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少年时代最后,也是最激烈的一次行动,宣告了他的父亲毛顺生对儿子所寄托希望的破灭,也宣告了毛泽东已挣脱家庭、家族以及封建礼教对他的束缚。毛泽东在他的家乡,完成了他个人对儒家思想的反叛――这件事发生在他冲出韶山的前夕。
毛顺生原想让儿子到毛简臣、毛麓钟那里去学一些东西,以便日后帮助自己打官司。但他的想法落空了――两位先生,虽然居韶山冲最深处,却因他们曾走南闯北,思想已相当开明,绝不是旧式的老夫子,这无疑对毛泽东的思想的拓宽起了若干作用。尤其是在东茅塘时,毛泽东从几个小商贩那里听到关于长沙饥民暴动的悲惨故事,引发他深重的忧郁与极大的义愤,这成了他紧接着的一次行动的导火线。
与长沙相似,大约在1910年夏秋,韶山也发生了“饥民暴动”。族长毛鸿宾与当地土豪利用湖南各地粮荒,囤积谷米,准备运往外地获取高利,其时,韶山冲与其它地方一样,大部分农民处于挨饿状态。韶山毛氏家族中,人们对族长的所作所为心存不满,终于有个胆大的毛承文站出来,要求族长将谷米按平价粜给饥民,于是韶山冲轰动起来。族长毛鸿宾岂能容忍如此触犯毛氏家规、族法的行为,他利用手中权利,将毛承文捆起来,押至毛氏宗祠,准备按毛氏“王国”的“法律”进行严惩――毛承文够得上处以鞭打了,因为他公然煽动群众反抗一族之长!
据钟清生、毛文伦、钟克臣回忆:
毛承文…..性格强,喜欢冲杠子,个子蛮大,胡子很长,脸上起白花,满脸满身都是的,混名叫花脸,是清同治五六年的人,高一米八左右,民国三十五年死的,排行第七,自称七公。韶山地区吃排饭,闹平粜他是带头的,力量大,会讲会写。
宣统二三年间,毛氏宗祠修祠堂,是族长毛鸿宾主修的。毛鸿宾是个跛子,专门欺压穷人。
毛承文本来爱打抱不平,族里就收集他的材料,把他的言行都记上。毛鸿宾把毛承文叫去,毛承文说:“去就去,怕什么!”毛承文吵着要清族长的经济帐目,毛鸿宾便叫打手把他抓了,让他跪在毛氏宗祠,自己坐在主位牌敦本堂下,摆一张案桌,上有惊堂木一块,那次有好多人,房子上栋都站满了,下栋都有人。族长有他的三班六行,分站两旁。族长把惊堂木一拍,钟鼓一敲,许多小孩都吓跑了,毛泽东却挺身而出,跟他讲道理,说你要打他,要拿出理由来,毛鸿宾理亏,只好不打。当毛泽东讲了道理后,旁边的人一哄而起:“那不能打,那不能打!”结果就没打了。
毛氏族人,都聚集在毛氏宗祠。毛承文已被绑了;族长一一列举毛承文的“罪状”,然后宣布处理决定。
毛鸿宾正在振振有辞之时,突听底下一声怒喝:
岂有此理!古人云:仁者爱人!如今你族长毛鸿宾,不顾饥民面如土色,婴儿嗷嗷待哺,只图一己之利,囤积谷米,不赈百姓!于人情于天理皆所不容,于仁义道德也是相悖!族长族长,一族之长,应谋公利而去私利,你却反其道而行之。今有毛承文,为伸民愤,代出人首,打抱不平,为何反诬他为有罪之人?公正而论,有罪者,不是他人,而是您堂堂族长!……
“哗!”台下一一片喧嚷,韶山毛氏家族的族长,还从来未曾碰过如此强硬的对手,他的言论又字字有据,不容辩驳。毛鸿宾的脸顿时一阵红一阵白,祠堂内的局势便失去控制,他变得声嘶力竭:
“目无尊长!目无尊长!”
毛泽东早已冲上台,将毛承文从梯子上解下来。
封建族权,在韶山冲,受到了一个不满17岁的“初生牛犊”的冲击!自明初以来,一直维系着韶山毛氏家族的伦理道德、尊卑长幼观念第一次发生了动摇!
经过长达近十年的艰苦磨炼与不懈斗争,少年毛泽东的“翅膀”已硬到足以冲破家庭、家族的罗网,飞出那个四面皆山的封闭山冲――韶山冲
到1910年秋,毛泽东已不可能再在韶山冲呆下去,因为他在宣统皇帝下台的前一年,在韶山毛氏“王国”进行了一场“庚戌革命”(1910年是庚戌年),这场“革命”虽然来得猛烈,但并没有摧垮毛氏“王国”的根基,而只是使他自己摆脱了这个“王国”的束缚。他得罪了这个“王国”所有最有权势的人物――上至族长毛鸿宾,下至家长毛顺生,而这些人,代表了这个“王国”的特殊阶层,即“尊长阶层”。因此,即使毛泽东不远循,他大概也要受到“审判”,他采取了三十六计之上计――出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