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自1929年在家乡韶山躲过敌人的追捕,到1959年回乡视察,整整30年。而从1929年算起,毛家老屋被国民党收走出租,到1949年被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府收回,整整20年。期间的变化兴衰完全是翻天覆地式的,此后,毛家老屋成了中国人民参观瞻仰的圣地,毛泽东故居门匾也因之发生了几次变迁,但却不为人注意。
毛家老屋应该有个门匾
1949年8月11日,湖南省湘潭县和平解放。22日,湘潭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不久,隶属湘潭的韶山上屋场毛家老屋由刚成立的湘潭县人民政府收回。
之所以说收回,是因为1910年秋,17岁的毛泽东即离家外出求学。1919年10月、1920年1月,毛泽东的父母相继去世。1921年春节,回到故乡的毛泽东,鼓励弟妹们“舍小家为大家”,弟妹学习大哥的榜样,毛泽民与妻子王淑兰等先后离开韶山,和毛泽东一起奔走革命。同时,毛泽东出生于此的老屋就由当地农民居住。虽然在1925年的时候,毛泽东偕夫人杨开慧到家乡开展农民运动,并在此建立了中共韶山支部。以及在1927年,毛泽东回乡考察农民运动,但并没有改变老屋由他人居住的性质。不久,毛泽东遭到当地军阀的通缉,避走他乡。1929年,毛家老屋更由国民党政府没收出租。
解放了,毛家老屋由当地政府收回,并给了里面的住户一定的经济补偿。同时,安排毛泽民的发妻王淑兰和韶山冲老党员毛月秋(毛泽东族叔)负责管理、接待工作,毛家老屋成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场所。
10月18日,毛家老屋接待了第一个团体客人:长沙专区(解放初期包括湘潭、长沙、湘阴、岳阳、浏阳等县)各界毛主席家乡慰问团。领队之一是从韶山冲到延安参加革命的毛振南(又名毛华初),当时他已回到湘潭,担任湘潭县党委委员。
对于此次参观的情景,马社香所著《韶山档案》(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4月出版)有着相当细致与生动的描述:
慰问团临走前,毛振南有意问毛月秋:“毛主席家乡的人,来参观要方便些,可全国各地的人来,总得有个指示吧,您看屋前是不是写一个门匾?”
“对呀!应该挂一个牌子。”在一旁的王淑兰马上表示赞成。
“到底是在外乡闯荡过的娃娃,说话句句在理,可写什么好呢?”毛月秋急着想定下来。
有人提议写“毛主席的故居”,有人建议写“毛主席的老家”。
毛月秋对毛振南说:“你有什么想法,也说一个。”
毛振南说:“我虽然很早就跟着毛主席干革命,但肚子里没有存下什么墨水。不过,这一年多,我们一路南下,经常看到欢迎的人群,高举着毛主席的画像,上面写着‘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主席’,我想毛家老屋就挂这样的门匾‘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家’,不知行不行?”
“这代表了人们的心声,我看行!”毛月秋老人高兴得直拍大腿。
“不过,还可以问问当地群众和文化人的意思,暂时先写上‘中国人民伟大的领袖毛主席的家’,应该没问题。”毛振南谦虚地说。
“有啥问题,这可是一句老老实实的话。”毛月秋下了决心。
“韶山一支笔”书写
1951年2月,毛泽东故居的第一个门匾:“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家”就挂了起来。这第一块匾额明显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和感情色彩,匾额的书写由毛泽东的塾师毛宇居(宇居是他的号,名为泽启,与毛泽东是同辈人)来完成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为毛宇居在当地人中间极富人望,被尊称为“纯儒”,又称“韶山一支笔”。
最重要的是,毛宇居在毛泽东的早期生涯中,曾经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于毛泽东与毛宇居的关系,龙剑宇所著《毛泽东的家世渊源》(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1月出版)进行了详细考证:
毛泽东13岁时,其父毛贻昌就要他离开私塾回家帮工。毛宇居几次三番找堂叔毛贻昌“理论”。最终,毛贻昌按照毛宇居的意见让儿子继续上学读书了。几年之后,毛泽东十六七岁时,想去省城长沙读书,毛贻昌则准备安排儿子去湘潭县城一家米店当学徒经商,又是毛宇居带领毛家亲戚,一起说服毛贻昌收回成命。从此,毛泽东走向了更广阔的世界。
1919年10月初,毛泽东正在长沙忙于“驱张”运动,得到母亲病危的急信,马上奔回韶山。可是,当他赶到上屋场时,母亲已经入棺两天了。夜晚,在幽幽的油灯下,他和泪写下了情意深切的《祭母文》。这篇《祭母文》后来由毛宇居收藏。为了防止国民党反动派搜查,他将这些手稿一页页塞进墙缝中。解放后,毛宇居将它完整地交给了国家,今刊刻于毛泽东父母合葬墓右侧的汉白玉石上。
1932年,湖南省主席兼国民党第四军总指挥何键几次派兵“围剿”湘赣一带的红军,都被毛泽东指挥的红军挫败。战场上失败的何键,派人窜到韶山要挖掉毛泽东家的祖坟。又是毛宇居冒死带领乡亲们,抢在敌人之前平掉了毛家祖坟,并将墓前石碑深埋地下。
因此,由他来书写毛家老屋的门匾,可以说适得其所。
毛泽东提议换块门匾
谢维所写《故居百年历史风云三度修缮 四次变更题匾》记载了毛月秋于1953年10月受邀到北京中南海做客的情形。一日,毛泽东与毛月秋攀谈起家乡情况时,自然谈起毛家老屋的门匾:
毛泽东听后大摇其头,连声说:“不妥,不妥!‘伟大’两个字不是封的,哪里会一写伟大就伟大呢?我建议换一块门匾。”
毛月秋争辩说:“这不是哪个人说你伟大,是人民群众的意见。打败蒋介石,建立新中国还不能说伟大?”
