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菊低垂,钟声回荡,一群河南青年在古城的灾难前肃立,聆听历史深处的回响。
2025年7月5日清晨,夏日的阳光穿透薄云,洒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古城的灾难”组雕上。河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星火燎原,青春力行”社会实践团队的14名成员身着素衣,胸戴白花,在高达11米的母亲雕像前久久驻足。青铜雕塑中,母亲仰天悲号,手托死去的幼子,衣襟褶皱如刀刻般凌厉——这座名为“家破人亡”的塑像,成为这群“00后”学子叩问历史的第一课。

图为“家破人亡雕塑” 王中阳摄(通讯员:徐东阳)
纪念馆胜利广场上,铁红色的巨型浮雕墙如血火交织的凤凰展开双翼。当团队负责人李森展开学院院旗时,一阵风掠过墙面镌刻的300名抗日英烈姓名,拂过青年们手中的黄白菊花瓣。这面象征重生的胜利之墙下,队员们轻声诵读着镌刻在黑色花岗岩上的名字:“易安华,87师259旅少将旅长,1937年12月12日牺牲于光华门……”两个月前,他们在豫北红旗渠测绘百年分水闸时,曾惊叹于前辈“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此刻凝视着弹痕累累的抗战将领名录,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贾天顺的笔记本上多了一行颤抖的字迹:“国将不保,何以家为?”
在悬挂着648位抗战老兵手印的弧形墙前,一组特殊的手印让建筑学李继博屏住呼吸。那是曾参与南京保卫战工事修筑的老兵掌纹,指纹间还残留着混凝土的粗粝感。“作为未来的土木建设者,我们设计的是安居乐业的空间,而他们建造的是民族存亡的防线。”李继博轻触玻璃展柜,掌心与八十多年前的印记隔空相叠。这位学子,此刻在导览册上勾画出新的研究课题——抗战防御工事的建筑智慧。
行至“万人坑”遗址陈列区,空气骤然变得凝重而滞涩。围栏里面被发掘的泥层中,是累累白骨的埋藏层。泥土中深深浅浅的凹痕,是无数遇难者身躯留下的永恒印迹。有的地方骨骼密集交叠,无声地诉说着那场灭绝人性的屠杀的惨烈;一些细小的骨殖碎片,则让人无法不去想象其中可能包含的幼小生命。泥土中夹杂着锈蚀的子弹壳、破碎的砖石,甚至半块早已碳化的饼干,这些沉默的遗物,是生命最后时刻的残酷定格。昏暗的光线下,团队成员姜桂豪凝视着土层中一个清晰可见的人形轮廓,那是时间也无法完全抹去的残影。作为建筑系的学生,他见过无数地基,却从未想过,脚下这片土地曾以如此惨烈的方式承载过如此沉重的生命。一股难以言喻的悲怆涌上心头,泪水无声地滑过他的脸颊。

图为“万人坑”局部遗址 徐东阳摄(通讯员:徐东阳)
祭场的浑厚钟声撞破了寂静。六名紫金草志愿者正合力撞击和平大钟,声波震得李森手中的白菊微微颤动。队员们依次上前拉动钟绳,当土木工程专业大二学生杨祎源握住被阳光晒得发烫的麻绳时,他想起2022年初在家乡许昌抗疫时,曾在冰天雪地中握过同样的测温枪绳索。彼时他是社区“防疫堤坝”的构筑者,此刻他成为历史长河的摆渡人。“当!当!当!”三声钟响穿透纪念馆上空,惊起一群白鸽。
和平广场的献花仪式上,队员们手中的菊束浸满汗水。随队成员宣书杰轻声念诵艾青的诗句:“他起来了——从几十年的屈辱里,从敌人为他掘好的深坑旁边,这是三天后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仪式上将要朗诵的《他起来了》,此刻提前在青年心中激起回响。当花束轻触胜利之墙基石,姜的泪水再次模糊了视线——万人坑中那凝固的残影,与眼前象征和平的白鸽,形成了太过强烈的撞击。这和平的基石,是如此沉重。

图为队员在和平广场献花 吴鼎元摄(通讯员:徐东阳)
暮色渐沉,离馆的甬道旁,一位父亲将女儿向上托了托:“只有国家真正强大了,我们才不会被人欺负。”稚嫩孩童虽然不知何意,但还是不断点头。团队成员罗丹默默记录下这幕。返程车上,车厢内异常安静,只有车轮与轨道的摩擦声。车窗外,秦淮河畔华灯初上,纪念馆的轮廓渐渐隐入夜色,但那万人坑遗址的残影,那和平钟声的余韵,却深深烙印在每个青年的心底。
返程列车启动时,团队负责人韩帅在实践日志写下:“昔日父辈修渠引水,以血肉凿穿太行山岩;今朝我们铭记历史,以青春守护和平誓言。”

图为团队在和平广场合影 李森摄(通讯员:徐东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