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本文通过论述毛泽东“诱敌深入”战略思想形成的发展脉络,即井冈山时期的萌芽阶段,转战赣西南、闽西时期的实践总结,一、二、三次反“围剿”实战中的成功运用,揭示出“诱敌深入”战略成功的根本条件,是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参战支持,是一场真正的人民战争。井冈山、东固、赣西南、闽西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杰出领导人毛泽东、朱德领导下的人民战争策源地,根据地的人民群众为一、二、三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中央苏区第一、二、三次反“围剿”战争,一个根本性的战略方针是“诱敌深入”,这和毛泽东喜欢常用的“围魏救赵”截然不同,但却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毛泽东战略战术转折的一个标志。仔细分析这两种战法,其实质都是运用内外线作战而实施的一种战术。“围魏救赵”是从内线到外线,把敌引到外线进行战斗,抓准时机而歼之。“诱敌深入”则是从外线转入内线,利用内线的有利条件,集中优势兵力而聚歼之。无论是从内线跳到外线,还是从外线进入内线,两者的关节点是战场的选择。内外线作战方针在井冈山根据地时期已开始萌芽。1929年2月东固会师之后,红二、四团秘密武装割据和盘旋式的打圈子斗争经验被毛泽东称之为“东固经验”和“李文林式”割据而借鉴学习,毛泽东由此坚定了内外线作战方针。在转战赣西南、闽西的实践中又进一步发展为“诱敌深入”的大规模运动式游击战,从“游击战里操胜算”,到“运动战中歼敌人”,仅仅两年多的时间,毛泽东就从游击战战略走向了运动战战略,这里面既有井冈山时期形成的游击战术发扬光大,也有借鉴东固根据地红二、四团运动式游击战经验的极致发挥,从而形成了毛泽东独特的内外线作战理论,即运动战里的游击战,游击战中的运动战。本文试从这一方面作一探讨。
一、从“家门口作战”、“围魏救赵”到“内线防御、外线远出作战”——“诱敌深入”在井冈山时期的萌芽
陈毅同志1929年9月1日在给中央关于朱毛红四军历史的报告中指出:“红军的游击战术问题:四军的战术从战斗中有许多进步,……D、打圈子脱离敌人包围与穷追。大敌前来,我不能与之作战,则利用打圈子的办法,向没有敌人的地方跑,我军须要走得的路使敌人赶不上,同时经过的地方要有群众及党的组织才有人担负前后侦探工作,不致受敌前后突(夹)击。E、在没有党及群众组织的地方,不轻易作战,有党有群众的地方,我军有极大扶助如运输、救护、扰敌、侦探等,敌人处于孤立地位,与之作战比较有胜利的把握,即不幸失败亦有法收容。……L、敌人若进攻我的根据地,我军则绕道去却其后方,此为围魏救赵老办法,红军常用有效。……上面14条,有的为旧式战术所无,有的为旧式战术所本有,但均为四军的法宝。”①这里讲的14条作战方法,其中有两条很关键,一是无论作战或者转圈子,都须选择有党有群众的地方,即在家门口作战,否则不轻易作战和出击。二是围魏救赵常用常有效。这两条归结到一点,就是既把仗放到根据地来打,在自己家门口来打,在打的过程中要守住根据地和自己的家;同时也可在打的过程中,出行但不远行根据地。为什么出行但不远行根据地呢?1928年7、8月间远行湘南失败是其主要教训。所以,在9月以后当井冈山发生吃穿等极为严重的经济困难时,红四军内部对于要不要派主力打出去扩展游击区域是有激烈争论的,毛泽东本人也不赞成离开井冈山。他在以前委名义于11月25日写给中央的报告中说:“我们对于‘以赣南为退步’的话,非经济上到了绝路,非往赣南就无法维持时,决不走此一路。万不得已时也许要往赣南,但完全是为经济计而不是政治的意义;政治意义上我们始终认为罗霄山脉中段政权之创造与扩大这个政策,是十分必要与十分正确的。”②这里体现的还是固定区域武装割据思想,即使要扩大武装割据区域,他也并不十分看好赣南,而应是永新一带,因为他十分提倡“用大力经营永新”③的战略去扩大武装割据地区。6月间对永新的占领也体现了他的这一战略意图。