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谭冠三,湖南耒阳人,开国中将,中国人民解放军政工干部的杰出代表。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十八军的政委与军长张国华一起率部进军西藏,完成和平解放西藏任务,并为西藏的进步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投身革命,磨砺成长
谭冠三少年时期,结识了一些进步青年,阅读了大量的进步书籍,萌发了救国拯民的思想。1926年,谭冠三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耒阳县第二区党团书记兼区赤卫队党代表,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28年,谭冠三参加了湘南起义,之后带领100余人的赤卫队上了井冈山,任红四军军需处文书。毛泽东称赞谭冠三是为革命“入了股”的功臣。谭冠三先后参加了开辟赣南闽西中央苏区斗争、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谭冠三率部在冀鲁豫边区开展游击战。解放战争时期,他先后参加了邯郸、鲁西南、淮海等战役,并于1949年任第二野战军第十八军政治委员,参加了渡江战役、衡宝战役和西南战役。
长征路上,在大凉山彝民区的一段经历充分体现了谭冠三的政工才能。当时谭冠三在行军途中主动了解彝民风俗,并对同志们进行了严格的民族政策教育,要求战士对彝民“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绝不动武”。之后,谭冠三部在谷麻子一带突然遇到几千彝民拦路,装备被他们抢了个精光,甚至战士的衣服都被扒走,但同志们坚决没有还击。毛泽东说:我们的红军战士们演出了与彝民赤诚相见的好戏!后来,刘伯承司令员与彝民首领讲解了红军民族政策,并与之歃血结盟,拜为兄弟,实现了汉彝民族的团结。红军再次路过时,彝民便夹道欢送,之前夺走的东西,也如数归还。
挺进西藏,不辱使命
新中国成立后,解放西藏提上了议事日程。毛泽东于1950年1月2日从莫斯科致电党中央,进一步说明解放西藏的重要性,确定由西南局担负进军和经营西藏的主要任务。西南局第一书记邓小平和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经过反复研究和慎重考虑,决定派遣军政兼优的十八军军长张国华、政委谭冠三率部解放西藏。对于身经百战的十八军而言,解放西藏在军事上完全没有问题,但这支劲旅此时驻守川南,很多指战员都想在山清水秀、气候温和的鱼米之乡安家落户,然而一转眼全军就要开赴数千里外条件艰苦的西藏高原,大家的思想都产生了很大的波动。为此,谭冠三狠抓由“安家川南”到进军西藏的思想弯子,并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年龄大、身体弱及家庭确实有困难的予以合情合理的照顾;对基本条件具备但思想认识不到位的予以耐心开导——不要认为西藏是不毛之地,那可是帝国主义垂涎的地方;对贪图享受不愿进藏的则予以严厉批评或纪律处分。同时,谭冠三舍小家、顾大家,继续把4个孩子放在河北农村。正是他这种无私的精神,激励感染了全军将士,大家义无反顾地向着进军西藏、解放西藏的道路前进。他们风餐露宿,翻过一座座连绵的大雪山,渡过无数条季节性河流,涉过数十条寒冷刺骨的冰河,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
1950年10月,在张国华、谭冠三的指挥下,十八军发起了解放中国大陆的最后一役——昌都战役。在解放军强大攻势下,西藏的旧军队被打得溃不成军,此役共歼敌5700余人,计有5个代本(编者注:“代本”为藏语,清代乾隆年间设立正规藏军,始设代本一职。民国时期,西藏地方政府扩军,而代本统兵建制,相当于一个团)全部、3个代本大部。昌都战役的胜利,不仅沉重打击了西藏上层反动势力,而且打开了解放军进军西藏的门户,也为和平解放西藏铺平了道路。在进藏的日日夜夜,谭冠三担负政治工作和补给工作,他反复深入地对各级指战员进行系统的民族政策教育,还带头学藏语、抓糌粑,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将士们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