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烟,然后问董必武:“他们有多少人想跑?”
董必武回答:“一共三十多人,现在都抓起来了。”
毛泽东扔掉手中的烟头,然后转向具体组织批判张国焘运动的凯丰:“凯丰同志,你是怎么搞的?弄得这么多红军高中级干部都反对我们,我看是你把他们逼上梁山了嘛!”
凯丰一听毛主席批评自己,感到很委屈,随即辩解道:“主席,我可是按中央精神部署的呀!”
毛泽东显然生气了,他大手一挥,说:“什么中央精神?中央精神是批判张国焘,你却不分青红皂白,一杆子扫倒一大片!”
毛泽东知道,许世友爱酒如命,断了他的酒,简直是要了他的命。送走客人,他就叫警卫员给许世友送去了两瓶当时在延安非常珍贵的茅台酒,想先让他过过酒瘾,消消气。
那天晚上,毛泽东辗转难眠,心绪不宁。他想起了长征途中与许世友第一次见面时的情景。
1935年5月,许世友跟随红四方面军开始长征;6月,他所在的部队和红一方面军在懋功胜利会师后,许世友第一次见到他景仰已久的毛泽东。毛泽东握着他的手,笑着说:“我早就听到过你的名字,但一直没见到你这个人。你的名字是哪几个字?”
许世友告诉毛泽东,他在许氏家族中属“仕”字辈,父母给他就取名许仕友。参加红军后,知道“仕”是做官的意思,他不愿与那些专门欺压黎民百姓的狗官们为友,便去掉了“仕”字的单人旁,改成了“士友”,他要做革命战士的朋友。说完后,问毛泽东:“你看我这个名字改得好不好?”
毛泽东爽朗地笑了笑,说:“好是好,不过,咱们能不能再商量一下,再改一个字,把战士的‘士’改成世界的‘世’好不好?叫许世友,做世界人民的朋友。我们这次北上抗日,眼光就要看远一些,要放眼世界嘛!”
许世友听完后,频频点头,高兴地说:“毛主席,就按您给我改的名字,今后叫许世友。”
就是在这次会见中,毛泽东知道了许世友的基本身世。他出生于河南新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的家乡西靠桐柏山,东临大别山,历来是一个土匪出没的地方。老百姓为了防卫,习武成风,代代相传,不论男女老少,都会弄几下剑棍刀枪。许世友从六七岁开始就跟大人们一起学挥拳踢腿弄棍;稍大点,即独自投奔少林寺,开始了艰苦的武林生涯;16岁,又离开少林寺,到洛阳参加了童子军。
1926年,20岁的许世友在鄂阳当兵时,遇到了一个名叫傅孟贤的河南老乡,两人一见如故,亲如兄弟。由于傅孟贤的引导,使他懂得了革命,知道了共产党的主张,于是,他放弃“升官发财”的打算,毅然脱离旧军队,只身奔赴革命正闹得红红火火的黄安、麻城等地,寻找共产党。
1927年11月,许世友参加了黄麻起义。当时,工农革命军的生活条件极为艰苦,居无定所的游击战争,经常弄得大家疲惫不堪,苦不堪言;而且,随时有流血牺牲的危险。但是,许世友总是冲锋在前,英勇无畏。为了千千万万和自己一样的劳苦大众的翻身解放,他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通过党组织的教育培养,他逐步树立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人生观,不久便加入了共产党,并成了红军中一名赫赫有名的骁将。
毛泽东想,这样一名为革命出生入死,久经考验的红军将领,怎么会反党、反革命呢?
第二天一早,毛泽东同志就叫警卫员备马,他要亲自去看看许世友,和他好好谈一谈。
谁也没有料到的是,许世友对毛泽东给他送去的酒,甚至对毛泽东在百忙中亲自来看他,并不领情。茅台酒他喝了,但是,他一边喝酒还一边骂毛泽东。当毛泽东出现在他面前时,披枷戴锁的许世友居然气势汹汹地几步窜过去,要和毛泽东拼命。吓得负责保卫毛泽东安全的罗瑞卿冷汗直冒,火冒三丈,立即命警卫人员把许世友五花大绑,摔在地上。然而,已经绑得像个棕子一样再也动弹不得的许世友,仍未停止破口大骂,甚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