪污土劣! (五十二)解放军是人民的军队! (五十三)穷人要翻身,加入解放军! (五十四)实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五十五)不拿人民一针一线! (五十六)爱护解放军伤兵,优待解放军家属! (五十七)解放区是全国人民的总后方! (五十八)解放区贯彻土地改革,厉行生产节约,支援前线! (五十九)蒋区人民武装起来,抗丁抗粮,分田废债! (六十)国民党员们,脱离孙中山叛徒蒋介石! (六十一)将军官兵们,不要替贪污土劣打仗! (六十二)欢迎蒋军官兵加入解放军! (六十三)坏人悔过自新,准许将功赎罪! (六十四)蒋介石必亡,共产党必兴! (六十五)打到南京去,活捉蒋介石: (六十六)中国人民解放军万岁! (六十七)中华民族解放万岁! (1947年10月10日《人民日报》)
(43)苍龙——指蒋介石。
(44)《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这是毛泽东同志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起草的政治宣言。在这个宣言里,分析了当时的国内政治形势,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宣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也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八基本政策。这个宣言在一九四七年十月十日公布,被称为《双十宣言》。宣言是陕北佳县神泉起草的。”〔《毛泽东选集》(一卷本)1131页〕
(45)山城——佳县城,位于陕西省东北部,晋陕峡谷西岸。赵匡胤建立北宋政权后,将陕北大部分州县收复,但西夏却仍时常侵吞,战争频繁,双方长期处于拉锯状态,将士伤亡惨重,人民受战火之灾,苦不堪言。宋将都检使曹光实,供俸王英等先后战死。宋元丰五年(1082),河东转运使孙览,觉得汉惠帝五年(公元前190年)在今王家砭镇柳树会设圆阴县筑的城堡不利于有效防御敌人的进攻。于是为保疆安民,他细心堪测,决定在巍峨的佳芦山上修佳芦寨(今佳县城)。元符二年(1099年),佳芦寨升为晋宁军,并领临泉县(山西省临县)和定胡县(今陕西省吴堡县和山西省柳县一带)。金朝大定二十二年(1182)改为晋宁州,二年后改佳州,辉煌时领八县。
(46)杨文忠在榆林采访李有源的女儿李增霞时,李增霞说,我的父亲确实在胡宗南进犯的那年(1947年)农历的九月初四见到过毛主席,那一年我十四五岁。我爸爸回来时给我和我后妈讲了见到毛主席的经过。因为我爸在县委办公室墙上看到过毛主席的画像,所以认出了毛主席,当时我爸见到毛主席激动地说不出话来,就喊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万岁!毛主席笑容满面,一边慢慢走,一边地向大家招手致意。毛主席走到我爸跟前,亲切地问他是哪个村子的。旁边的歌友屈士才代答说是城北张家庄的,名叫李有源,那首《东方红》,就是他编唱出来的。毛主席亲切地夸奖《东方红》很响亮很亲切,转战的路上战士们都在唱,走起来挺有精神的!毛主席还说,以后不要歌颂我,要歌颂嘛,就歌颂党,歌颂人民!
(47)香炉峰,位于佳县城东200米黄河岸上,东临黄河,三面绝空,仅西北面以一狭径与县城古城门相通。峰前有直径5米,高20余米一巨石矗立,与主峰间隔2米,形似高足香炉,故而得名。因峰上建庙又名香炉寺。有佳县八景之一“香炉晚照”的美誉。
(48) 流觞是古代词一个专有名词,指的是古人每逢农历三月上已日于弯曲的水渠旁集会,在上游放置酒杯,杯随水流,流到谁面前,谁就取杯把酒喝下,叫做流觞。清朝康熙年间佳州知州尚崇年写诗《香炉晚照》中有“且邀月色入流觞。这里反尚诗意用,说明毛主席不仅仅是游景,他还处处在关心解放后的国家大事!
附: 香炉晚照 尚崇年 孤城薄暮任徜徉,紫气飞凝万仞傍。 明灭夕阳悬峭壁,峥嵘怪石借余光。 峰头目断落霞远,渡口人归秋水长。 漫说卢垂真宰炼,且邀月色入流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