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毛泽东论延安精神是革命的"传家宝"
没有自觉的社会革命,社会是永远不会前进的。而这种自觉的社会革命正是在一个正确的思想理论指导和一种进步的精神作用下进行的,否则,任何社会革命也是不会成功的。毛泽东及其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所领导的延安时期,正是延安精神形成并发扬光大的时期,从而使延安时期堪称我党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1935年10月,红军长征到达陕北时,兵员不过3万,根据地仅存一处,且是方圆不足百里的一小块武装割据区,面临着十分严重的危机。1948年3月,当党中央和毛泽东离开这片黄土地时,前后仅仅13年的时间,我们已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人民解放战争已进入战略进攻阶段,人民解放军发展到200多万,全国各解放区已连成一片,面积达200多万平方公里,统治中国22年之久的蒋家王朝的覆灭已成定局。在这一连串伟大胜利面前,毛泽东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气度和战略家的眼光,高瞻远瞩,敏锐地看到在革命胜利后保持和发扬延安精神的极端重要性。1949年3月在西柏坡村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尖锐地指出:"夺取这个胜利,已经是不要很久的时间和不要花费很大的气力了;巩固这个胜利,则是需要很久的时间和要花费很大的力气的事情。……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因为胜利,人民感谢我们,资产阶级也会出来捧场。敌人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们的,这点已经得到证明了。资产阶级的捧场则可能征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20)会上毛泽东提议:不作寿,不送礼,少敬酒,少拍掌,不以人名作地名,不要把中国同志和马、恩、列、斯平列。毛泽东的这个提议得到一致拥护,被作为6条重要规定。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以后,党中央机关将要离开西柏坡进北平了。他把党中央进驻北平看作是对全党的一次严重考验,语重心长地对身边工作人员说:同志们,我们就要进北平了,我们进北平,可不是李自成进北平,他们进了北平就变了。我们共产党这是进京赶考,我们不当李自成,我们一定能考上,我们要继续革命,建设社会主义,直到实现共产主义。要教育战士不要中了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1949年10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诞生不到一个月,毛泽东在给延安的同志们和陕甘宁边区的同胞们的复电中就提出:"我并且希望,全国一切革命工作人员永远保持过去十余年间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工作人员中所具有的艰苦奋斗的作风。"(21)在电影《开国大典》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仪式后,毛泽东回到家,心情很不平静。毛岸英走来点支烟送给他说:"你应当高兴才是"。毛泽东说:"当然高兴,不过心情从来没有这样沉重"。接着毛泽东谈到心情沉重的原因是他想起了他在延安时期和黄炎培先生的一次谈话。熟悉这段历史的人都知道,毛泽东当时对黄先生说,中国共产党已经找到了一条跳出周期律(指一个国家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的兴亡现象)的道路,那就是民主。也就是在延安时期形成的那种优良的作风。其"心情沉重"的内涵不是很值得我们的深思吗?
毛泽东强调的"永远保持"的延安精神,成了建国以后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正是依靠这种精神力量,战胜了帝国主义的封锁,迅速医治了战争的创伤,恢复了国民经济,并夺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巨大胜利。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无数事实充分证明,毛泽东亲手缔造和亲身实践的延安精神,起到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统一步调,经受并战胜各种困难和考验,争取胜利的历史作用。的确是中国人民革命的"传家宝",它的作用是永恒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