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山在东固、赣西南革命根据地的实践 |
2008-03-28 12:00:15 |
|
作者:丁仁祥 |
|
|
|
|
白沙区,泰和县的仙槎、仁善区,以及新余、分宜、永丰等区乡革命政权,到1930年2月间,则包括吉安、吉水、泰和、兴国、峡江、新余、分宜、宁都、永丰、乐安等县区的革命政权。毛泽东、刘士奇、曾山共同主持召开的二•七会议,则把扩大赣西南苏维埃的革命斗争推向新高潮。在赣西苏维埃政府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了赣西南苏维埃政府,管辖范围扩大到粤赣边、湘赣边的28个县苏维埃政府和10个区苏维埃政府。更重要的是解决了深入土地革命、扩大革命武装、建立红色政权和攻打吉安、一年争取江西的重大战略发展问题。而曾山对此也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后来回忆说:“二•七会议以后,由于各地党和苏维埃政府坚决贯彻决议,形势就大大的不同了,半年之内,武装迅速扩大了,土地进行了分配。苏区采取的是按人口平均分配的办法,并查清了分配土地的情况。起初分田的时候,是将所有土地打乱,按人口平分土地,没有抽肥补瘦。毛泽东在闽西发动群众和领导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创造了土地改革的经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按人口彻底平分土地。这是毛泽东同志亲自对我说的。……提出了‘抽多补少、抽肥被瘦’以后,进一步彻底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苏区迅速扩大了,广大群众热烈地支持共产党和苏维埃政权,各地苏维埃政权也很快地建立起来了。”短短几个月,在赣西南大地上便掀起了一场土地革命的风暴,“二•七”土地法的颁布,也成为党的土地革命政策发展的新标志。在扩大革命武装方面,把赣西南的地方革命武装扩编为正规红军部队,都是在赣西特委、赣西南特委和曾山、刘士奇、李文林、曾炳春等人手上完成的。1930年1月,把红二、三、四、五团和永新、莲花、宁冈等县赤卫队改编成红六军(后称红三军);7月又把赣西地方武装第四、十一、二十、三十纵队改编为二十军,这两个军都划归红一军团编制,最后发展成为中央红军主力部队,正是这些优秀的赣西南儿女,在一至三次反“围剿”的战斗中,为红军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赣西南群众武装斗争的伟大壮举――九打吉安,实行农村包围城市的首次演练。
攻打吉安的成功,是赣西南苏区一个特别重大的事件,在前后九次攻吉的战斗中,曾山直接参加组织领导的有六次,第三、四、五次攻吉战斗时,他随红四军上赣州、南雄并从南雄到上海参加全国苏维埃代表会没有参加。在第一、二次及第六、七、八次攻吉战斗中,曾山两次(第六、第八次)担任了总指挥,其他几次则分别领导指挥了一个或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九次攻打吉安,则是在以毛泽东、朱德率领的红四军为主攻部队,地方上分成东、西、北路总指挥部,曾山作为赣西南苏维埃政府主席,全权负责地方上各路指挥部及红军主攻部队的联络协调和支前保障工作等,确保了战斗顺利进行。同时在第一次攻打吉安时,曾山与赵醒吾、蔡申熙、刘士奇、曾炳春等领导人一起,组织领导了罗炳辉的值夏起义,为赣西南革命武装的扩大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曾山后来对九打吉安有详细的回忆及论述:“1929年至1930年,赣西南广大群众曾举行多次攻吉战斗,当时攻打吉安是为了组织群众扫清吉安外围之敌,每次攻吉都是有目的的。因为不把吉安城攻下,群众买不到东西,所以攻城最能发动群众,一动员就是几十万的群众参加。攻打吉安,不能算为‘左’倾路线,因为这时不象‘八七’会议后不久的情况,条件不成熟,强迫起义,而我们打吉安时已有几十万的群众,并且吉安周围进入了土地革命建立政权的新阶段,群众积极性高涨,在每次攻吉过程中,我们根本没有强迫群众。每次打吉安没打下,虽然有部分群众情绪消沉,但下次打吉安时,群众又高兴地参加。计算自攻取吉安以来,群众总牺牲了近一万人,没有哪个怨恨,被白匪烧了的房子也有很多,群众不但不怪红军、苏维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