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他是年冬回到韶山冲,作了去长沙的准备,临行,改写日本人月性的诗赠父: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毛泽东,在抗争中也学会了妥协--1910年的“出乡关”,便是抗争与妥协的统一。他愈来愈懂得:他的敌手不应当是父亲,而是许多更可恶的人--后来,他晓得,他毕生要与之战斗到底的,乃是一个社会制度。在此后的大半个世纪里,毛泽东完成了对韶山毛氏家族的彻底反叛,他终于将一个儒家思想统治了几千年的泱泱大国,改造成为一个全新的国度!
毛泽东个人,也建立了远远超过毛氏始祖毛伯郑以及周文王等人的赫赫功业,更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巨人!
附一:毛宇居老先生谈毛泽东
(1960年,毛宇居时年80岁,时为湖南省文史馆馆员,他接受了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调查人员的采访,这是采访的原始记录)
我与毛主席是五服之内的堂兄弟。我父名叫福生公(即毛福生----笔者注),与主席的父亲顺生公要好,来往密切。
主席大概是七岁发蒙读书,地点在韶山土地冲的南岸。老师叫做邹春培。毛主席在那里读完了四书五经。我们毛家认为《百家姓》、《增广贤文》、《幼学》是一些俗书,不读。所以毛主席开始发蒙的书是《三字经》。
主席的祖父毛翼臣,是个农民,家境贫穷,而且作了一世的田。主席家境转好,是由于他父亲顺生公刻苦劳动,做些谷米生意而上升的。
他家的家教很严,在邹春培家读书时,早晚要看牛,晚上还要学习打算盘,学会记帐。
他父亲没有打算让他读长书。当时韶山毛姓读书的少。只有我们四房人家讲究读书,每房有个把人。父亲的打算是让他种田,或作生意。在邹春培处读后,才到我这里读书。当时我在韶北下面的井湾里开馆,有七八个学生,都是寄宿,读的是《春秋》。《春秋》容易讲解,就讲解了一些。主席天分高,记心好,点了的书都能背诵。这时已开始作文。在这里,主席最喜看小说,看的是《三国演义》、《水浒》、《说唐》等等。当时私塾的规矩认为小说是杂书,不准学生看。他总是偷着看,见我来了,就把正书放在小说上面,后来我发觉了,就故意多点书让他背,他都背得出来。
读完一年后,他父亲不要他读书了,要他下力务农,于是他就在家里作田、砍柴、舂米……
当时风气渐开,父亲打算让他去学生意,主席在家下力半年后,想着再去读书,但父亲不肯。他找了我父亲福生公和毛麓钟(秀才)谈,还是想读书。
那时我家有《盛世危言》、康、梁文集,他经常借去看。后来得到父亲允许,又到毛麓钟处读了半年,地点是在东茅塘,读得是古文,《纲鉴》、《日知录》。这时他最喜看《盛情世危言》、康、梁文集,最喜韩文(指韩愈文章----笔者注)。记得这时主席在这时作了一篇“策论”,作得好,内容记不清楚了。
主席的字写得很好,开始习欧字(指欧阳询字体----笔者注),后换习钱字(指钱南园字体----笔者注)、习草书。后来他的字独具一格,应归功于钱字和草书。
在我手里读书时,遇到饥荒。有次从长沙来了许多米商,说长沙饥民抢米,为首的饥民被抚台斩断了头。主席听了,很是同情饥民,说这是逼成的,怪不得农民。
主席的母亲最贤慧,身体也好,主席与父亲意见不合,但最听母亲的话。所以他受母亲的影响最深。
有次家里请客,来客都是一些做生意的人,父亲叫他出来陪客,他不肯,因为主席从小就鄙薄这些人。父亲叫了几次,见他不出来,就骂他不孝,他就冲走,不回来。后来把他找回来,母亲要他去同父亲亲说好陪礼,他只肯下半跪,这就是他的“家庭革命”。父亲要他读书是教他学会“捻是非”、“做纸”,或者成为秀才,而主席却不是这个意思。
有一回,在邹春培处读书,和一些小朋友同到一个农民家里去摘黄瓜吃,农民来了,一些小朋友都跑了,只有毛主席没有跑,他给农民道不是,这个农民很赞赏,说他是好孩子,不予追究。
有一次,从一师读书归来,简臣公问他读书出来要作何事,他答:做翻天覆地的事!叔祖听了很高兴。简臣公死后,毛主席还作了一首挽联。
又有一次,从一师归来,正是祠堂做冬至酒。那时祠堂做酒,不让女人入席。他对女人说:祖宗主位牌子上有显妣某氏,有女人家,为什么女人不能进去吃酒?这样一说,他的一个堂婶母就带着几个妇女跨进祠堂门,吃了冬至酒,这是毛家祠堂开禁让女人吃酒的头一回。
记得有次,他从一师归来对我说,世上做生意买卖,用钱是一种记号,何必用光洋?不如用纸币,主张把光洋废掉,改用纸币。
还有一个故事,有年饥荒,家里有米,被贼偷了,父亲与弟弟要去搜查,看是哪家偷了,他说不用搜,他借米不到,当然要偷,因为饿寒起盗心。
附二:王淑兰回忆毛泽东佚事(节录)
泽东同志十三、四岁时,就没读书,在屋里出工下力……住在南岸不远,有个下山和尚萧貴统,泽东同志小时候与他搞得蛮好,主要是到那里去借经书看。经常搬一叠叠的经书回来看。后来,就到唐家岮借《三国志》等书看,表兄文运昌人好,他总是帮泽东同志到处借书。热天,晚上睡觉时就是床当上一张凳,一盏灯,脑壳伸到帐子外面看,冷天就干脆不放帐子,睡在床上看。看了《三国志》,他就跟妈妈讲:《三国志》还是好,有道理。
泽东同志在家里做了两年工夫,到14岁那年冬天,也没有给爹爹、妈妈讲,就请了毛家叔叔公、外婆屋里的舅舅等,好几桌客,只要屋里搞菜,父母都莫明其妙,不晓得请客做么子,一直到吃饭的时候他才说:启动各位老人家不敢当,有一件事要给我父亲讲清,我还是要读书,要去考东山学校。父母都笑了。背后对他说:要读书就讲嘛,何必请客呀!泽东同志说:让亲朋戚友晓得一下,分家时我这一份不要就是。结果 ,父亲就舍不得钱,母亲就舍不得人,都不想要泽东同志读书。还是王季范说:不读书就没得用。父母才同意送他读书。
去考东山学校,东山学校是湘乡办的。本来不收湘潭的学生,就是因为泽东同志一篇文章写得好,所以就收了。就泽东同志作田人出身,文章还做得这样好,硬是个田秀才。
我到毛家时,这时泽东同志19岁,考取了师范,来个报子(送录取通知的)打个红旗子,要四百文铜钱,妈妈就喜欢,爹爹就不太喜欢,说:咯也要四百文铜钱呀?
家里很节约,一个鸡蛋要吃两餐,泽东同志开玩笑说:要是我要钱,家里餐餐吃鸡蛋都有。这时,他在师范读书,有些学生不用心读书,要留级,泽东同志就帮助他们做文章,人家要送他两块钱,他都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