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传》(节选):探索正确路线 |
2008-03-28 11:35:12 |
|
作者:节选自当代中国出版社《陈毅传》 |
|
|
|
|
分发财物的地方赶回,在城边追上军部,只见毛泽东带着少数机关人员,林彪也后撤到此,毛泽东正督促林彪返回二十八团部队,挡住敌人。林却说部队已退下来了,面有难色。毛泽东怒令:“撤下来的也要拉回去!”陈毅也愤然说:“主力要坚决顶住敌人!”林彪带着身边的少数兵员杀回去了,敌人的攻势果然被挡住了一阵,这就为集合做群众工作的部队赢得了时间。
这一仗,三十一团营长周舫、独立营营长张威牺牲,二十八团党代表何挺颖负重伤,被用担架抬着行军。部队越大余岭,向粤北南雄方向撤退,按规定到达乌径。
在乌径宿营不久,接到当地党组织的报告:敌追兵逼近。部队紧急撤离,重新进入赣南,但又遇敌情。部队仓促奔走,重伤的党代表何挺颖在混乱中不幸牺牲。
厄运远未结束。部队日夜东行,想摆脱追兵。在平头坳,与追兵接触,又小有损失。在圳下,军部险遭覆灭。当夜军部驻圳下,前卫三十一团驻圳下以东的吉潭,后卫二十八团驻圳下以西。次日拂晓,后卫二十八团先于军部开拔,特务营也未及时察觉敌情,敌人进圳下时,陈毅、毛泽覃等正在吃早饭。毛泽东经常夜间工作,晚睡晚起。这天他尚未起床,枪声惊醒了他。实际上敌人的先头分队已越过他的住房,他当即随警卫员乘昏暗向村外转移。朱德离开住屋时,敌军已近在眼前。警卫员开枪掩护,中弹牺牲,朱德依依不舍地摘下警卫员的冲锋枪,在敌我交错中夺路撤退。当时弹雨横飞,人群奔突,他同妻子伍若兰被敌冲散。陈毅披着大衣急走,被突然冲上来的敌人一把抓住了大衣。陈毅立即把大衣向后一抛,正好罩住了敌人的脑袋,自己快跑脱身。
特务营全力抵抗,三十一团、二十八团纷纷来支援,火力压住了敌人。
军部被冲散的人陆续归队。主要负责人都安全。只毛泽覃腿部中弹,行军艰难。伍若兰却被敌军俘去,后押送赣州,英勇就义。
30年后,陈毅在接受江西省中共党史研究人员的采访时说:“当时红军人生地不熟,常常找不到向导……一走错路便有全军覆没的危险。”毛泽东在1929年3月20日写给中央的报告中说:“沿途都是无党无群众的地方,追兵5团紧蹑其后,反动民团助长声威,是为我军最困苦的时候。”
直到2月1日,红军才暂时摆脱追兵,来到寻乌境内的罗幅嶂,歇脚一天。红四军前委在罗幅嶂开会,就这支红军的领导体制、行动的方向和如何使部队精干利索以对付严峻复杂的敌情,展开了讨论和争论。为应付紧张的情况,须指挥便捷。前委过去有大量地方工作要领导,所以需要有军委专管军队,现在暂时没有固定地区的工作,前委可以全力管军队工作,大家认为不需要重叠机构,军委可以“暂时停止办公”,军委的机关可以改为军政治部,由前委直接领导红军。为解决给养和宿营困难,大家认为部队有必要分成两个有独立机动作战能力的单位。于是决定将红四军改编成两个纵队,一纵队由二十八团、特务营编成,党代表陈毅,纵队长林彪。三纵队由三十一团、独立营编成,党代表蔡协民,纵队长伍中豪。必要时军长朱德、军党代表毛泽东分别率一、三纵队行动。毛泽东不同意立即分兵,认为分兵活动容易遭敌人各个击破,此事议而未决。关于行动方向,因为此时已有消息证实吉安东固一带的江西红军独立第二团尚在坚持且有发展,遂决定逐步向东固转进,以便找到一个有党有革命群众的休息地,安置一路拖累的伤员;并可以拊吉安敌军之背,救援坚持井冈山的红军。
在将近一个星期的“打圈子”行军中,3000多人吃饭很难,目标很大,不少干部要求分兵活动,要求前委开会决定。毛主席看到如果开会则分兵可能成为多数意见,就压下不予讨论。对于因此而增加的不满情况他置之不理。而实践证明,分兵就不会有后来大柏地的胜利。
1929年2月10日,红军到达瑞金、宁都边界的大柏地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