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毛泽东与韶山乡土文化:二、毛泽东诞生的家族文化背景 |
2009-02-19 14:17:50 |
|
作者:《毛泽东的家世渊源》龙剑宇 |
浏览次数: |
|
|
|
|
为显赫的;大藏书家、刻书家毛晋(1599~1659)也相当出名;清代的毛奇龄、毛先舒、毛际可则被誉为“浙中三毛,文中三豪”。
然而,湖南韶山毛氏,除了明初毛有恭(从九县丞)、毛有伦(岁贡)载入《湘潭县志》外,清•咸丰以前再无甚出名者。这是因为,毛氏家族来到韶山,相当长一段时期,面临的是征服自然,解决最基本的生活问题。韶山毛氏在好几百年间,虽在政坛无所建树,但它完成了一件极重要的事:重新确立和强化它的儒家文化传统,其标志即是家族内部结构及其家规、族法的完善。这一方面是由长期稳定的山居生活所决定,另一方面,是这个家族本身具备的儒家传统。
韶山毛氏家族从纵向来看,由远及近,以“派”相联,一派(始祖)即毛太华、(始妣)王氏;二派为毛清一(配昌氏)、毛清四(配段氏),三派为毛有恭、毛有信、毛有伦、毛有智、毛有诚。
从四派开始,韶山毛氏分成震、鉴、常、深、石羊五大房。五房中,前四房是毛太华的裔孙;“石羊房”以地命名,是指居韶山冲东北数里石羊段毛家湾的另一支毛姓。
五大房中,以毛太华长曾孙毛震后裔最为繁盛。毛震即毛泽东的四世祖。毛泽东的先人,直至父亲毛顺生,世代务农,既无显宦,又无富豪。其生平事迹不用说正史无有记述,就是野史——如《韶山毛氏族谱》也仅录名、字、号、生卒、葬地和寥寥数语的介绍。《毛氏族谱》中登载了不少墓图,但毛泽东直系祖,除了毛太华、毛震等族祖、房祖外,很少有入图者,由此可想见其生活之困顿。
然而,尽管韶山毛氏家族直到毛泽东出生前后,依然处于社会最底层,但,浓郁的儒家思想传统至此再度得到了强化,这决定了毛泽东要成为反传统的巨人,必须首先挣脱他本家族传统的束缚——这耗费了毛泽东几乎整个少年时代,他付出了很大代价,但他终究胜利了。
下面我们进一步阐述韶山毛氏家族自成体系的“官殿”与“法律”。亦即韶山毛氏家族的根本,也正是留下了毛泽东“践踏”过的深深痕迹的东西。
韶山毛氏家族的“法典”即《毛氏族谱》,是该家族的儒家大典。它初创于清乾隆丁已年(1737),光绪辛已年(1881)二修;1911年,即中国封建社会末年,第三部族谱修成;韶山毛氏最末一次修谱在1941年。
之所以认为“族谱”是毛氏家族的“法典”,是因为它的功用形同一国之法:《韶山毛氏族谱》公开宣称修谱目的是“敬宗收族”,并以忠孝仁义贯串始终,无论齿录、派系诗、墓图还是各种人物传记、碑文,都贯串着儒家的三纲无常,尤其是其“家训”、“家劝”、“家戒 ”、“家规”……更是带强制性地对毛氏族人的行为处事作了规范,并列出“犯法”者将受何种处罚。
稍后于家族“大典”和“法律”的确立,清代中期,韶山毛氏家族建筑了实施“法律”的公堂——祠堂。祠堂,成了韶山毛氏家族唯一的公共聚会场所,人们定期到此“参拜”列祖列宗,并接受族长的训导,因此,它也就成了家族权力的象征。
韶山毛氏祠堂共有4座,即从乾隆二十年(1756)起兴建的毛氏宗祠(1764年建成),乾隆三十一年建成的毛震公祠,咸丰时建的深公祠,光绪间(1886)建的鉴公祠。
研究毛氏祠堂,我们能发现它与儒教有密切的联系。
首先,它以四平八稳,左右对称,既庄严又肃穆的外形,最形象地向毛氏族人昭示了儒家的中庸之道。
其二,毛氏祠堂体现了儒家积极入世,奋发向上的精神,屋脊塑龙、狮,屋顶宝瓶内插剑、戟,门前竖大石鼓,无一不是这种精神的象征。
其
|
|
|
|
|
|
|
|
|
|
毛泽东遗物馆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毛泽东遗物馆”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毛泽东遗物馆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毛泽东遗物馆”。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