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旅游建设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旅游意义
  当前位置:中国十二个重点红色旅游景区>>湘赣闽红色旅游区>>伟人与韶山>>正文
中国十二个重点红色旅游景区
沪浙红色旅游区
湘赣闽红色旅游区
左右江红色旅游区
黔北黔西红色旅游区
雪山草地红色旅游区
陕甘宁红色旅游区
东北红色旅游区
鲁苏皖红色旅游区
大别山红色旅游区
太行山红色旅游区
川陕渝红色旅游区
京津冀红色旅游区
习仲勋会见原中顾委副主任薄一波
解放军厚葬名将张灵甫(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
毛泽东称习仲勋:“你比诸葛亮还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
毛主席“粗话”欣赏
习仲勋与儿子近平、远平
毛主席语录
习仲勋生平年表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
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纪念堂怀
特稿:首都各界隆重纪念毛主席诞
9月9,李讷、毛新宇等来到毛主席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
特稿:参加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集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
特稿:华国锋年年到纪念堂瞻仰毛
纪念毛主席诞辰114周年 原毛主席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
特稿:邵华遗体告别仪式(组图)
 

青年毛泽东之路:走出韶山冲
2013-07-10 11:12:00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记者 文热心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收藏】
E-mail推荐:

    开篇的话

  120年前的12月26日,毛泽东诞生在韶山冲。

  他成为中国革命的舵手,中国人民的领袖,是历史的选择。

  而历史之所以选择他,是因为他的实力、他的魅力、他的毅力、他的“眼力”……

  从一个热血青年到一个成熟的革命领袖,是一个上下求索、遇难涉险、“万”死一生的过程。

  迈出韶山冲的第一步,1910年春,他17岁;在上海望志路那栋二层小楼参加那件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共产党成立,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时为1921年夏,28岁的他告别自己的青年时期。

  探寻这个过程,我们就会发现,他抓住了历史给他的所有机会。无论是读书、当兵、教书,还是创立团体、组织活动、鼓动宣传,他都是为实现“救国救民”之志而行动,既深谋远虑,又脚踏实地。

  一步一个足印,一步一个新的境界。

  青年毛泽东之路,从一个意义上说是中国共产党选择革命道路的写照,是中国现代社会走向的一个缩影,更是近现代志士仁人留给后人精神财富的一部分。这对于今天立志实现“中国梦”的人们,特别是青年来说,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

  基于此,湖南日报社、省委党史研究室联合,并与国内知名网站合作,从今天起推出《青年毛泽东之路》大型系列报道。这个报道,在青年毛泽东“足印”所到之处聚焦,讲述他“足步”之间的故事,传播他“足音”的回声。

  整个报道共28期。

    毛泽东为何要走出韶山,如何走出韶山,走出韶山的意义是什么?为此,记者于7月8日又一次来到韶山,在毛泽东故居、韶山冲里、虎歇坪那边的唐家圫寻访,有着一份新的感觉,也有着新的疑惑。带着这种“收获”,记者请教了韶山管理局原副局长、全国知名的毛泽东思想研究专家高菊村。

  1

  起点:毛泽东故居

  少年有着“救国梦”

  还是那栋“一担柴”式的房子,还是屋后翠绿的山林,还是房前叶葱荷粉的池塘。

  与往常感觉不一样的是,记者的耳际响起的却是1910年夏间一天,这里发生的一场父子争论声。

  争论的焦点:已满16岁的毛泽东是该到湘潭米铺做学徒,还是进洋学堂做学生。前者是父亲毛顺生的要求,后者是儿子毛泽东的愿望。

  毛泽东的父亲其实并不是一个土头土脑的农民,而是韶山冲一带有见识、精明的能人,青年时期在江浙当过兵,那里的商业气氛给了他浓烈的熏陶。退伍后,毛顺生在种好祖传的那15亩地外,还做起了米生意,家道也就殷实起来,不仅又买了田,而且生意做得更大了,与银田寺几家铺子有业务联系,他签字的票据可在湘潭义顺堂里兑钱。

  于是,他就按自己的人生道路设计两个儿子的未来,设计毛家发家致富的道路:长子毛泽东读书6年,能说会道,到湘潭市里米铺学徒,学会生意经后再开设毛家的店铺;二儿子毛泽民双手能打算盘,勤快精明,在家里主持作田、大米加工。如此,兄弟俩,一个主内,一个主外,何愁毛家不富?

