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红色教育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专题>>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文章>>正文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延安精神、毛泽东著作与东方主战场的战略贡献
作者:张敬永、邱林
浏览次数:
2025-08-27 09:25:00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摘要: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之际,本文基于翔实史料,深入剖析延安抗战在全民族抗战中的核心地位、毛泽东抗战理论著作的战略价值及延安精神的时代内涵。通过系统梳理 1931—1945 年中国抗战重大事件与战略演进,展现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付出的巨大牺牲和赢得的伟大胜利,论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战略支撑作用。研究表明:延安不仅是抗战战略指挥中枢,更是民族精神灯塔;毛泽东《论持久战》等著作奠定了抗战理论基石;延安精神所蕴含的政治定力、人民立场与奋斗精神,至今仍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引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成为决定中国前途和命运的主导因素。面对当今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和风险挑战,重温党在延安时期领导抗战的坚定政治方向、科学战略思维、强大凝聚力量和自力更生精神,对于凝聚民族复兴伟力、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教育引导新时代青年传承红色基因具有深刻的现实启示。

    关键词:延安精神;毛泽东著作;持久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流砥柱;抗战精神;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

    一、引言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中国人民经过长达 14 年的浴血奋战,最终赢得了这场伟大的胜利,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延安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的中心,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毛泽东的抗战相关文章,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中国抗战的道路,而延安精神则成为激励中国人民不断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本文将从延安地位、延安精神内涵、理论贡献、抗战历程、全球意义五个维度展开论证。

    二、延安:全民族抗战的灯塔

    (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缔造者与捍卫者

    1931 年 9 月 18 日,日本关东军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在国民党当局奉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之时,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武装抗日旗帜。

    1931 年 9 月 20 日,中共中央即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号召武装反抗,并派出周保中、赵尚志、杨靖宇、赵一曼等党员赴东北组织领导抗日斗争,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同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1935 年 8 月 1 日,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草拟了《中国苏维埃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央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10 月 1 日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名义在法国巴黎出版的《救国报》上发表。宣言呼吁全国各党派、各阶层、各军队团结起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组织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这个宣言对推动抗日统一战线工作和抗日救亡运动,起了积极作用。

    1935 年 12 月,瓦窑堡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12 月 27 日,毛泽东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明确提出党的基本策略任务是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6 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为全面抗战奠定了政治基础。此后,中国共产党(以延安为中心)更加积极地倡导和推动全民族抗战。

    1937 年 7 月 4 日,周恩来代表中国共产党起草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1937 年 7 月 8 日,中共中央向全国发表了号召抗战的宣言:“全国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实行全民族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中国共产党秉持着民族大义,主动与国民党进行合作谈判。抗击侵略、救亡图存成为中国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以及海外华人华侨的共同意志和行动,中国由此进入全民族抗战阶段,并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

    1937 年 7 月 17 日,蒋介石发表庐山讲话:

    “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1937 年 7 月 23 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进攻华北第二次宣言》,毛泽东发表《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再次表明中国共产党坚决实行全民族抗战路线,反对一切妥协退让的态度。

    1937 年 7 月 31 日,蒋介石发表《告抗战全军将士书》,称:“和平既然绝望,只有抗战到底。”

    1937 年 8 月 22 日至 25 日中共召开洛川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毛泽东起草的《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的宣传鼓动提纲。阐明了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基本政治主张,指明了坚持长期抗战、争取最后胜利的具体道路。

    1937 年 9 月 22 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翌日,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1938 年 5 月,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

    1938 年 12 月,日本发布《大陆命令第 241 号》,指令侵华日军以主要兵力进攻八路军、新四军和敌后抗日根据地。自此,以中国共产党抗日武装为主体的敌后游击战争在抗日战争中处于主导地位。

    1940 年 1 月,毛泽东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

    1943 年 11 月,中国、美国、英国召开开罗会议通过《开罗宣言》,《开罗宣言》经斯大林同意于 1943 年 12 月 1 日公布于世。宣言从法律上明确了日本侵占台湾的非法性,确认了台湾是中国领土。