“要说伟大,那是中国共产党伟大,人民群众伟大,军队打胜仗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的支持下。”毛泽东不愿把功劳记在自己名下。
“你是党的领袖,也是人民的领袖,和列宁一样伟大。”毛月秋坚持自己的想法。
毛泽东说:“列宁是伟大的,他在帝国主义时代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毛泽东还谈不上伟大,我们是跟在苏联后面学习的小学生,怎么能称得上伟大呢?”
尽管,毛月秋内心不同意毛泽东的意见。但作为一名老党员,他回到韶山后,还是逐级汇报了毛主席的意见。湘潭县委经过几次讨论,并广泛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最后上报湖南省委批准,决定用“毛泽东同志故居”门匾。
1955年3月,“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家”门匾被换下,上屋场毛家老屋挂上了第二块门匾“毛泽东同志故居”。
马社香在《韶山档案》中记录了1955年5月29日,78岁的徐特立老人参观韶山的情形:
心头仍有疙瘩的毛月秋,特意向徐特立讲了自己在北京与毛主席交谈的经过,想听听这位革命老人的意见。听完毛月秋的介绍,徐特立笑着说:“我的回答恐怕会使你失望的。我认为还是‘毛泽东同志故居’这块门匾好。”
“我也认为‘毛泽东同志故居’门匾朴实,可它没能点出毛泽东的身份,不够突出。”毛月秋还是不放弃自己的想法。
“这正是毛主席的伟大之处,伟大不是由一块门匾来体现。人民把主席尊为伟大领袖,主席却始终认定自己是党的队伍中的一名同志,一名与普通党员一样并不特殊的同志。这既尊重了毛主席本人的意愿,又体现了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而故居两字正是古人说的旧居的意思,典雅朴实,符合毛主席从平凡中体现伟大的思想。”
毛主席没能说服毛月秋,徐特立的话却使他豁然开朗。怪不得,1952年韶山乡政府要对故居做大规模整修时,被毛泽东坚决制止。
刘少奇建议"故居"改"旧居"
1961年3月14日至23日的广州中央工作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农村人民公社条例(草案)》,即通常所说的农村六十条。会后,刘少奇于4月2日,到距他老家湖南宁乡县花明楼炭子冲10多里的王家湾调查研究。
刘少奇和夫人王光美在王家湾生产队养猪场一间又臭又破的空房里,利用6天时间,先后听取了中央调查组和湖南调查组关于人民公社问题的汇报,踏着泥泞的乡间小路,到农民家里了解对食堂、分配、住房等各方面问题的意见,并像拉家常一样回答了乡亲们提出的各种问题。
王家湾北行四十公里,就是韶山冲,其时,胡乔木正带领中央调查组在韶山进行调查研究。8日下午,刘少奇离开王家湾,经过炭子冲,他并没有下车,只在车上扫视了自家故居一眼。夜宿韶山招待所二号楼,9日早晨,刘少奇与王光美一行人来到毛主席故居。与故居的工作人员握过手之后,刘少奇凝视着堂屋大门上端挂的"毛泽东同志故居"匾额,端详了一会儿。他指着门匾轻轻地问:"你们知道这个门匾是谁提议的吗?"后来才进入毛主席故居工作的汪久成、毛乾吉所知并不确切,只好摇头不语。刘少奇缓慢有力地说:"毛泽东同志故居的'故'字,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过去',一个是'故世'。严格说'故'字不妥,应该改'故'字为'旧'字。因为毛主席的身体非常健康,全国人民都希望他能尽可能长地领导我们,还是说'旧居'更妥帖。"对于这个说法,上文提到的谢维所写文章有清楚的记录。
故居的工作人员认真记下了刘少奇的意见,后来又逐级汇报。最后,上级部门批准了改名的建议。1965年9月28日,郭沫若题匾的"毛泽东同志旧居"换下了原匾。
邓小平题写"毛泽东同志故居"
1982年经党中央批准,"旧居"又改回"故居"。1983年6月27日,旧居改挂邓小平题写的"毛泽东同志故居"匾额。门匾黑底金字,庄重朴实大方,经过几十年的变迁,最后总算固定下来。
但在1973年,邓小平复出后不久参观毛泽东旧居时,却发生了一段并不愉快的插曲。苏台仁在其所著《邓小平生平全纪录》(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10月出版)一书中记录了这段不为人知的往事:1973年10月,邓小平在结束陪同加拿大总理访问郑州、桂林等地的工作后,取道长沙来到韶山。
对于邓小平的来访,湖南省委颇感棘手。以什么样的规格接待这位曾经担任过中共中央总书记、而今刚刚复出的副总理呢?最后,决定了一个被认为风险最小的"不冷不热"的接待方针。
邓小平从长沙到韶山的座驾,是一辆旧的"吉姆"轿车。上世纪70年代,领导人用车基本上是国产的"红旗"轿车。当然,对这样的细节,邓小平是不会放在心上的。因此,在毛泽东故居门前,他并不避讳自己曾被打倒过,而是诙谐地说道:"我老早就想来。1965年有这个念头,当时太忙了没来了,1966年我再想来却来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