  令毛顺生没想到的是,毛泽东根本没有心思在发家致富上,他要走出韶山冲。

  为什么?高菊村告诉记者,毛泽东其所以要走出韶山冲,因为他有了一个梦——立志救国救民。他非常清楚,要实现这个梦,只有通过读书、练就本领这个途径。

  2

  足印:南岸私塾

  打开心窗知世界

  南岸就在毛泽东故居旁边,这是毛泽东开笔发蒙的地方。

  虽然,毛泽东顶撞先生、摸邹四阿婆的酸菜解馋都发生在蒙童期间,但记者更关注的是文化知识打开毛泽东心窗过程。

  高菊村告诉记者,毛泽东的求学路,是从唐家圫——外婆家当“旁听生”开始,先后在南岸私塾、井湾里等七个私塾就学过,当然读的大部分是四书五经——“6年孔夫子”。毛泽东很有读书天分,几岁时能作诗;稍长,读遍韶山能借到的书,对韶山毛氏族谱能够背诵,特别是对族谱上吟咏韶峰八景的诗词滚瓜烂熟。

  读书打开了青年毛泽东观察社会、了解世界的视窗。在10多岁时,他就发出了日后令许多高人也惊讶的“天问”:他所读的许多故事书中,为什么“没有耕种田地的乡下人,一切人物都是武士、官吏,或学者,从未有过一个农民英雄”?社会风云已在他心中。后来,社会、世界发生的许多重要事件叩击着他的心灵。

  著名的长沙“抢米风潮”中,“许多人被砍却头颅,挂在柱子上示众”。毛泽东觉得,这些人“都是与我的家人一样的普通良民”,他深恨这个社会,特别是官府“对待他们的不公平”。

  影响毛泽东的还有当地“哥老会”一次起义:“哥老会”的农民群众有理打不赢官司,便啸聚山林造反。在官兵的镇压下,“哥老会”最后战败,彭姓头领被捕砍头。在毛泽东等学生的眼光中,“他(彭)是一位英雄”。

  “这些事件相连地发生,给予一个已经反叛的青年头脑以一个永久的印象。在这个时期,我起始有了一些政治意识。”这时,表兄文运昌给他送来了《盛世危言》——他接触到的第一本讨论社会政治问题的著作。《 盛世危言 》开头第一句“呜呼,中国将亡矣”让青年毛泽东心灵震撼。他说:“我读了这本书之后,我为我的祖国的将来担心,起始认识大家都有救国的责任。”

  高菊村对此评价说,正是读书,让青年毛泽东爱国爱民、忧国忧民;也正是读书,让他立志救国救民,他的“自述”说明,“青年毛泽东已从忧国忧民向救国救民方面的转变”;也正是读书,让他把继续求学、练好本领作为救国救民的途径——“《盛世危言》引动我继续求学的欲望。”

  3

  足印:“毛泽东小道”

  山外信息入冲来

  在韶山滴水洞,有一条路通往湘乡(现划入韶山市)的唐家圫——毛泽东的外婆文家。与现在宽阔的水泥路不同,记者在20多年前所看到的是一条狭窄泥巴山路,而一百多年前这路更是坷坎不平、茅草遮面,因此也就被后人称为“毛泽东小道”。

  这条路既是毛泽东与外婆家的亲情路,也是一条走出韶山冲的“信息路”。与韶山冲毛家种田、经商不同,这里可是耕读之家。外婆非常疼爱毛泽东这个外孙,让孩提时代的毛泽东跟她一起生活了好几年,毛泽东也就与舅舅、表兄弟们关系非常密切。坚定毛泽东继续求学之心正是外婆家人,因为表兄文运昌告诉他湘乡东山有个“洋学堂”,令他向往。《毛泽东自述》中说:“我的老表是那里的一个学生,他告诉了我这个新‘近代’学校的变迁情形。那里经书是不太被注意的,西方的‘新知识’教授得很多。教育方法又是很‘激进’的。”

  毛泽东很向往这个学校,可是他遇到了一个靠自身力量难以攻克的“堡垒”,即来自父亲毛顺生的阻力。他把与父亲的争执向表兄吐露。据文运昌回忆说,毛泽东说起父亲要他做米铺学徒时,吐露心迹:“这个行业,损人肥己,我不动心;湘潭城里虽未去过,听说市面繁荣,是个好玩的口岸,但是不合我的心愿。”

