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林式”的割据与建军特点考析
2009-06-23 15:07:48
作者:王健英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3、“李文林式”政治建军的不足。事物总是一分为二,充分肯定“李文林式”并不等于说她没有不足。没有适时建立工农革命政权,没有公开发动贫苦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平分土地,显然是其至要不足。对建军,强调党的绝对领导和加强政治工作是正确的,但在具体做法上存在不足,与朱毛红军的做法不完全一样。其一,红二、四团实行的并非军、政两长制,而是党代表具有最后决定权的“一长制”。如毛泽东所言“他们是指导员支配军官的,前五册上军官的名字列到指导员的后面。”(给林彪信)陈毅称“军官须受政治委员之指挥”。这与红四军从三湾改编起实行的军、政干部同样是所部首长的两长制不同。经过红四军前委帮助开始改变,至成立红三军后才彻底解决。其二,党组织包办一切。如毛泽东讲“一切问题都要在各级党的会议上议决”,“一个子弹不问过党不能支配”。陈毅称“一切听命于党的指挥”。这种“党管一切”的做法,固然能“使得个人没有英雄式的自由”,但却限制了军官战士们的主动性创造性。由于事无大小巨细,均由党委开会议决才能实行,一个子弹打不打也要党组织批准,势必贻误战机,影响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其三,把士兵委员会与团部、政治部三者平行,混淆了群众组织同行政机关的区别,不符合军队党委领导下军、政首长分工负责制。由“士兵委员会管经济枪械”,士委会“对内外均连署”,扩大了红四军内各级士委会的职权,将士兵群众组织改成行政机关,明显不利于需要高度集中统一、需要随时迅速行动的作战部队,容易滋生极端民主化,妨碍军、政领导决策与指挥。红二、四团以上这些不当做法,经过红四军帮助,特别古田会议决议的贯彻,均得到纠正。客观看,毛泽东对这几点的偏爱与称赞,经过红四军前委内部争论,中央“九月来信”指示,在古田会议时得到改正。
    4、把东固根据地称作是“三个红色摇篮的基石”,不妥。准确理解,“基石”是最初的基础、“奠基石”,“摇篮”则应是雏形的、初具模样。从中国正确革命道路开创讲,井冈山是革命摇篮;从新型人民军队创建讲,是从南昌起义开始,但摇篮“雏形”却是三湾改编;从红色政权由农村走向全国,瑞金是共和国的摇篮。但她们的“基石”,基础均非东固。较切实的讲法,东固为中心的根据地是赣西、赣西南、江西省苏维埃政权的基石,红二、四团是“红三军的核心”(毛泽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成立奠定了巩固的中心区,即“这个地区本身则成为中央苏维埃政府的根据地”(毛泽东同斯诺谈话)。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的主要基础,是江西、福建两省苏维埃政权,不宜谈成是东固。
    同对东固根据地评价有关的还有的不妥讲法。其一,对毛泽东称“这种形式是最好的”应全面理解,其前句话是“在接近总暴动之前”,指准备举行更大规模起义,“秘密割据”有利于积聚力量、组建武装,准备公开暴动或进攻,并非说创建根据地采取秘密形式是最好的。因为农民暴动,理应公开打出共产党的旗帜,进行公开的武装割据,建立公开的与白色政权对立的红色政权,公开进行土地革命等。其二,称“第一所正规红军学校在这里诞生”亦不妥。1930年2月成立赣西南红军学校,事实上早于1929年2月红四军主力下山后,红三十团(红五军主力)即在井冈山办起红军学校。据同月25日湘赣边特委书记杨克敏(杨开明)给中央报告称,“现在又办了一个红军学校,训练一班下级军事政治的干部人才。”⒅1929年8月洪湖苏区成立了红军军事政治学校。10月成立了赣东北信江军事学校。1930年3月,闽西成立了“中国红军军官学校第一分校”,已属正规军校。其三,称“东固革命根据地的20个‘第一’”,多数亦不妥。如赣西南地区,1927年9月18日的莲花起义最早;袁文才任总指挥的赣西农民自卫军组建最早;第一个统一领导军队和地方党组织的领导机构,是1927年9月成立的毛泽东为书记的前委;第一个红军修械所是1927年10月井冈山修械所;第一所红军医院是井冈山红军医院等。

    注  释:
    ⑴⑸见《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上册第321、第289—290页,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出版。
    ⑵见《江西党史资料》第四辑第168页,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12月印,内部发行。
    ⑶⑷见《毛泽东军事文选》第一卷第72、第73页,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
    ⑹⒄见《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247、第222页,解放军出版社印,内部发行。
    ⑺⑼见《中央文件汇集》一九二七年(下),中央档案馆存。
    ⑻见《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7)第466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6月出版。
    ⑽⑿⒀⒂⒃见《各地武装起义•江西地区》第217、第77—78、第189—191、第335—336、第332页,解放军出版社1997年8月出版。
    ⑾见《中央文件汇集》一九二八年第三分册。
    ⒁见《南昌起义》第52页,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6月出版。
    ⒅见《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册第33页,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5月出版。

|<< << < 1 2 3 4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浅谈东固革命根据地的几个基本问题
·下一篇:关于史沫特莱对东固苏区的记述
·王开忠在东固革命根据地红色旅游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红色纸币见证的辉煌
·走出极左阴霾的习仲勋——《从东固到赤安》自序
·“小讲解员”助推青原红色旅游
·从东固到赤安
·从东固到赤安
·乔润芳、齐天福:从东固到赤安
·特稿:从东固到赤安
·特稿:从东固到赤安
·东固会师与毛泽东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思想飞跃
江西吉安青原·东固红色旅游网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江西吉安青原·东固红色旅游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江西吉安青原·东固红色旅游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江西吉安青原·东固红色旅游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江西吉安青原·东固红色旅游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