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传》(节选):探索正确路线 |
2008-03-28 11:35:12 |
|
作者:节选自当代中国出版社《陈毅传》 |
|
|
|
|
。赣敌刘士毅闻风尾随而来。陈毅、林彪命令一纵队二支队支队长肖克、党代表胡士俭率队阻击,使敌军暂时不敢前进。胡士俭却不幸牺牲。1929年2月10日,正是旧历除夕,然而大柏地的群众不了解红军,逃跑一空。部队饥寒疲乏,追敌又无法摆脱,大年三十面对冷灶黑房,20多天郁积的烦闷恼怒简直要爆炸。有的叫“拼了算了!”
陈毅出席当夜的前委会。他见朱德在会上特别沉静。朱德引导大家分析敌我形势。集体的经验和智慧使大家的认识产生了飞跃:敌我形势有了转化的条件!敌气焰骄横,必然轻进。刘士毅师在遂川曾被红四军打败,朱德、陈毅都了解他的战斗坚韧性不足。此次他孤军深入,态势很不利;红军虽然疲惫不堪,弹药不足,但久屈求伸,求战心切。此时虽无群众助战,但地形有利。朱德在来到大柏地途中已留心看过周围地形,他指出大柏地以南的山谷地带有条件设置伏击圈。毛泽东微笑点头。
红军趁夜进入预定阵地:一纵队一支队在大柏地以南西侧山上设伏,三纵队在大柏地以南东侧山上设伏,一纵队三、四支队配置在东西两侧之间正面堵击,一纵队二支队为总预备队留大柏地由军长亲自掌握。
2月11日(大年初一)拂晓,敌人冒着蒙蒙细雨向大柏地前进,受到红军阻击。敌人以为得手,不断投入新的兵力,猛攻求歼。一纵队三、四支队佯作不支,轮番掩护退却,逐步退到大柏地附近,便与东西两侧伏军形成一个口袋形的伏击圈。敌人不知是计,猛钻口袋直至底部,遇坚强抗击仍增兵不已,以致全部进入口袋。9时许,东西两侧伏军向敌后迂回出击,扎住了袋口。接着,各路红军向敌人发起进攻,杀声四起。但是,红军毕竟子弹少,沿途又有损无补,虽然力争弹无虚发,但仍显火力薄弱。打完了子弹的用刺刀、石块、枪托拼搏,逐渐出现僵持局面。此时,朱德军长命令总预备队出击,各路红军也同时奋勇冲锋,战况才得扭转。经过反复肉搏,“与敌在血泊中挣扎”,终将敌第十五旅两个团大部歼灭,获人枪各800余。这是出山以来的首次胜仗,胸中的郁闷为之一扫。陈毅称之为“红军成立以来最有荣誉的战斗。”
战前,为了让部队有足够体力打山地肉搏战,前委书记毛泽东亲自批准可以动用群众家的粮食,留下借条,保证日后偿还。群众回村见条将信就疑。后红军再次路过,果然按借条归还。
宁都守敌吓跑了。2月12日,红军不战而进宁都城。红军得短暂休整和少量补给。数日后,赣敌李文彬旅3个团急急赶来,红军主动撤离宁都。
陈毅、林彪率一纵队取道兴国向东固进发。行至葛坳,遭众多敌军截击。林彪指挥迅速突围,得以脱离。2月19日到达东固地区。
东固位于吉安县城东南120余华里,是5县交界的边境,四周崇山峻岭,地势险要。早在大革命时期这里就建立了共产党的组织和农民协会。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赖经邦、高克念、曾炳春等秘密恢复了党组织,并发动了东固暴动,先后建立了江西工农红军第七、第九纵队。1928年9月,七、九纵队合编为江西工农红军独立第二团,团长兼政委李文林,副团长段月泉(即段起凤)。1929年初,正是红四军离开井冈山之时,红二团又帮助当地的群众帮会武装组建成独立第四团,段起凤任团长,政委是金万邦。以东固、桥头为中心的方圆约200里的范围不仅成为群众斗争异常活跃的游击区,而且创造了公开斗争和秘密斗争相结合的成功经验。红四军前委领导人对此曾有很高的评价。毛泽东于两个月以后在红四军前委给湘赣边界特委信中写道:“这番我们到了东固则另是一种形式,反动势力已驱逐了,政权完全是我们的,但公开的政权机关和固定的赤卫队都没有,邮路是照常的,商业贸易是照常的,边界所受的痛苦此地完全没有,敌军到来寻不到目标,党的组织和群众的组织(农民协会)完全秘密着,在接近总暴动之前,这种形式是最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