  “毛泽东小道”,让他知道了“东山”,也让舅舅、表兄弟了解自己的心愿和难处。

    4

  足印:韶山冲、唐家圫

  来的都是“劝学人”

  记者在韶山冲里徜徉,旧地貌、新颜色,那些现代建筑的背后的冲冲垅垅里,仍然是韶山冲里旧家。无疑,里头有着毛宇居、毛钟楚、李漱清的后人。毛泽东与“二毛一李”是师生关系,前两人还是毛泽东的族内“角色”。

  攻下毛顺生心中“堡垒”的设计者是毛泽东,“火力”则是毛泽东组织的“联合阵线”,“战法”则是“迂回前进”、“恰到好处”。

  高菊村告诉记者:“毛泽东把想法对自己的母亲说了,母亲虽然倾向儿子,却无法说服丈夫。毛泽东也就搬来毛氏家族的‘角色’——毛钟楚、毛宇居等,还有老师李漱清。”二毛和李也就向毛顺生发起了第一轮冲击。

  这个说,湘乡那个洋学堂是朝廷支持的,那里开设算术课,对做生意大有好处;

  那个说,石三(毛泽东乳名)有读书天分,在那里肯定有出息……

  毛顺生心动了。

  接着,就是唐家圫的人发起“主攻”。毛泽东的舅舅们可是“劝中施压”。据文运昌回忆,“我父亲来到南岸,与姑父讲起石三读书一事。我父亲说:还是要送他去读书为好……赶快去,莫耽误了时间。我来是劝你们送他上东山这个洋学堂,同我家运昌一起去读书的。姑父动了心……”

  还有另一种说法:自毛泽东的心愿披露后,王季范和七舅、八舅来到韶山毛家。还请来了韶山的几位先生,共同做毛顺生的工作,大家众口一词,意思是应该送毛泽东去上洋学堂。毛顺生怕拂了众人的好意,只好收回送子经商的成命,应允儿子到湘乡读书的要求,可又担心供不起一个“洋学生”。王季范向毛顺生说:“姨父,那不要紧!到东山学堂去读书,不要太多的钱,只要交一千五百文铜钱,连伙食费都有了。至于说到其他的用度,(姨)侄儿我包下来了。”毛顺生知道王家殷实,说得出、做得到,他笑了笑,不再吱声了。湘乡市《文史资料》还“补充”:后来,王季范一次就从家里拿出一百元大洋,给毛泽东做学费。

  不管哪种说法,一个事实是:毛顺生在毛泽东搬来的“救兵”的“围攻”下,改变了对长子人生道路的设计。毛泽东走出韶山冲,韶山冲、唐家圫助了一把力。

  高菊村对此评价说:“从攻克父亲这个‘堡垒’过程来看,毛泽东领袖风范的因子初现,‘统一战线’的思想萌发,迂回作战的方法始用。试想,如果毛泽东采取‘强攻’的话,结果只能是家破人亡。”

  5

  足印:毛泽东卧室

  “学不成名誓不还”

  踏进故居的毛泽东卧室,记者倏地感觉到:这里是毛泽东那首诗的“诞生地”。

  记者想象着1910年初秋那天的晚上,就要离开这个闭塞的、养育了自己17年的韶山冲,奔向外面更广阔天地的毛泽东,他心情是何等的激动,眼前似乎浮现出500年前他的始祖毛太华“投锄从戎”的情景,心头顿生万丈豪情。不由得笔走龙蛇:“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写好,夹进父亲每天必看的账本里。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特稿:中共名人诗话韶山集萃
·下一篇:青年毛泽东之路:“东山”湘潭生
·姚南:似曾相识韶山冲 主席故里画中游(组图)
·特稿:似曾相识韶山冲 主席故里画中游(组图)
·特稿:韶山冲·炭子冲(古绝)
·韶山冲·炭子冲(古绝)
·罗雄:韶山冲·炭子冲(古绝)
·特稿:韶山冲·炭子冲(古绝)
·特稿:韶山冲·炭子冲(古绝)
·乘坐高铁去韶山冲 本月红色旅游走热,省内外多条红色旅游线路受市场欢迎
·“红色”韶山冲刺国家“五A”级旅游景区(图)
·穿戴修饰篇:韶山冲里人爱穿的长统袜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特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红色旅游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中 国 红 色 旅 游 网 版 权 所 有,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建议使用分辩率1024*768浏览本站,16位以上颜色,IE5.5以上版本浏览器
冀ICP备05003408号
E-mail: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