    1945 年 4 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七大,确立“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的方针。

    1945 年 8 月 9 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命令八路军、新四军展开全面反攻。

    (二)战略指挥中心

    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抗日战争的战略指挥中心。在这里,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全民族抗战路线和持久战战略总方针。全民族抗战路线强调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使抗战成为全民族的抗战。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在中共中央的指挥下,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有效地牵制和打击了日军。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抗击侵华日军兵力百分之75以上(1944 年数据)。

    (三)抗日根据地建设

    延安及周边地区积极开展抗日根据地建设。在政治上,实行“三三制”原则(例如 1941 年陕甘宁边区参议会中共产党员、党外进步人士、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建立抗日民主政权,调动了各阶层人民的抗日积极性。在经济上,开展大生产运动,实现了自给自足,1943 年边区粮食自给率达百分之100,打破了敌人的经济封锁。南泥湾原本是一片荒无人烟的地方,经过八路军战士的艰苦奋斗,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文化上,大力发展抗日文化教育事业,培养了大批抗日人才,创作《黄河大合唱》等作品超200 部,宣传了抗日思想。

    (四)凝聚民族力量

    延安以其坚定的抗日立场、民主的政治氛围和光明的建国前景,吸引了全国大批进步青年和爱国志士奔赴延安,他们在这里接受革命教育和军事训练,然后奔赴抗日前线。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三、延安精神——抗战的精神根基

    (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在抗日战争时期,在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以卓越的政治领导力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指引了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坚定不移推动全民族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妥协、分裂、倒退。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坚决维护、巩固、发展统一战线,坚持独立自主、团结抗战,维护了团结抗战大局。这种坚定的政治方向,使中国共产党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抗战的胜利。在面对国民党的多次反共摩擦时,中国共产党始终以民族大义为重,采取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策略,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团结。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坚持从实际出发,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制定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国情的抗战路线、方针和政策。在抗日根据地建设中,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了不同的土地政策和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延安整风运动,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使全党达到了思想上的统一和行动上的一致,全党的马列主义水平得到普遍提高。例如通过整顿“三风”(学风、党风、文风)提升了组织效能。

    (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在抗日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开展大生产运动,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建立抗日民主政权,保障了人民的民主权利。美国记者斯特朗感叹:

    “这里的官员睡土炕吃小米,

    却赢得百万民心”。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四)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在抗战时期,面对敌人的封锁和困难的环境,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了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不仅克服了物质上的困难,更培养了人民的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创业精神。八路军战士在南泥湾垦荒 4 万亩,年产粮 9000 担,克服了重重困难,创造了惊人的成绩。出版《解放日报》,创办抗大、鲁艺等 30 余所学校,培养干部 10 万余人。

    四、抗战理论体系:从《论持久战》到《新民主主义论》

    (一)持久战理论的科学预见性

    1938 年 5 月,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这一光辉著作。当时,抗战初期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遭受了一系列挫折,国内出现了“亡国论”和“速胜论”等错误观点。《论持久战》科学地分析了中日双方的基本特点,指出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的特点决定了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

    《论持久战》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指出争取抗战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充分动员和依靠群众,实行人民战争。在整个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动员人民、依靠人民,推动形成了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洪流,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毛泽东的抗战理论蕴含着深刻的辩证和平观。他指出战争与和平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战争是手段,和平是目的”,中国抗战“不但求一国的和平,而且求世界的和平,不但求一时的和平,而且求永久的和平”。揭示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联动性:“中国胜利即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石”。

    毛泽东将抗日战争分为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并强调了人民战争的重要性。这一科学论断,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为全国军民指明了抗战的方向,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在实践中,中国抗战三阶段的演进高度契合《论持久战》的战略预判,为中国抗战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指挥八路军、新四军开辟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论持久战》不仅是科学预见,更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光辉典范。

