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通过历史事实,简要论述了东固革命根据地最主要的特点和对中国革命的贡献。
关键词:东固革命根据地;最主要的特点;对中国革命的贡献
江西吉安境内的东固革命根据地,毛泽东称之为“李文林式”的革命根据地,还把“朱德毛泽东式、贺龙式、李文林式、方志敏式”四大根据地并列起来和相提并论。那么,究竟什么是“李文林式”的革命根据地?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对中国革命到底有什么贡献?本文拟谈几点粗浅的意见。
问题的提起
鉴于第一次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中国共产党于一九二七年八月七日在武汉举行了著名的紧急会议(通称“八七会议”),决定了以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屠杀政策的总方针。这就是说,中国共产党人决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用枪杆子来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并建立新的革命政权。
那么,如何来进行土地革命?如何来进行武装斗争?又如何用枪杆子来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和建立新的革命政权呢?
在当时,中国共产党人对这些问题都不是很明确的,这只能在以后的革命实践中逐步去探索。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经过千辛万苦和艰难曲折,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终于成功地开辟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这条革命道路是完全符合中国实际国情的一条中国式的、独特的革命道路。这是一个伟大的创造!而东固革命根据地则以自己独特的形式和独特的革命经验,为开辟这条独特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做出了自己独特的革命贡献。
井冈山柏路会议的决策
为了研究和部署粉碎敌人对井冈山的第三次“会剿”以及解决井冈山的经济困难问题,由毛泽东主持,于一九二九年一月四日到七日,在宁冈县柏路村召开了有井冈山前委、湘赣边界特委、红四军和红五军军委以及边界各县县委共六十多人参加的联席会议,这就是著名的“柏路会议”。
会议就如何粉碎湘赣两省敌军对井冈山的第三次“会剿”和解决井冈山经济困难问题,展开了充分的讨论。
地方党组织的有些负责人,主张凭借井冈山的有利地形,以所有红军全力据险死守;而军队内的有些领导人,则强调敌人力量过于强大和经济十分困难,认为红军在井冈山难以维持,主张放弃井冈山根据地,红军全部转移,实行“流动游击”。会议经过充分讨论,否定了上述两种意见,而赞同毛泽东代表前委提出的“围魏救赵”的“攻势防御”战略,将反“会剿”和反经济封锁结合起来。
这个“围魏救赵”的“攻势防卸”战略的具体部署是:由彭德怀和滕代远统一指挥红五军主力和红四军袁文才、王佐的第三十二团,坚守井冈山,在内线作战;由毛泽东、朱德、陈毅率红四军主力第二十八团、第三十一团以及军部直属特务营、独立营向赣南出击:首先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解决经济困难,然后再在湘赣敌军“会剿”井冈山开始后,则在外线作战,袭击赣州或吉安,以“围魏救赵”的战法迫使敌人分兵回援,从而配合内线守山的作战部队打破敌人的第三次“会剿”,以巩固和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但后来随着革命实践的发展,柏路会议的这个设想并没有实现,毛泽东、朱德、陈毅率领的红四军主力再也没有返回井冈山。
红四军主力转战到东固根据地
根据柏路会议的决定,一九二九年一月十四日黎明,毛泽东、朱德、陈毅率领红四军主力第二十八团、第三十一团和军部直属营、独立营共三千六百多指战员,离开井冈山,开始向赣南进军。
红四军主力下井冈山以后,沿湘赣边界向南经遂川、上犹、崇义,于一月二十二日攻占大庾县城。何键得知红四军进军赣南的消息后,便立即从第三次“会剿”井冈山的五路人马中,抽调第一路李文彬部和第五路刘士毅部共四个旅,进行堵截和跟踪追击。
这样,红四军主力在离开井冈山进入赣南地区以后,便遇到了想象不到的困难。当时严冬腊月,冰天雪地,行军十分困难,并且也不像在根据地那样到处有党组织的紧密配合和群众的热烈支持,因而消息十分闭塞,甚至连一个通风报信的群众也找不到。这样,红四军就一时很难适应这种情况。
然而,国民党的追兵却来得很快。李文彬率第二十一旅于一月二十四日悄悄进逼大庾县城,突然发起攻击。毛泽东、朱德匆忙指挥红四军一部在县城东北高地进行阻击。但因事前没有得到情报,仓促进行应战,因而战斗失利,损失很大。
在撤出大庾县城后,为了争取主动,红四军主力便采取盘旋式打圈子的战法,经粤北的南雄,再折向东转入赣南的全南、龙南、定南、安远、寻乌。在一月底,红四军主力经过艰苦转战,到达寻乌县吉潭乡的圳下村宿营。不料,第二天拂晓,又遭到刘士毅旅和地方靖卫团的包围和偷袭。情况十分危急,在突围时,毛泽东、朱德、陈毅及军部机关都失散了,朱德的妻子伍若兰也被敌人抓走了(后来不久被敌人在赣州杀害)。
二月一日,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主力转战至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寻乌县的罗福嶂山区。鉴于圳下村的教训,顾不得旅途疲劳,毛泽东便立即召开红四军前委会议,研究当前的形势和总结进军赣南以来的经验教训。经过充分研究,会议决定:“为安置伤兵计,为找有党有群众的休息地计,为援救井冈山计,决定前往东固(宁都、兴国、吉安之交,地属吉安)。”○1
二月二日拂晓,红四军主力撤离罗福嶂地区,沿着闽赣边界的武夷山北上。二月十日,在瑞金县城以北的大柏地,红四军主力同尾追而来的赣敌刘士毅部两个团打了一仗,将该敌大部分歼灭,俘虏敌军团长肖致平、钟桓以下八百余人,这就是著名的大柏地战斗。
这是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进军赣南以来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也是关键的一仗。这一仗有力地扭转了红四军主力下山以来的被动局面,取得了作战的主动权,使整个局面顿时为之改观,从而为红四军主力在赣南开辟革命根据地举行了一个奠基礼。所以,陈毅说这是“红四军成立以来最有荣誉之战争”。○2
大柏地战斗后,毛泽东、朱德便挥师北进,乘胜进占宁都,并于二月十七日抵达吉安县东固地区,与江西红军独立第二、第四团胜利会合。
东固在江西省吉安县境内,地处吉安、泰和、兴国、永丰、吉水五县的交界处,距上述县城都很远。它周围群山环抱,中间是一片田地和村落,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只有五条崎岖山间小路通向山外,无论从哪一条小路进去,都必须翻山越岭和穿过险关要隘,这里的确是一个屯兵割据的好地方。
早在一九二七年二月,东固已开始成立共产党的组织和农民协会。大革命失败后,一些在吉安求学的共产党员回到东固恢复党的组织和农民协会,组织农民暴动,建立工农革命武装。这支武装力量,后来发展成为江西红军独立第二、第四团,在东固周围各县开展游击战争,主要领导人是参加过南昌起义的原赣西特委秘书长李文林。他们从一九二八年四月起,曾多次派人前往井冈山送信,介绍东固的情况,从而沟通了井冈山和东固两块革命根据地的联系。
东固革命根据地同井冈山革命根据比较,具有自己的显著特点,即把公开的武装斗争同秘密的割据形式结合起来。就是说,红军是公开的,武装斗争也是公开的,但割据的形式却是秘密的,即不建立公开的政权机构和固定的赤卫队组织,共产党的组织和群众组织(如农民协会)也都是秘密的。这样,敌军来了就不容易找到打击的目标。这种特殊的割据形式,在红军力量不大和反动统治势力又比较薄弱的情况下,是一种很好的割据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