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凤珍博士讲:张勃兴对陕西,绝对是一往情深的。他把一生最美好的岁月,都献给了三秦大地。自1949年初,张勃兴老首长到陕西至今40多年的风风雨雨,使他从一个普通干部,成长为陕西省省委书记。近年来,陕西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奥秘离不开这位老书记的纵论科技兴陕。
三秦大地的改革丰碑与精神灯塔---张勃兴
2025年6月24日,西安古城墙下的槐树沙沙作响,仿佛在低语一位95岁老人的传奇人生。张勃兴,这个镌刻在陕西改革史册上的名字,随着他的离世,再次唤起人们对那个激情燃烧岁月的集体记忆。
【战火中淬炼的青春:从放牛娃到革命战士】
1947年的冀中平原,17岁的放牛娃张勃兴做出了改变一生的抉择。当国民党军队的铁蹄踏碎村庄的宁静时,这个农家少年放下牧鞭,拿起红缨枪,成为冀中军区后勤部最年轻的战士。在平津战役的硝烟中,他带领运输队穿越封锁线,用独轮车推着弹药和粮食,在冰天雪地中蹚出一条生命补给线。老战友李长河曾回忆:"勃兴这小子胆大心细,有次遇到敌机轰炸,他硬是带着我们把物资藏进麦秸垛,自己趴在雪地里当人形掩护,回来时棉袄都结了冰碴子。"
【黄土高原的拓荒者:把论文写在田野上】
1985年,55岁的张勃兴踏上陕西土地时,面对的是这样的景象:渭北旱塬上,农民望着龟裂的土地叹气;秦岭深处,砍柴的背篓压弯了孩童的脊梁。这位新任副省长卷起裤腿就往田间钻,三个月后,一份《关于渭北农业综合开发调研报告》摆上了省委常委会的案头。他提出的"果畜沼"循环农业模式,让洛川苹果从散户种植变成百万亩标准化果园。果农王建国至今记得张书记蹲在地头算账的场景:"他掰着手指头给我们算,一亩地种苹果比种小麦多挣800块,这账算得比我们庄稼汉还精!"在陕北,他推动的"坡改梯"工程让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当地百姓编了顺口溜:"张书记来陕北,黄土变成金疙瘩。"
【改革棋局的执子人:在历史三岔口落子定局】
1986年的西安,当"计划还是市场"的争论仍在持续,张勃兴在省委常委会上掷地有声:"陕西要发展,就得把兵马俑的胆气拿出来!"他力排众议推动的西安高新区建设,从最初3.2平方公里的试验田,到如今汇聚全球顶尖科技企业的创新高地,每一步都镌刻着改革者的远见。更令人称道的是,他在主政期间立下铁规:"引进项目先过环保关",让铜川煤矿区的矸石山变成了生态公园。这种"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理念,比国家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早了整整15年。在能源领域,他主导的"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不仅让陕西成为国家西电东送的重要支点,更开创了"煤从空中走"的能源转化新模式。
【永不褪色的公仆本色:离休后的21年坚守】
2004年离休后,张勃兴把办公室搬进了大雁塔旁的老年大学。每周三下午,总能看到这位白发老人戴着老花镜,给年轻干部讲党课。他亲手编撰的《陕西改革亲历记》手稿上,密密麻麻标注着各地调研笔记。直到去世前三个月,他还在为延安老区饮水安全工程奔走。护士长刘丽含泪回忆:"张老住院时,床头柜上永远摆着三样东西:党章、老花镜和陕西地图。"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他最牵挂的仍是陕南移民搬迁工程,用微弱的声音对子女说:"要确保乡亲们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历史长河的回响:改革精神永续传承】
在张勃兴的追思会上,省委书记动情地说:"老书记留给陕西的,不仅是GDP数字,更是敢为人先的改革基因。"如今,当"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的灯火照亮渭河之夜,当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管道将清洁能源输往全国,人们依然能感受到这位改革先锋留下的精神火种。正如西安高新区创业大厦前的题词——"勇立潮头,敢为人先",这八个字,正是对张勃兴一生最好的注脚。
斯人已逝,精神长存。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张勃兴同志用一生诠释的"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恰似秦岭苍松,历经风雨而愈显挺拔。三秦儿女将永远铭记:有位老人,把他的热血与智慧,永远浇灌在了这片深爱的土地里。他的故事,将成为激励后人勇毅前行的精神灯塔,照亮陕西乃至中国改革发展的新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