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学习郑培民、张云泉、牛玉儒等先进典型的模范事迹,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点:不论走到哪里,都能与当地群众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在他们身边,有生活贫困的朋友,有身体残疾的朋友,有孤寡老人朋友。凡是与他们打过交道的人,几乎是众口一词地认为:他们当官不像官,一点官架子也没有,是咱们老百姓的贴心人。
到底怎样才像“官”呢?《聊斋志异》中有对古代“官”的描写:“出则舆马,入则高堂,上一呼则百诺,见者侧目视,侧足立,此名为官。”可见,所谓的“官架子”,乃是气派、排场也,是用来抬高自己、表现自己的一种虚骄姿态。君不见,封建社会的官老爷出门,必定要八抬大轿、前呼后拥、浩浩荡荡,众衙役鸣锣开道,普通百姓则避之惟恐不及。当然,在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由于尊卑等级之别而形成的那一套媚上压下的态度、动作以至仪式,是可以理解的,这也正是旧社会的丑恶之处。
然而,在今天仍有一些领导干部,自觉不自觉地继承了这份“遗产”,而且有所发展。他们高高在上,以“老板”、“父母官”自居,常年周游于文山会海中,进进出出香车宝马、左随右从,见上级则唯唯诺诺,对下级则声色俱厉,普通百姓更是只有在电视中才能一睹其“风采”。他们习惯于做应景文章,满足于表面热闹,即使下基层,也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地搞一些“花拳绣腿” 。他们与群众的关系越来越疏远,对老百姓的疾苦麻木不仁,对困难群众避之惟恐不及。他们大概很像官,只不过是像旧时代的官。这与郑培民、张云泉等同志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郑培民同志每次下乡调研,都会住在村里的孤寡老人家,嘘寒问暖,帮助解决实际困难。郑培民心里明白,农村的孤老,没有子女照顾,精神上孤寂,有时也难免被不懂事的乡邻欺负,他要用自己的行动,为孤寡老人带来精神上的支持和尊重。据中央电视台《面对面》栏目报道:经常上访的江苏省泰州市失明老人胡克明在洗脚时踏翻了水盆,忧愤交加,市信访局局长张云泉闻讯后立即赶来,他把地上的水拖净后重新打来一盆水,亲手为老人洗脚。这正如张云泉同志自己所说的: “做人必须像人,当官不可像官。”
出现这种反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究其根本在于是否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权力观、利益观和价值观,是否真正把自己放在人民公仆的位置上,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职责。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认真想一想:为谁“当官”?“当官”的目的是什么?“当官”的责任有多大?封建社会当官是做老爷,“千里做官为发财”,“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种封建等级观念、特权意识决定了他们必然会凌驾于人民头上作威作福。而在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里,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就应该自觉地把掌握权力看成为人民服务的机会,把行使权力当作为人民服务的方式。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要求我们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按照这一要求,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着力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情绪,关心群众疾苦,努力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切实把党中央制定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使群众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只有深入群众,真正把自己与人民群众放在平等的位置, 把人民群众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来办,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爱戴。
因此,我觉得像郑培民、张云泉、牛玉儒同志那样贴近群众,不摆官架子,真心为群众排忧解难,是值得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学一学的。只有真正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办群众所需,才是人民信服的“官”。
节俭与修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