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总结了几条:一是放弃关中,心怀楚地;二是放弃义帝,自为霸王;三是自恃有攻伐本领,不知师法古人;四是欲以武力平天下。对于刘邦的取胜,司马迁认为他能够对有功的将士和谋臣给予应得的奖赏,而项羽则轻视有功的人,特别是对一些有见地的谋臣时常猜忌并予打击,致使将士和谋臣离心离德……刘邦当皇帝后,自己总结成功之道是善用了张良、萧何、韩信,“此三人,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得天下也。然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毛泽东在谈到刘、项的成败时,倾向于刘邦的自我总结,他说:“汉高祖刘邦比西楚霸王项羽强,他得天下一因决策对头,二因用人得当。”后来,他在此基础上又作了更深层次的探讨,认为刘邦之所以能够打败项羽,“是因为刘邦和贵族出身的项羽不同,比较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这些总结中包含着他对刘邦这一历史人物的肯定评价。
毛泽东最为称赞刘邦的是善用、善纳。他在读史书时对刘邦和项羽的批注:一个政治家,一个非政治家,大抵区别主要在这里。1962年1月30日的中央工作扩大会议上,毛泽东大谈刘邦从谏如流的故事:“从前有个项羽,叫西楚霸王,他就不爱听别人的不同意见……另外一个叫刘邦,就是汉高祖,他比较能够采纳各种不同的意见。有个知识分子叫郦食其,去见刘邦。初一报,说是读书人,孔夫子一派的。回答说,现在军事打仗时期,不见儒生。郦食其就发了火,他向管门房的人说,你给我滚进去报告。老子是高阳酒徒,不是儒生。管门房的人进去照样报告了一遍。好,请。郦食其进去后,刘邦正在洗脚,连忙起来欢迎。郦食其因为刘邦不见儒生的事,心中还有火,批评了刘邦一顿。他说你究竟要不要取天下,你为什么轻视长者!刘邦一听,赶忙向他道歉,并立即采纳了郦食其夺取陈留县的计谋。此事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刘邦是在封建时代被历史学家称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刘邦同项羽打了好几年仗,结果刘邦胜利了,项羽败了,这不是偶然的。我们现在有些党委第一书记连封建时代的刘邦都不如,倒是有点像项羽。这些同志如果不改,最后是要垮台的。不是有一出戏叫《霸王别姬》吗?这些同志如果总是不改,难免有一天要‘别姬’了。(笑声)我为什么要讲得这样厉害呢?是想讲得挖苦一点,对一些同志戳得痛一点,让这些同志好好地想一想,最好有两天睡不着觉。他们如果睡得着觉,我就不高兴,因为他们没有被戳痛。”毛泽东并非以史书论史书,其用意是借古喻今,以史论政。
毛泽东读书,最注重这些成败经验教训的总结,以期为我所用。他读《史记》后曾总结项羽有三误,其中之一就是楚汉订立了鸿沟协定,项羽认真了,解除了应有的军事戒备,而刘邦却不以为然,不久违反协定东进攻楚。由此联想到1949年4月,解放战争如火如荼的时候,南京国民党政府提出“划江而治”的方案,毛泽东对此发出“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千古绝唱。所以说毛泽东读史论政、古为今用已达到信手拈来的境界。
“《三国志·郭嘉传》可以看”
郭嘉,东汉末年三国时期人物,初投袁绍,后经荀彧推荐,成为曹操的谋士,以多谋善断著称。
1959年,毛泽东在一些重要场合多次谈论郭嘉这一历史人物,他讲得最多的是3月2日中央在郑州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他把郭嘉为曹操出谋划策的故事一股脑儿地讲了出来:“三国时候,曹操一个有名的谋士,叫郭嘉,……许多好主意就是他出的。比如,打不打吕布,当时议论纷纷。……郭嘉建议先打吕布,有人说,打吕布,袁绍插进来怎么办?郭嘉说,袁绍这个人多端寡要,见事迟,得计迟,不要怕,袁绍一定不会打许昌。于是曹操就去打吕布,把吕布搞倒了。如果不先打吕布,吕布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