厅后中树屏塞匾,题:聪听彝训。屏高仰望,不无落帽。承庐四柢柱,柱大拱抱。制有镂金联,联语可当座铭。
祠公牌文鳞接,安厅壁,炳炳朗朗,可摹可诵。从屏际左右角门入,洞达天井,别有清气。东廊悬钟,西廊树鼓,践东阶步西阶,载上之为寝室,地较中厅高有四尺奇。
履其阶,眼界豁然,神明肃然,怵惕之心油然生矣。中建享堂,庄严一座,历代祖考之神主列焉。颜曰:敦本堂。有入接云衢,俯临无地之胜。堂左为主斋宿所,堂右为经理钱谷室。祭器分藏其间。主座下,合之为重门,进为内享堂,灿然一龛香火,历代祖妣之神主居焉。
座面山立天井,数武围墙,不卑不亢,竹影摇窗,松风入户,四时花鸟不尽,清幽有与天地相永者矣!
左入则为助祭、分献斋室,右入则为与祭、嘉宾坐次。
登斯堂也,有低徊不忍去云。噫!制何精也,法何备也!遥遥数百年,完壁依然,土木何坚固也。前人之垂裕,谋深虑远矣!然其心苦矣!
溯其祠之建在乾隆二十八年,主其祠之成则次琦、育万、体仁、彝生诸公也。敬为志,诸嗣孙:礼载、敦伦、有庆、玉义同识。
对照宗祠读《祠堂记》,人们能清晰地看出,祠堂,其实是儒家礼法最形象的展示。从对联、匾额,到一应陈设,到主位牌子的设置,无一不是从周礼中脱胎。甚至于建筑本身左右对称的结构,屋脊上图腾式的鱼头蛇尾、宝瓶剑戟,也十分合符中庸之道、人伦为本和仁义道德等。就连《周礼》规定的严格等级观念,也表现在祠堂内部和和几座祠堂之间。
2、毛震公祠
“祠庙之设,原以妥先灵,序昭穆也。故制有等级,分有隆 ,不得越,而享亲之事,道无二致,循其分皆得为。”因此,作为祭祀毛太华曾孙毛震的祠堂:毛震公祠,便比宗祠低了一个等级。从图上看到,毛氏宗祠有三进,而震公祠只有两进,且兴建时间比宗祠晚了五年。类似的情形也表现在毛鉴公祠、毛深公祠 (不但这两座祠堂比宗祠规模小得多,甚至比起长房的震公祠也要小)。
不过,在毛家各座祠堂建起来之后,又出现了一些特殊情况,那就是,各座祠堂重修的次数与频度、新增的规模大小,与各房人丁的多少、势力的强弱特别是经济状况有很大的关系。房祠中,震公祠重修的次数最多:首创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三十三年(1768年)落成;道光八年(1828年)增修西头扛厅;咸丰五年(1855年)又建东头席厅,并扩修主厅立主座;清末到民国年间又有三次大修:一修于逊清光绪戊寅(1878年),再修于民国己已(1929年)、三修于民国二十七年戊寅(1938年),结果,震公祠的规模较当初大增,占地面积达到977.37平方米(现测量面积),超过了毛氏宗祠(688.8平方米),只是基本的一点未变:震公祠不管修了多少次,其规模最终还是两进,加以宗祠是总祠,震公祠名声和影响仍不及宗祠大。我们来看一看《震公房祠记》:
……我房祖震公,居韶山王田坳下,构造栋宇,甲于里中,世传为竹山大屋,明末为八贼所毁,遂成故墟,破瓦残垣,皆其陈迹,其公没,即安厝自卜屋后木梓山。此老谱刊载,有可稽也,父老流传。公为人豁达,有远谋,即其房下孙子皆食其遗泽,可想见其公之当日为后世孙子计深且久也。然食其德者,思其报,苛非建祠特祀,何以为?
乾隆三十年,次琦、体仁、克相诸公议建高堂,房下孙子一呼百诺,就老屋故墟而建支祠。
祠两进,下进平列三间,中为戏楼:左右为庖厨酒饭之用;上进亦平列为三,中为主享堂,左一间为祭祀、斋宿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