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黎向记者展示过去的老照片
电影《地道战》剧照资料图片
引子
电影《地道战》是几代中国人的记忆,也记录了抗战期间冀中平原老百姓和八路军的一段传奇战斗岁月。电影是1965年在河北保定冉庄拍摄的,真实的冉庄地道战情况如何呢?
8月初,记者在郑州见到了冉庄地道战创始人之一、91岁的女战士张黎。张黎解放后在河南工作,老家在冉庄南边不远的李庄,1941年,也是在抗日战争最严峻的阶段,张黎被调到了冉庄区委,跟随冉庄区委书记张森林等人开展斗争,亲历了冉庄地道从无到有的过程。
“跟日伪军周璇的时候,我们常常在地道里一待就是三五天,只在夜晚上来。真实的地道战比电影苦多了,我有几次差点死于日军之手,我们区委的人基本上都牺牲了,如果我后来不被调到县委也不好说……”满头银发的张黎回忆往事,说当时从来就没有怕过,随时准备赴死,如今每每想起壮烈牺牲的战友,常常会流下眼泪。
经历跑扫荡后投身抗日队伍
张黎原名张文英,家中有兄妹5人,她排行老三。由于生活贫穷,张黎很小就跟着父亲去地里干活。李庄距离冉庄4公里左右,有300多户人家。1937年,思想开明的村长专门请了女教师教村里的女学生,13岁的张黎也入了学。
1938年,日军占领了冉庄东边约10公里的张登镇。如今,因为电影《地道战》的影响,人们常把张登镇叫做“黑风口”。张登镇的敌人每隔三五天,最长一个月,就会对周围的冉庄、李庄进行扫荡,因为距离太近,老乡们不得不随时准备逃离。
“每个村子都安排有放哨的人,蹲在村头树上盯着张登镇方向,一发现有日伪军出来就报信,老乡们便立刻动身。如果不跑,鬼子看见你会拿刺刀挑你。”张黎说,村里的老年人也由年轻人搀扶着往外走,腿脚不好的留在后面慢慢走。每天各家各户都会准备好饼子、窝窝头和简单的衣服包裹,一旦听到消息,拿着东西就跑,日军一般不在村里过夜,等没动静了,老年人会先返回村子,年轻人随后回村。受扫荡影响,村里的孩子上学时断时续。
张黎说,日伪军扫荡的目的主要是抢粮食,为了隐蔽,村民把粮食和衣服转移到地窖里,在地窖的底部再挖个小洞藏起来。当时,几乎各家各户都有地窖,主要用来放白菜、红薯之类,条件好的还会修夹层墙藏粮食。对这段年少时光,张黎的印象就是跑扫荡,在高粱地、芦苇荡没命地跑,跑得嘴里都是血腥味,腿上都是伤疤,对日伪军的愤恨也一直埋在心里。
1940年,张黎在李庄入党。1941年,中共冉庄区委书记张森林将张黎调到冉庄区委,担任组织干事,开始了抗日生涯。张森林是冉庄人,也是公认的冉庄地道主创人。冉庄区委的管辖面积很大,从东边的张登镇一直到西边的平汉铁路,冉庄又是区里的中心区域,区委人员也主要在冉庄活动。
从挖菜窖到挖地道
“1941年刚入秋,外面传来消息,日军要展开全面大扫荡,在附近修炮楼,形势很紧张,一些同志都动摇了。”张黎说,张森林一直在想办法,“敌人越来越凶,光跑不行,怎么对付?”
张森林不吃不喝想了一天一夜,最终决定利用冉庄土硬的优势挖地道。地道主要从四个地方挖,一是从炕上挖,用铺盖、席子做掩饰;二从灶台挖,入口用锅做掩饰;三是从地窖里挖,用蔬菜或者红薯遮掩入口;四是从水井的侧壁上挖,用软梯出入。电影《地道战》中,这些都有体现,不过张黎说,刚开始地道并不是家家户户都挖,张森林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思想靠得住、方便遮掩的老乡家挖。
挖地道的过程并不容易。张黎说,区委成员只有5人,一些民兵担心惹事并不配合工作,区委动员思想觉悟高的年轻人和党员发动老乡不分白天黑夜地挖。为避免敌人发现,挖出来的土都拉到野外或堆在一起盖着。用了两三年时间,冉庄地道慢慢成型。公开资料显示,1942年夏季反“扫荡”开始后,冀中人民普遍开挖地道,地道构造不断改进,初步形成户户相通、村村相连,既能隐蔽、转移,又便于依托作战的地道网络。冉庄的地道也取得改进,共有4条主要干线、24条支线,村内户户相通,也可通往外村,全长30余华里。
张黎记忆中的地道距离地面不足两米,内高约1米,很窄,人在里面要弯腰走,两人碰面要稍稍错开身子才能过。地道里没有任何照明,都是摸黑走,“煤油灯没法用,熏得很”,不过,对地形熟悉了,人们在地道里行走不是问题。那段时间,区委成员平时分散住在老乡家里,情况紧急时就下地道。张黎曾经借住在一对母子的家中,几乎整天都在地道里待着,最长时间是3天,只能靠冷红薯充饥。
多次面临死亡,从不知道害怕
张森林给张黎发过一支“撸子”手枪,但是因为年纪小加上枪法不好,枪后来转给了男同志。尽管没有亲手打死过敌人,但张黎一直坚持在冉庄一带活动,直至1942年被调到县委,其间多次遭遇危险。
有一次,日军来老乡家中搜查,张黎和几名同志紧急躲入一个还没修好的地窖里。老乡用磨盘将洞口堵住,没有留出气口,不一会儿,大家就感觉呼吸困难,但是磨盘太重,从下面一直挪不开。后来,还是一个力气很大的打油工范金斗将磨盘顶开,救了大家一命。
还有一次,日伪军来搜捕抗战分子,张黎临时下到了老乡家的红薯窖里,躲在窖壁上的小洞里,洞口用箅子挡着,老乡在外面堆上红薯后离开。没多久就听声音下来一个人,用刺刀戳红薯,戳了几下红薯堆塌了,好在箅子没露出来,这个人随后捡了两个红薯吃,吃完后爬出了红薯窖,“至今我还记得他吃红薯咔哧咔哧的声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