    (二)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战略前瞻性

    1940 年 1 月,毛泽东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系统地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纲领。明确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构想“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权形式,为《论联合政府》奠定理论基础,这一理论为中国抗战胜利后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指明了方向,使全国人民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了抗战的政治目标。同时,也为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的各项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理论传播与全民动员机制

    毛泽东的抗战文章通过各种渠道广泛传播,起到了强大的宣传动员作用。这些文章通俗易懂,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了抗战的意义、方针和政策。通过报纸、演讲等形式,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到中国抗战的正义性和必胜性,激发了社会大众的抗日热情和爱国精神。

    五、抗战历程

    (一)1931—1945 年抗战历程中的重大战役

    (二)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主要战绩统计表(1937 年 9 月—1945 年 10 月 11 日)

    (三)抗战时期日军陆军历年兵力部署

    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终战诏书》的形式,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9 月 2 日,日本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中国抗日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也随之胜利结束。

    到 1945 年日本投降时,中国共产党的党员发展到 120 多万,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也从抗战爆发时的四五万人发展到 132 万余人,拥有民兵 260 多万人,装备较以前也有了巨大的变化,建立了 19 块抗日民主根据地,面积达 150 多万平方公里,抗日根据地人口近 1亿。

    抗日战争考验和锻造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共产党通过强有力的自身建设激发出应有活力,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先锋队作用,成为抗日战争取得最终胜利的中流砥柱,党在全国人民面前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政权被人们看作是“真正进步、真正民主的政权”,代表了中国的未来和希望。曾访问过延安的美国驻华大使馆二等秘书谢伟思当年预言:

    “共产党将在较短的几年内成为中国的统治力量。”甚至侵华日军也惊呼:华北占领区“民心多倾向共产党”,华中“长江下游遍布新四军”。正是基于对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判断,美、英等国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影响和决定中国抗日战争和未来政治前途的一支重要力量,讨论和处理任何中国事务都不能离开中国共产党。

    六、中国战场——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牵制大量日军

    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从 1931 年九一八事变到 1945 年日本投降期间,中国战场牵制了大量日军。据统计,中国战场毙伤俘日军 155 万余人,占日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军队伤亡人数的百分之75以上。直至投降,日本在海外侵略军 352 万人,向中国投降的日军约 128 万人,超过东南亚和太平洋各岛日军的总和。这大大减轻了其他反法西斯战场的压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支援盟军作战

    中国战场为盟军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作战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支持。中国远征军两次入缅作战,与盟军并肩战斗,为保卫滇缅公路、支援盟军在东南亚的作战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远征军在缅北、滇西的反攻作战中,歼灭了大量日军,收复了大片失地,为打通中印公路、保障国际援华物资运输通道的畅通作出了重要贡献,为盟军在东南亚的战略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还为盟军提供了大量的情报支持和军事基地。中国为美国提供了多个空军基地,加速了日本的失败。

    (三)推动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中国积极倡导和推动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与其他反法西斯国家相互支持、相互配合。1942 年 1 月 1 日,中、美、英、苏等 26 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共同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中国作为四大发起国之一,在国际反法西斯联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的高度评价

    罗斯福曾对他的儿子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 日军可直取澳大利亚、印度,与德军会师中东。”1945 年 1 月, 他曾客观评价说:“我们忘不了中国人民在七年多的长时间里怎样顶住了日本人的野蛮进攻和在亚洲大陆广大地区牵制住大量的敌军。”

    据英国国家档案馆解密文件(WO 208/3781),丘吉尔 1942年致参谋长委员会备忘录称:

