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第一、二、三次反“围剿”与东固革命根据地
2009-06-23 13:52:05
作者:马洪武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在第二次反“围剿”作战时,由于中共苏区中央局领导对“诱敌深入”战略方针意见不统一,不得不多次开会讨论,而参加会议的人员扩大到红军师级干部。粟裕回忆说:“这时毛泽东同志已成竹在胸,他采取了这样的办法:开一次会定不下来,就把部队向东固方向推进一步,再开一次会,又定不下来,就再把部队向东固方向推进一步,最后终于大家同意打了,部队也已经完成了战略展开了。”⑦“诱敌深入”方针确定后,红军迅速在龙冈一带集中,接着向西推进20公里,在群众条件和地形条件都十分有利的东固地区逼敌而居,沉着地埋伏了25天,隐蔽待机。在敌20万大军的围困中,能在敌人的鼻子底下,3万人的大部队隐蔽25天,这不仅是粮草供应等后勤保障的重大难题,更是如何保守秘密,使敌人毫无察觉而自己又能随时掌握敌人的动态,这绝不是3万红军本身所能解决的,必须要有东固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同甘共苦,同仇敌忾,共同防敌、盲敌、侦敌、诱敌等游击战术的运用所能达到的。5月15日拂晓,当红军确定首战歼敌第二十八师时,毛泽东于当晚赶到红三军,同黄公略军长一起,亲自找向导调查道路,终于在东固至中洞大道南侧找到一条小路,红三军沿这条小路秘密前进,从而使红三军缩短了半天的行程,争取了时间,红三军进到中洞南侧处于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形。待敌公秉藩师尾部离开中洞时,红三军突然从山上猛攻下来,使毫无应战准备的公秉藩师顿时陷入一片混乱,仿佛遇到飞将军从天而降。很显然,东固的群众指路并担任向导,从此小路缩短行程先期到达隐蔽伏击地点,是这个第二次反“围剿”首战胜利的重要条件之一。
    第二次反“围剿”胜利后,国民党军很快又发动了第三次反革命“围剿”,这是总前委所没有预料的。当时红军主力正分散在闽北和闽西一带做群众工作和筹款,远离原有根据地;部队在第二次反“围剿”作战后尚未休整,人员又未得到补充,一时部队没有集中起来。如何实施第三次反“围剿”?毛泽东、朱德沉着冷静,下决心集中主力,绕道千里回师赣南,仍然决定在群众条件良好的根据地内部,采取“避其主力,打其虚弱”的方针,决心打破这次30万人的大“围剿”。此时敌军采取“厚集兵力,分路围攻,长驱直入”的方针,已经侵占了根据地大部地区。而红军主力3万人千里迂回,必须绕过国民党军的进攻锋芒、插入敌军背后,又时值7月酷暑,红军在崇山峻岭中千里跋涉,是十分艰苦的。但红军发扬了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根据地人民群众的全力配合下,于1931年7月28日,终于隐蔽转移到根据地内高兴圩地区。8月5日,又以中间突破的战法,隐蔽向东面的莲塘、良村方向突进。这是一个险着,南北都有强大的敌军,中间只有20公里的空隙可以穿过。“红一方面军主力却在8月5日晚,出其不意地连续急行军一夜又半天,翻越崇山峻岭悄悄东进,穿过国民党左翼集团军之间20公里的空隙,于6日中午到达莲塘,跳出了敌军主力的包围圈”。 ⑧接着,连续取得了莲塘、良村、黄陂三战三捷,歼敌一万余人,缴枪逾万,从原来的被动局面中夺回了主动权。在这阶段中,红军主力3万人能千里回师到高兴圩地区,又能从敌军30万人包围圈的20公里空隙中隐蔽到莲塘有利攻击位置,并三战三捷取得战场主动权,都是利用了东固地区的崇山峻岭、山高坑深的好地形,更是得到苏区群众支持的结果。从敌重兵夹缝之中20公里空隙中穿插过去而敌人毫无觉察,须知这空隙中是有数万群众的,对敌人来说可以耳目不灵,是瞎子,是聋子,而对红军来说,则是处处有耳目,处处有群众,处处光明。这充分体现了红军指挥员的高超指挥艺术,充分说明了红军指战员的很高的军政素质,更是说明了根据地人民的支援和对敌军封锁的高度政治觉悟。
    8月15日,当敌军又开始围困黄陂准备与红军主力决战时,红军主力2万余人,利用夜暗,从正在东进的敌人第一军团和第二路进击军之间一个10公里间隙的大山中偷越过去,回到兴国的白石、枫边地区隐蔽休整,并同中央苏区局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会合。这次2万多红军主力从敌重兵围困中仅10公里的间隙中偷越,应该说更是奇迹,须知这10公里间隙中有多少群众来掩护红军和支持红军啊。9月初,国民党大军开始无可奈何地撤退,红军又在东固南面的老营盘,方石岭两次歼敌7000多人,加上莲塘、良村、黄陂、高兴圩几次战斗共歼敌17个团,计3万余人。至此,敌人第三次“围剿”又宣告失败。在缴获的国民党军官的家信中说:“这一月来,无论官兵差不多没有不病的,肥的拖瘦,瘦的拖死。至于山高路险,跌死的人马以及病后被杀死的官兵,总和起来比出发时候的人数差不多要少三分之一。”⑨国民党官兵都哀叹,苏区的老百姓,从七八岁的幼童到七八十岁老人妇儒,差不多都被赤化了,所以他们到了苏区的行动,只能是盲人骑瞎马,到处乱碰乱撞,岂有不失败的道理。
