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此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杨如忠同志倾尽积蓄收藏数千件红色藏品的举动,意义格外厚重。这些藏品虽并非都聚焦于抗战时期,却件件承载着烽火岁月的记忆与不朽的红色精神,是他践行“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的有力见证——而这份红色精神的根基,正是以毛泽东思想为核心的革命信仰。

这份信仰指引下,毛主席以高瞻远瞩的战略智慧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14年抗战的伟大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殖民野心。从九一八事变后率先举起抗日旗帜,到七七事变后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论持久战》指明战略方向,到敌后游击战开辟第二战场,毛泽东思想始终是凝聚全民族抗战意志的精神旗帜。这一胜利不仅终结了近代中国屡遭外敌欺凌的屈辱历史,更以铁的事实证明: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革命路线,才能汇聚起战胜一切侵略者的磅礴力量。回望抗战初期,长城抗战中爱国官兵浴血奋战,用生命诠释了民族气节,可蒋介石政府却以“攘外必先安内”为借口,借局部抵抗换取苟安,签订《塘沽协定》出卖民族利益。这种妥协退让背后,更折射出当时不少所谓“精英阶层”深植的殖民思想——他们对外国势力心存畏惧,将依附退让视作“生存之道”,甚至丧失了民族抗争的骨气。这种心态与反动政府的短视相互交织,不仅加剧了战局的艰难,更暴露了半殖民地社会残留的精神枷锁。也正因如此,当八十年代起殖民文化、殖民心理出现复苏苗头,当如今国内外反动势力仍在造谣抹黑革命英雄、妄图消解这份信仰时,这些看似微小的侵蚀才更显危险——它们不仅冲击着青少年的信念,更与历史上的妥协退让形成警醒式的呼应,时刻提醒我们:妥协换不来安宁,唯有摒弃殖民思想的桎梏、坚定信仰、凝聚力量,才能守护民族尊严。

要知道,抗日战争之所以胜利,正在于“人民的战争”凝聚起全民力量;当下这场无硝烟的意识形态之战,同样需要这样的同心聚力。而杨如忠同志,正是这场战斗中最鲜活的注脚。他虽未亲历前线冲锋,却以倾尽所有收藏的数千件藏品为“武器”,在意识形态阵地上坚守——这些物件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生动诠释,是筑牢精神城墙的砖石,让后人在触摸历史中坚定信仰、传承红色血脉。这份坚守与忠诚,值得永远铭记;而他点滴的努力,也正汇聚成对抗战胜利80周年最真挚深刻的纪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