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中国工农红军经过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建立了以延安为中心的新的红色根据地。从此,中共中央的所在地延安,便成了中外各方人士瞩目关注的焦点。
说到新闻记者访问延安,最常记述的、人们记忆最深刻的,一是1936年10月下旬,斯诺作为第一个在陕北苏区采访了四个月的外国记者。一是1937年2月之初,冒着风雪,踏破关山,深入肤施,与毛泽东在窑洞里作竟夜谈的《大公报》记者范长江。
美国人斯诺,后来写了一部名世之作《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名《西行漫记》。范长江归来出了一本《塞上行》刊行,脍炙人口,洛阳纸贵。内中收入有《肤施人物》一文,介绍了毛泽东、张闻天、刘伯承、罗瑞卿、廖承志、林彪等中共人物。所谓之“肤施”,即延安的老地名。
其实,在抗战八年中,重庆的报馆,派出记者,远赴西北,进入延安采访,不但有过,而且是三次,一是重庆《新蜀报》记者温田丰访延安;二是重庆《新民报》记者张西洛一行访延安;三是重庆《新民报》记者赵超构访延安。
1937年冬,温田丰由上海,转武汉,经西安,进入陕北。于1938年1月14日抵达延安。在延安,温田丰代表重庆《新蜀报》进行广泛采访,受到毛泽东接见,并四度通信。
在采访与通信之中,毛泽东以幽默而通俗的话语,肯定地答复道:“只要不怕困难,勇于牺牲,抗战必然胜利!”对于温田丰撰写的延安通讯文稿,毛泽东作了仔细认真的检阅,对文中对他个人作的多余描写也作了删除。毛泽东还挥毫落笔为重庆《新蜀报》题写了一张条幅,大意是:发扬民气,建设新四川,造成抗日战争的有力根据地。
在温田丰的请求下,毛泽东乘兴挥笔,在宣纸上又为重庆来的温田丰写下一段题词:“用一切努力求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扩大,战胜日本帝国主义。”温田丰写成的《延安通讯》、《毛泽东的印象和谈话》等文章,首次在重庆报刊向重庆读者介绍陕北的风貌,及中共领袖的风采。
1939年6月,全国慰劳总会组织两个慰问团,从重庆出发分赴各个战区,慰问前线抗日将士。是年9月初,重庆《新民报》记者张西洛、《中央社》记者刘尊祺、《扫荡报》记者耿坚白,随西北慰问团来到了延安。并于9月9日晚,在边区政府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千余人的欢迎会上,首次见到了毛泽东。
9月16日下午,毛泽东特地在交际处窑洞中会见来自重庆的记者,接受了采访、回答了提问,在谈完“全国人民,各个党派,团结一致,共同抗日”的主题外,毛泽东首次提出了“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著名政治原则。事后,重庆记者访延安的内容,由范长江的国际新闻社发到香港、南洋的几家华侨报纸刊登了,一时震动中外。毛泽东与三记者的这篇一问一答式的重要谈话,后来被收入《毛泽东选集》。
1944年5月17日,重庆新闻界组成中外记者团去延安访问,重庆《新民报》记者赵超构随团采访。归来后,赵将访问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及延安的所见所闻,从1944年7月30日起陆续在重庆《新民报》连载发表,轰动一时,反响极大。这些文章,结集出版,名《延安一月》。
《延安一月》是继《西行漫记》后的又一本在国统区介绍共产党的书籍,赵超构因之名垂一时。这才有了《新民报》“三张一赵”之说,享誉山城,名震报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