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碑文已被风化,辨认十分困难。
特别提示
中条山脚下,有这样一块纪念碑,那是一场战斗间隙,营长和同营的剩余战士为已经壮烈牺牲的战友树立的,人称“后死碑”,意即战友们先死,他们随后跟来赴死。这个传说是真是假?“后死碑”究竟存于何处?“后死碑”记载着怎样的传奇故事?本报记者在绵延的中条山间,驱车200余公里,在当年西北军英勇抗战的战场上,寻找到了这块充满悲壮与豪气的英雄之碑———
一 老传奇
66年前中条山“六·六血战”,是一场惨烈的争夺战,战役持续近半个月。在平陆县洪池乡西郑村战斗一打响,一批士兵冲上去,又一个个倒在敌人的炮火下……战斗间隙,某营营长找来一块石碑,请当地石匠一一刻上死难弟兄的姓名,他称此碑为“后死碑”,即后死者为先死者所立之碑。祭奠一结束,那位营长就带着剩余的士兵杀到了前线,此后,大部分战士也战死沙场……
这个关于中条山抗战的悲壮故事,60多年来只流传在秦晋两地极个别亲历战争的幸存者口中,人们都知道故事里一群前赴后继,慷慨就义的英雄多来自三秦大地,但这群义士最后有没有杀出重围?那个见证烽火岁月、昭示忠肝义胆的“后死碑”究竟存于何处,却没有人能够说清楚。在“抗战老兵战地寻旧”活动结束之后,本报记者一行揣着这个感天动地的故事继续上路,开始寻访“后死碑”。
7月13日清晨,我们驱车从山西永济出发,沿中条山脉,穿越当年“六·六血战”的主战场———运城、芮城、平陆一带,在山间沟壑、乡野村头追问寻觅,迂回穿行200余公里,终于在茅津渡以西的平陆县洪池乡觅到了踪迹。街头巷尾刚一打听,男女老少几乎异口同声:“知道!打鬼子的时候立的!是陕西的军队!学生每年清明都去扫墓!”
二 后死碑
经当地人指引,下午3时,我们终于在中条山脚下的洪池乡西郑村村西田地间一处再普通不过的土埝旁,看到了“后死碑”。
这是一座半人高的石碑,静静地矗立在骄阳下,掩映在果树的葱茏中,背靠一处土埝,面向巍巍中条山后的陕西家乡,在蓝天白云下默默无语……
用青石雕就的石碑底座长约65厘米,宽约40厘米,高约25厘米,底座上的碑体也是用青石凿琢而成,高约1.5米,宽、厚约30厘米,四面上部依逆时针方向依次镌刻着“为国捐躯”四个大字,在碑的四面,分别刻着立碑的时间、立碑人及烈士的名字和立碑记事。
骄阳酷暑下,我们蹲在碑前,细细辨认石碑正面一行行的字迹:大中华民国二八年×月吉日;陆军第一百七七师五百三十旅第一千零二十九团第三营阵亡将士纪念碑;高雨亭暨全营官兵敬立;
高雨亭,应该就是传说中那位英勇的营长。
按照碑文上的时间推断,此碑确立于中条山“六·六血战”期间,从史料记载中可知,当年第四集团军96军177师正是从平陆出发攻打军事要塞茅津渡的。
三 战死者
石碑的左右两面,是阵亡将士的级别、姓名、年龄及籍贯,一一数来,共有28位,但能辨别出的只有16个人:
一等兵 潭青海 年二五岁 陕西城固人
一等兵 徐志邦 年二十岁 陕西×城县人
一等兵 袁冠武 陕西城固人
一等兵 李树云 年二七岁 陕西商县张三村人
一等兵 冯振祥 年二五岁 陕西商县凤增村人
中士 龙生贵 年三十岁 陕西岐山东×村人
下士 ×明义 年三十岁 山东河吉人
一等兵 杨金禄 年二二岁 河北侯×人
一等兵 邱善文 年二五岁 陕西商南白家×人
一等兵 汪家强 年二九岁 陕西柞水×村人
一等兵 周盛泰 年十九岁 陕西商县东广村
二等兵 魏瑞生 年二一岁 陕西商南人
二等兵 王俊登 年二十岁 陕西×城县人
一等兵 李祥中 年二六岁 陕西×县人
一等兵 王生才 年二二岁 陕西礼泉人
一等兵 赵天彦 二二岁 陕西蒲城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