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船融媒通过革命后代吴志民及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北京市老干部服务管理局获悉,2025年8月25日,北京军区原副政治委员兼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王福义因病在解放军总医院病逝。享年93岁。

王福义,1932年3月生于辽宁丹东一个贫苦家庭,1946年入伍。1990年4月-1995年7月任北京军区副政治委员兼军区纪委书记。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92年10月在中共十四大上当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是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1993年7月晋升为中将军衔。

出身贫困农家
王福义1932年出生于辽宁丹东一个贫苦农家,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从小,王福义就展现出了吃苦耐劳的品格,不到10岁的年纪到离家很远的山上给家里打柴,一个人忙里忙外,在院子里垛起一大垛柴。
家里人不忍心让王福义小小年纪就困于一亩三分地,于是,一个亲戚领走了他,把他带到部队参军,王福义的革命生涯由此展开。因为少年时期就投身革命队伍,所以阅历较广,王福义参加过平津战役等许多著名战役。之后,他随部队南下,到了广西,参加了剿匪。这一历史还曾被拍成电视剧,为现在的年轻人所熟知。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王福义跟着部队从吉林集安跨越鸭绿江到了朝鲜,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在这些战争中历经考验,他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我军高级将领。

在“万岁军”工作42年
王福义是一名在“万岁军”38军工作了42年的老战士。
王福义的左胳臂上有一大块伤疤,那是在朝鲜战场上留下的。一次,王福义跟随部队转移,突然听到一声炸响,他感觉胳膊一麻,一看,一片弹片把他的胳膊划伤。幸好弹片是从侧面划了过去,如果是正面飞来,他的这条胳膊可能就废了。即使这样,他的伤也不轻,经过治疗,胳膊还是不太好使,好多年抬不起来,“摸不着后脑勺”。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王福义是部队宣传分队的队长。虽然不用上前线,但他既要鼓舞士气,还要运送给养。
在抗美援朝战争初期,王福义所在的38军因未能按时到达指定位置而被彭总批评,当时全军上下都憋着一股劲,决心在二次战役中打出威名来。
在第二次战役中,38军勇插敌后,在两昼夜没有睡觉也没有吃好的前提下,14小时内,走了145华里山路,在龙源里阻击敌军。在龙源里和松鼓峰,38军以2个连的兵力拦住了敌军几个师的去路,以血肉之躯与敌军的飞机、大炮相抗,最后使敌军转道逃跑。这一仗打出了38军“万岁军”的名号。作家魏巍根据这一战役,写出了那篇著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
平易近人的老首长

▲王福义(右二)与吴志民(右三)
据革命后代吴志民介绍,王福义待人真诚,平易近人,吴志民与王福义认识57年,吴志民对王福义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平易近人。
1968年5月,吴志民父亲(开国少将吴岱)恢复了党内外职务,吴志民来到38军112师334团当兵。在招待所等待分配的时候,认识了王福义,当时王福义还是团里的副政委。吴志民人生地不熟,头一次离乡背井来到部队,心里头空落落的。偶然遇到这么一位平易近人的团首长,感受的温暖可想而知。
最令吴志民感动的是,十多年后当他调到北京铁路局军事代表办事处工作,在保定出差时与已是集团军副政委的王福义同志在招待所走廊相遇。尽管时隔多年,王福义同志仍然主动上前打招呼,细致询问其个人和家庭情况,让同行战友深感惊讶。
即便后来王福义担任北京军区副政委兼纪委书记,他依然保持着一贯的平易近人,离休后,吴志民每次前去探望,都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