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碑后面的祭文经风雨剥蚀,已无法辨认,因此我们无从得知有关那场战斗的详细经过。后经当地知情人指点,记者辗转找到一份《平陆史资料》,从上面看到有关于祭文的片段记载:“……是役也,我英勇将士28人,俱以大无畏精神,为国家民族壮烈牺牲,其浩气诚足以激励国人,光耀千古矣。我殊死同仁,务以备棺安葬外,列叙英名,勒石纪念,永远不忘之尔……”
四天地殇
80岁的富勃老人是这一带少有的清楚那段历史的健在者之一,听说是烈士家乡来人,老人非常激动,拉着我们在村前屋后,指点战争年代在这里发生战斗的情形。
1938年前后,这个偏僻的村庄经历了日寇的蹂躏,全村有20多人死在日军的刺刀下,包括富勃老人的父亲、叔父和同门叔父。“我恨死日本人了……”提起往事,富勃老人悲愤不已。
据当地老人们回忆,当年那场战斗结束后,官兵们从前沿阵地上运回了阵亡烈士的尸首,予以合葬,墓冢在石碑后百米处,多年后因修建水库,烈士遗骨淹没于水下,惟有“后死碑”存留了下来。
但60年风雨沧桑,“后死碑”的命运也是起起伏伏,一度被推倒,弃于荒野;一度又被扶起,立于天地间。近些年,这里又成为一些单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每年清明,都有学生、军人来这里献花祭奠。更有些像富勃老人一样亲历过那段历史的当地老人还时不时到碑前走走看看。
从祭文中也可以看出,立碑者自称“殊死同仁”,足见其与敌人死拼的悲壮决心,也印证了“后死碑”之说。
66年过去了,曾经硝烟弥漫、厮杀震天的战场如今已是果树飘香的沃野,我们同样肃立于碑前,天地间一片寂然,无法想像当年站在这里的一群陕西健儿的视死如归的表情,惟有无尽的震撼和感动在心中翻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