与政治战略相适应,他的军事思想,此时也没有形成内外线运动作战的想法。但到了1929年1月,经济上最危急的状况来了,所以选择离开了井冈山,虽然“主因是经济无出路。”,④但内心的想法还是“围魏救赵”,一旦条件成熟,还是要重新打回井冈山,此时毛泽东已有明确的“内线外线作战”思想,内线留下彭德怀红五军坚守井冈山,即实行内线防御作战,外线远出赣南乃至吉安,吸引敌军放弃对井冈山的“会剿”,既可解井冈山之危,又可以外线引敌在运动中待机歼敌。但是这次走的是步险棋。毛泽东1929年4月初在于都与彭德怀会合时说了一句真心话:“这次很危险,不应该决定让你们留守井冈山。”⑤其实,毛泽东、朱德红四军出击赣南何尝又不危险呢?危险在于所到之处是无党无群众地方,而彭德怀率红五军留守井冈山,其处境是敌强我弱,外无援兵。然而此时内外线作战思想的提出是一个重大突破,尤其是将主力部队调离根据地用于远出机动作战,已含有崭新的军事因素,让双方主力都到外线去,说明毛泽东、朱德已开始有一种新的想法,即坚持和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必须创造必要的经济条件,其作战方法也可有更多的形式,而不仅仅是拘泥于现有的战法。这一次远出机动作战的实践,更是打开了毛泽东、朱德等红四军领导人的眼界,看到了山外有山,从而实现了土地革命斗争一个重大转折,也为“诱敌深入”战略方针形成发展提供了根本性的必要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内外线作战”思想是“诱敌深入”战略形成的萌芽和基础。
二、从“孤军深入”到“诱敌深入”——转战赣西南、闽西的实践和总结
从1929年1月到1930年2月,红四军在赣西南、闽西转战过程中,有三个战例是因国民党军队孤军深入而获得胜利,即瑞金大柏地之战、长汀四都之战、吉安水南聚歼唐云山之旅之战。这三战,其中有两个是战场地形条件特别好,即大柏地、四都。狭长的地形,让红四军以扎口袋形式打败了敌军;另一个水南之战,以红四军、红三军主力作战,这里是东固革命根据地区域范围,人民群众条件相当好,地方武装和人民群众积极参战,致使红军获胜。其实早在1929年7月,为粉碎赣闽粤三省国民党军在闽西对红四军的“会剿”,毛泽东就明确提出了“诱敌入赤色区域击破一面”⑥的思想。这是关于“诱敌深入”最早的文字表述。而在水南之战时,毛泽东更是作了明确表述:“诱敌深入到赤色区域同他(作)战”⑦,并成功运用到战斗之中。这三个战例,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即当地形条件、人民群众条件、红军本身条件处在最佳组合状态时,此时此地这个仗是一定能够打好的,这样的地方,就是一个很好的红军战场。如大柏地之仗,敌刘士毅部追击红四军一路顺手,兵骄将傲,但经不起打。红四军将士对其恨得咬牙切齿,求战心切,下级官兵主动请战,毛朱两人顺应军心,果断决定此仗必打,并作精心部署,采用十里狭长口袋地形,令其一部引敌,另一部则扎紧袋口,封住袋底,利用有利地形打伏击战,又乘官兵士气高昂,作战勇猛顽强,终获“为红军成立以来最有荣誉之战争” 。⑧这次战斗,红军直接是用边战边退的方法引敌进入伏击圈内。长汀四都同样是一个打伏击战的地方,红四军前卫仍是且战且退,引敌进圈而予痛击。而水南一战,因唐云山旅一心想直扑东固苏区抢个头功,孤军深入至水南一带,毛泽东、朱德获此消息,果断放弃“二七会议”定下的攻打吉水、围困吉安城的计划,转而利用当地是老根据地的有利条件,在水南值夏一带地方武装和人民群众数千人的支持下,聚歼了孤军深入的唐云山旅,打了一个漂亮的歼灭战,俘敌1600人,缴获步枪近2000支,机枪24挺,迫击炮8门,子弹百余担,为当时红四军战利品最为丰厚的一次战斗,毛泽东在值夏盘点这次战斗戏称是发了“洋财”。(据陈昌奉回忆,渼陂村民讲述)这次战斗,直接为“诱敌深入”战略方针提供了实战经验,让毛泽东坚定了以东固为中心的赣西南苏区是红军一个好战场,也是红军一个战略基地的认识,为后来第一、二、三次反“围剿”内外线战场的选择,提供了初步经验和直接感受。
