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冠三1901年出生于湖南省耒阳市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5年参加革命,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参加湘南暴动后,随朱德、陈毅上井冈山。此后,谭冠三南征北战,为中国革命立下了赫赫战功。在进军西藏和建设西藏的艰难岁月里,他将自己的一切无条件地奉献给了西藏高原,奉献给了西藏人民。
进军西藏:誓将热血洒雪山
新中国刚成立不久,遵照毛泽东的建议,党中央、中央军委决定将进军西藏的重任交给了刘伯承、邓小平领导的西南局和第二野战军。进军西藏既有军事难题,又有政治难题;既有作战重任,更有后勤补给要务。刘伯承、邓小平深知这个任务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权衡再三,决定派时任二野十八军政委兼自贡市委书记的谭冠三和十八军军长张国华率部进军西藏。
要从美丽富饶的天府之国,到高寒缺氧、地瘠民贫的康藏高原,十八军不少干部战士心事重重,一时间大家思想上有了畏难情绪。
在整个十八军中,谭冠三的年龄最大,资历最老,几十年转战南北,体内还残留着日本鬼子的弹片,身体很差。但在十八军党委扩大会议上,谭冠三坚定地说:“党把进军西藏这个重要的任务交给我们,是对我们的信任,是十八军的光荣。我谭冠三坚决响应党中央、毛主席的号召,到西藏去,把老婆孩子一同带走,不在川南安家。我决心与藏族同胞一起,为驱逐帝国主义势力出西藏,建设民主幸福的新西藏贡献自己的毕生精力,我愿将自己这把骨头埋在西藏大地。”谭冠三铿锵有力、发自肺腑的讲话,是那么斩钉截铁,深深地震撼着每一个干部战士的心。
谭冠三的夫人李光明也是位老红军战士,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组织上考虑谭冠三还有几个孩子未成年,不同意李光明进藏。然而谭冠三很执著,他对李光明说:“我们不能在川南安家,更不能经营什么‘安乐窝’。现在全军上万名干部战士都在看着我们,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会产生重大影响。”通情达理的李光明十分理解丈夫,在革命事业和个人家庭面前,她选择了前者。就这样,谭冠三带着妻子和全军上万名官兵,踏上了漫长艰难的进藏之路。
红军长征时爬的雪山是夹金山,海拔3200多米,进藏部队要翻过20多座大雪山,平均海拔都在4000米以上,有时一天要爬两座雪山,有时一座大雪山要爬两天。饥饿、疾病、寒冷和缺氧侵袭着部队。谭冠三随部队一起顶风冒雪,艰难前行。上山时,他实在走不动,在警卫员和参谋长的再三催促下,有时不得不骑一阵马,下山时,路太滑,连马也不能骑,只好顺着崎岖山路往下滑。这期间,由于高原缺氧,再好的东西,肚子再饿,就是吃不下去。羊肉膻气大,糌粑难咽,酥油茶喝不惯。谭冠三带头吃羊肉,抓糌粑,喝酥油茶。他的忍耐力和乐观精神,激励着部队的斗志,战士的激情空前高涨。
从昌都到拉萨,约1150公里,谭冠三率领部队横穿藏东北草原,翻过连绵横亘终年积雪的一座座大雪山,蹚过无数条季节性河流,涉过寒冷刺骨的数十条冰河。在回忆这段历程时,谭冠三曾说:“头上没有敌机,后面没有追兵,除此之外,进藏比长征还艰难。”
1951年10月24日,英勇的十八军官兵终于看到了金碧辉煌的布达拉宫。他们高声欢呼着,挥舞着双手。看到这些场面,谭冠三的眼眶也湿润了。五星红旗终于插到了喜马拉雅山。
建设西藏:世界屋脊建奇功
部队到达拉萨时,已是秋末。张国华负责西藏上层统战工作,谭冠三则主管部队工作。当时部队面临的两项紧迫任务,一是开荒生产,一是补给运输。
为了部队能够在西藏站稳脚跟,为了不增加藏胞的负担,为了给建设新西藏积累经验,谭冠三和他的战友们,还没有拂去长途跋涉的征尘,立刻又挥戈跃马,精神抖擞地投入到开荒生产之中。
拉萨西郊有个地方叫罗堆林卡,部队用高价买下了这块地。这块地一半是沙,一半是荆棘,当地人谁也不相信这里能长出庄稼来。但谭冠三和他的战友们却坚定不移地开垦,定要让它长出非常好的庄稼来。1951年11月25日,谭冠三扛着铁锹,率领军直机关的干部战士投入垦荒。这就是人民解放军到西藏后建立的第一个农场——“八一”农场。谭冠三亲任农场第一任党委书记兼场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