    第三,毛泽东、朱德等制定的“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是红军取得第一、二、三次反“围剿”作战取得胜利的根本法宝,是敌强我弱的总形势下红军取胜的唯一正确方针。而毛泽东、朱德的军事指挥也是红军取胜的重要条件。粟裕评论说:“两军对阵,不仅是兵力、火力、士气的较量,也是双方指挥员指挥艺术的较量。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我军开始常处于被动,但只要指挥员善于运筹,可以驰骋的领域仍然是很宽广的。战争指挥艺术是一门无止境的学问。”⑩有了正确的战略方针,如无正确的英明的指挥,也不一定会打胜仗。有了正确的战略方针,又有正确的英明的指挥员,才能百战不殆。红军第一、二、三次反“围剿”作战的胜利,已完全说明了这个问题。
    “诱敌深入”的方针,主要就是把敌人诱入到在天时、地利、人和方面对我有利而对敌不利的境地,以后发制人的战法去战胜敌人。红军第一、二、三次反“围剿”作战,基本上都是把敌人诱入东固革命根据地范围内来打的,就是因为东固革命根据地的地形对红军有利,崇山峻岭,道路崎岖,山高沟深,交道不便。红军是长期生活和战斗在此,是很熟悉这里的一山一水的,而且又没有现代化交通工具可供使用,很习惯于山地作战的。而敌人则不然,东固地区的山和水,对他们来说都是陌生的,处处都会使他们恐惧的。但是,使敌人失败的根本原因,主要的还是东固革命根据地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人民群众和红军心连心,人民群众的全心全意支持和拥护。有了人民群众,人力、物力、财力才会源源不断地支援红军,归根到底,还是兵民才是胜利之本。在解放战争初期的1946年6月13日至8月31日,粟裕指挥的华中野战军只有3万多人,能在1个多月的时间里,在苏中地区对国民党的15万大军,取得了七战七捷的重大胜利,苏中地区既没有崇山峻岭,也无茂林修竹,只是一个平原水网地区,而粟裕仍然采了“诱敌深入”的方针,把敌人诱入到经抗日战争建立起来的苏中抗日根据地内部来打,即在内线来打,得到苏中人民这个人山人海的全力支援,所以才能取得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七战七捷。所以说,“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是建立在依靠人民群众的基础上而提出来的,并已得到历史的检验是完全正确的。
    东固革命根据地对革命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历史的贡献,东固人民永远光荣伟大。东固山和井冈山一样,将永放光芒。

    注  释:
    ①《郭化若回忆录》,军事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8页。
    ②《毛泽东传》(1913-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253页。
    ③④⑥《曾山传》,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90-91、92、94-95页。
    ⑤《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第一卷,军事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01页。
    ⑦⑩《粟裕战争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版,第94、99页。
    ⑧《毛泽东传》(1893-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260页。
    ⑨《江西党史资料》第19辑,第237、238页。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东固革命根据地最主要的特点和对中国革命的贡献
·下一篇:东固革命根据地与三次反“围剿”斗争
·王开忠在东固革命根据地红色旅游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红色纸币见证的辉煌
·走出极左阴霾的习仲勋——《从东固到赤安》自序
·“小讲解员”助推青原红色旅游
·从东固到赤安
·从东固到赤安
·乔润芳、齐天福:从东固到赤安
·特稿:从东固到赤安
·特稿:从东固到赤安
·东固会师与毛泽东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思想飞跃
江西吉安青原·东固红色旅游网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江西吉安青原·东固红色旅游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江西吉安青原·东固红色旅游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江西吉安青原·东固红色旅游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江西吉安青原·东固红色旅游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