这三次战斗,起因都是敌军得意忘形,冒险深入,但其孤军深入的区域,要么是一个扎口袋打伏击战的好地方,要么是有党有群众的好地方,符合红四军自井冈山时期已形成的选择人民条件较好、最好的地方打仗这一原则。而当地形、人民条件都具备时,就要看当时的战场态势,如敌军自投罗网那没说,如敌军胆小狡猾不愿上钩时,则要想方设法诱其深入。这就是从战争中学会战争,是毛泽东高超的军事艺术才能所在,是他自己转战赣西南、闽西实践中的一个总结,这也为后来一、二、三次反“围剿”战争实践所证明。
三、“诱敌深入”战略的提出和一、二、三次反“围剿”实践的运用
“诱敌深入”的战法并不是每战必用,而是相对于战略全局的一种指导思想,具体战法则视当时地形、条件灵活运用。我们在回顾“诱敌深入”战略方针形成的发展轨迹时,必须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即诱敌深入和内外线作战思想是密切相关的。第一,红四军作战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必须在有党有群众的地方作战,以便得到运输、救护、扰敌、侦探等多方面的援助,这就是“仗必须放到根据地来打”的来由。第二,根据战场态势的变化,有的时候必须运用围魏救赵和声东击西的战术,这样就有了内外分开打、东西两边打的分工配合,这就是“内外线作战”的萌芽,当然这样的内外线不会拉得很长,不会去搞远距离的出行攻击。例如井冈山时期的五斗江战斗、七溪岭战斗、龙源口战斗、永新战斗等。第三,1929年1月下山实施围魏救赵,不仅仅是一个军事行动(调敌出山),还包含解决经济出路的任务、开辟新的战场区域等因素。因此,外线出击就必须由主力(红四军)来承担,而且是远距离作战。第四,当战场态势出现某种变化,即敌人孤军深入或引诱其孤军深入时,这个战场就是主战场,或被称之为内线战场,在这个地方必须集中优势兵力,必须形成“以多胜少”的战略布局。第五,当敌人以大规模部队向根据地进行“围剿”时,由于根据地范围本身不断扩大,由过去井冈山一个山头的区域演变成一个几十个县区的大区域时,敌军的进攻不可能使各个部队同时集中在一个区域(例如1928年12月到1929年1月“围剿”井冈山时期那样),那么就有必要,也完全有可能把根据地区域和赤白相交区域作为内线外线战场。同时,敌军部队远距离范围(由北到南、由周边各省集中到江西区域)到达战场区域时,其疲惫状况也可想而知。而且,敌军各部队战斗能力不一,动机各不相同。第六,与敌军相反,红军主力部队在赣江以东这块根据地范围转来转去,已经转了两年多,可说是如鱼得水。把这个地方当作自己的战场,那是一百个放心、一千个放心。
1930年10月至11日间,红军主力部队由于在立三路线错误方针的领导下,已经从自己的核心区域(内线战场)远行,先后去打长沙、南昌,毛泽东以其“推”字巧妙周旋。当获悉国民党部队要进行“围剿”时,主力部队基本是在外线区域范围,所以在罗坊会议前后期间讨论如何打击“围剿”之敌时,便出现了要不要“诱敌深入”和“夹江而击”的分岐及争论。这种争论,看起来是一个战场的选择问题,是一个在内线打还是外线打的问题,但其实质是带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牵一发而动全身。争论的结果,当然是毛泽东说服了大家,正确的意见占了上风。从家门口打仗到把仗放到根据地来打,从围魏救赵到诱敌深入,毛泽东、朱德和红四军的战略战术已经是螺旋式的演变发展,在一、二、三次反“围剿”的实践中更是娴熟运用。
当毛泽东、朱德把“诱敌深入”不仅仅看作是一种战法,而且作为一种战略方针时,“诱敌深入”的含义也就不一样了。它明确要求红军在强敌进攻面前,有计划地放弃一些地方,引诱敌人进至预定地区,然后集中兵力予以歼灭。这是一种建立在充分利用有利地形的条件上,依靠苏区党政军民整体力量的基础上,反对国民党军大规模“围剿”,战胜优势敌人的基本战略方针。它有利于主力红军保存实力,待机破敌;有利于动员和组织苏区的各种力量支援和参加反“围剿”斗争;有利于造成敌军分散、削弱敌军优势、发挥红军优势而获得战争胜利。这一切的根本前提是,这个预定地区必须是有党有群众的苏区核心区域。红军作战战线毫无疑义地分成了内线、外线,而内线必定是能集中兵力之地区。