    “若中国崩溃,日军可抽调 15—20个师团用于南太平洋,盟军将失去澳大利亚。”“如果中国停止抵抗,我们将面临巨大困难。”“如果日本进军西印度洋,必然会导致我方在中东的全部阵地崩溃。能防止上述局势出现的只有中国。”所以,他在德国飞机狂炸英国时,为激励英国人民抗战,曾提出“效法中国”的口号,并对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给予很高评价:“我衷心地赞赏伟大的中国人民在大战期间作出的伟大贡献。”斯大林 1940 年底在派前苏军元帅朱可夫率军事代表团来中国时,曾对朱可夫说:

    “只有当日本侵略者的手脚被捆住的时候,我们才能在德国侵略者一旦进攻我国的时候避免两线作战。”1941 年10 月,当德国兵临莫斯科城下时,斯大林为鼓舞前苏联人民的抗敌士气,也曾提出“效法中国”的口号。

    这些重要人物的讲话充分肯定了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中起到重要的积极作用。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中国付出了惨重代价:600 多万平方公里土地沦陷,930 余座城市被侵占,4200 万难民无家可归、中国军民伤亡超过 3500 万。按照 1937 年的比价,直接经济损失超过 1000 亿美元,间接损失达 5000 亿美元,中国所承受的牺牲是其他国家难以比拟和想象的。

    全体中华儿女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社会动员之广泛、民族觉醒之深刻、战斗意志之顽强、必胜信念之坚定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铸就了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为核心内容的抗战精神。这种精神来自中华各族儿女内心深处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和国家、民族利益至上的品格,蕴涵着中华儿女不畏强暴、不甘屈辱的自强精神,万众一心、和衷共济的团结精神,舍生忘死、前赴后继的牺牲精神,百折不挠、奋斗到底的坚韧精神,坚持正义、自觉为人类和平进步事业贡献力量的奉献精神。

    七、结论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有力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彻底洗刷了近代以来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彰显出中华民族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谱写下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主义篇章,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伟大转折点!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的胜利、也是世界人民的胜利。对世界各国人民最终战胜法西斯主义,获得世界和平产生了深远影响,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1945 年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及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中华民族赢得了崇高的民族声誉!

    中华民族大团结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3500 万英魂熔铸的民族共识:分裂必亡,团结方兴。

    我们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坚定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我们要以史为鉴,不断加强自身的发展,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仍然面临着各种机遇和挑战,在复杂国际环境下仍要坚持独立自主、依靠人民、发扬斗争精神。我们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不断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提高国家的安全保障能力。我们要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我们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书写无愧于先烈、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新篇章!

    历史因铭刻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不朽,让伟大的延安精神、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血沃狼牙山
·下一篇:无
·红色联播: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延安精神、毛泽
·致敬现役军人和退役军人——邯郸市延安精神研究会联合举办庆祝建军98周年文艺演
·闫昱澍:新时代青年学子延安行:以实践传承红色基因 让延安精神永放光芒(组图)
·特稿:新时代青年学子延安行:以实践传承红色基因 让延安精神永放光芒(组图)
·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征程——邯郸市延安精神研究会联合举办庆祝“七一”文艺演出活
·党的七大对加强党的建设和党员修养的历史贡献及现实意义——在天津市延安精神研
·将延安精神播撒到中国温度公益项目志愿者心中(组图)
·陈立、王清波:襄阳市延安精神研究会在儿童心中播种红色种子(组图)
·特稿:襄阳市延安精神研究会在儿童心中播种红色种子(组图)
·弘扬延安精神 振兴乡村经济——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袁巷村以“红”带“绿”促进农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
红色联播: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
讣闻:北京军区原副政委王福义逝世,享年93
特稿精选-郑斯维:让评剧之花推陈出新 争奇
远航:上合天津开峰会 北京阅兵壮声威!(组
杨靖宇将军的最后时刻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廉政教育
魏庆:新中国成立以来,天安门广场举行多少
特稿:新中国成立以来,天安门广场举行多少
东方主战场上的音乐丰碑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
中红头条:刘松林(刘思齐)同志遗体告别仪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张洁清同志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
特稿:首都各界数千人送别万里同志(组图)
特稿:张震将军送别会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