我们可以把第一、二、三次反“围剿”的主战场叠加出一张概图,能够清晰地看到它的内线战场就是以东固为中心的赣西南苏区广大区域。龙冈、东韶、富田、白沙、中村、广昌、建宁、莲塘、良村、黄陂、老营盘、高兴圩、方石岭这13个主战场,除广昌、建宁离东固直线距离在80公里以外,其他几乎都在60公里直径范围内,而且这些地方基本上就是东固、赣西南苏区区域范围和当年红二、四团游击武装割据的区域。当然,这里也是红四军下山以后转战两年的中心区域。有一侧史料,是1929年3月14日宁都县党务指委会、商会给南京行政院长的电报,就朱毛红四军和李文林、段起凤红二、四团会师的形势发展,说了一段令史学界看来是很有远见的话语。电文称:“朱、毛祸赣,常年累月,去冬政府令设湘赣剿匪总部,五路会师,……熟料朱、毛狡猾,窜出井冈,……赣南各县虽遭蹂躏,而为害一时,尚可暂忍。乃自该匪窜入东固,会合兴国之李文林、段月泉各部后,声势益大,赤焰愈张。月初朱、毛率数千人由东固出广昌,南窜瑞金。李、段率数千人由兴国陷入于都。……于是匪踪所至,肆行无忌,赣南十七属,尽成赤野,民众千万人皆为灾黎。现在赣南所受之祸,较之赣西为尤甚,……否则星火燎原,涓滴成河,当局纵欲自卫,其如党国前途何!”⑨历史潮流不可阻挡,苏维埃烈火已在这里成了燎原之势!而一这广阔的赣西南苏区,正是诱敌深入、内线作战的最佳选择。毛泽东1931年4月30日在东固敖上召开的中央局和红一方面军师团以上干部会议上分析敌我条件时,明确指出:目前我们有三好:第一红军好,第二群众好,第三地势好。⑩正是在这“三好”的苏区范围内,毛泽东、朱德实施“诱敌深入”战略才是那么得心应手。
先来看第一次反“围剿”。原本预定东固、南龙是第一战场,因发生“富田事变”,为防止发生意外,红四军主动后撤至平田、安福、砍柴冈地区,红二十军也西过赣江到永阳去了,人们最担心的红军内战没有发生,国民党军队最希望发生的事情并没有发生,苏区就是苏区,根据地的人民就是不一样。东固苏区的党政组织、地方武装和广大人民群众一如既往支援红军打仗,这让毛泽东和广大红军领导人很是欣慰。在当时的情况下,苏区地方领导和部分群众既要蒙受被自己人打成AB团反革命分子的冤屈,又要受到国民党军队的烧杀祸害,但是并没有人反水,去当叛徒、反革命,这是何等伟大的苏区人民!罗炳辉率红12军35师从永丰藤田转至值夏,沿富水河引诱张辉瓒师进入东固,苏区人民没有走漏一点风声给敌军,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支持帮助?小布设伏,诱敌而出,等了两天没有动静,转至龙冈设伏,再用红35师诱其上路,“只许败,不许胜”六字战术一举成功。
再来看第二次反“围剿”。“诱敌深入”战略方针在军中深得人心,高层领导却意见相佐,认识统一后,还是一个战场的选择问题,根据敌人进攻的态势,又一次选择了东固。红军三万多人马在东固及周边地区迫敌而居达25天之久。一个等字,反映了“诱敌深入”的一个前提条件,即作战时机必须等待。龙冈之战是在等,富田之战更是在等,性急快打的建议被说服了。又如战场拼抢也好,同样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帮助。封锁消息,三万多人马在敌人眼皮底下待了近一个月,敌人却毫无觉察,出动飞机侦察也无用,而有关敌人的各种情报却源源不断送至红军总部。当确定各路红军部队要抢占各个山头时,是东固苏区的老百姓挺身而出,在三彩小水尾村组成了一个向导排;更有那为毛泽东、黄公略指领前往中洞快捷山路的刘洪顺老人,红军为此抢得4个小时的战机。这一切又归结到了三好:红军好、群众好、地势好。什么样的内线战场能与之相比呢?里应外合,内应外援,这些都不足以说明内线的重要。军民一家,兵就是民,民就是兵,这才是内线战场的真谛。兵民是胜利之本早已在这里完整体现。内线战场就是一个能打人民战争的战场,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亲自开创和转战的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战争策源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