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主要依靠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1921年7月,出席中共一大的13位代表,就其社会成分而言均属于知识分子,他们代表着当时全国的50多名党员,而这50多名党员也都是知识分子。过去有学者提出50多名党员中有工人,但是没有谁能找出谁是工人。中共的创始人陈独秀、李大钊是大学教授,而13名中共一大代表都是教师或学生。在看重职称、学历的今天,人们更愿意关注陈独秀、李大钊和13名中共一大代表的学历与职称问题。 具有大学学历的有9人,其中有6人曾留学日本 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1895年入私塾,熟读四书五经。1907年夏考入刚刚创办的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1913年夏毕业。同年底东渡日本留学。1914年考入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在那里,他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学说。1918年1月,29岁的李大钊被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聘为北大图书馆主任。从1920年7月起,李大钊担任北大教授,仍然兼任北大图书馆主任职务。他为北大史学系学生开设“史学思想史”、“史学要论”等课,在经济系开设“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课,在法律系开设“社会主义”课。同年9月,又与人在政治系举办“现代政治讲座”,还开设“唯物史观研究”。李大钊除在北大授课外,还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师范大学、朝阳大学、中国大学等校讲授“女权运动史”、“史学思想史”、“社会学”、“图书馆学”等课程。由此可见,这时的李大钊就是以教书为主业,图书馆主任仅仅是个兼职。 陈独秀(1879~1942),原名乾生,字仲甫,曾用过陈仲、陈由己、陈铎生、三爱、只眼、方桓甫等笔名或化名,安徽安庆人。出身封建官僚家庭,6岁开始随祖父读私塾,17岁时中秀才,而且是第一名。1897年8月,去南京考举人,却没有考中。1898年,陈独秀到杭州求是书院学习法文和造船学,因有反清言论,被警察追捕,逃回安庆。1901年10月,陈独秀首次赴日,先在东京高等师范学校补习日语,就读于东京专门学校(早稻田大学前身)。1902年3月回国,与柏文蔚等组织“青年励志学社”,在中国第一次提出“科学与民主”的口号。1902年9月,陈独秀进成城学校(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预备学校)陆军科,1903年4月因进行革命活动被日本政府遣送回国。1906年,陈独秀第三次留学日本,入东京正则英语学校学习,后入早稻田大学学习英语。1909年回国后,在杭州浙江陆军学堂任国文史地教师。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和主编《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很快声名鹊起。1917年1月4日,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同月,聘请陈独秀任北大文科学长(即文学院院长)一职。因为北大的教师们都有高学历,为了能让陈独秀静下心来做教授,蔡元培还为陈独秀办了一份日本东京大学毕业的假档案,以防教师们起哄。但陈独秀的北大教授的日子并不长,他在北大以《新青年》为阵地掀起的新文化运动,遭到了守旧势力的仇恨,社会及学校的各方旧势力集结在一起,对新文化进行“围剿”。1919年3月,陈独秀被迫离开北大。 李汉俊(1890~1927),原名书诗,又名人杰,湖北潜江人。1902年,只有12岁的李汉俊在哥哥李书城的好友吴禄贞的资助下,去了日本。他先进了一所法国教会学校读书,1915年7月考入东京帝国大学土木工学科,成为清政府的官费生。但在大学读书期间,李汉俊的学习成绩一直较差。1918年7月毕业时,三年内各科的平均成绩分别是69.8分、69.1分、67.8分,毕业论文也只有65分。1918年回国,在上海从事翻译和撰述,宣传新文化和马克思主义。1920年,李汉俊与陈独秀一起,先后发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和上海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并创办《劳动界》周刊。中共一大后,李汉俊于1922年接受武昌高等师范(武汉大学的前身)代理校长张继煦的聘请,担任该校社会学教授,还担任该校历史社会学系主任,自动脱离党组织,后被开除党籍。当时李汉俊在职业上有多种选择:一是留在北京政府的外交部里任职,月薪120元;二是在上海大学任社会系主任,月薪150元,每授课12小时再增加50元;而武昌高师的月薪不到100元,到后来月薪降到48元,但李汉俊却选择了收入最少的武昌高师,这不能不说他与武昌高师有着某种特殊的缘分。在武昌高师,李汉俊为学生讲授唯物史观、社会学史等科目。李汉俊也是我国高等院校第一位把唯物史观列为高校教学科目的教授,他的《唯物史观讲义初稿》(甲、乙)两册原本现保存在北京中国革命博物馆内。直到遇难,李汉俊始终是以教师为职业的。 李达(1890~1966),字永锡,湖南永州人。1909年中学毕业,同年秋考入北京京师优级师范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前身)读书,并立志教育救国。1912年秋,京师优级师范学校暂时停办,李达只得回到湖南,先在一所中学任教谋生,后来先后在湖南工业专门学校、湖南优级师范读书。1913年,李达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取湖南留日官费生,赴日本留学。留学的第一年,李达在日本集中精力学习日语、英语、德语,因用功过度,身患肺病,1914年回国养病。在养病的3年中,李达与人合伙开了家药店,做了3年的药商。1917年,李达再次赴日,考入日本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后改称东京帝国大学)学习理科。日本第一高等学校是日本最好的学校,也是日本5所国立学校之一。当时中国政府规定:凡是考进5所日本国立学校的中国学生,都算官费生,按规定李达成了官费生。1920年8月,李达由日本回国后,与陈独秀、李汉俊等人在上海共同发起成立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并于同年11月主编《共产党》月刊。 1921年7月,李达参加了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局成员,分管宣传。后来,因与陈独秀在国共合作问题上激烈争论,遂离开党组织。此后,他长期从事理论研究和教育工作。1923年至1926年,任湖南法政专门学校学监兼教授。1927年1月,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政治教官、代理政治总教官,兼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编审委员会主席。3月,回长沙筹办国民党湖南省党校,任教育长。9月,任中山大学文学院教授。1930年,任上海法政学院及暨南大学教授。1932年至1937年,先后任北平大学法商学院教授兼经济系主任、中国大学教授兼经济系主任、朝阳大学教授。1938年到桂林,任广西大学经济系教授兼系主任。1947年至1949年,任湖南大学教授。1949年12月,重新加入共产党。同月,被毛泽东任命为湖南大学校长,成为由中央政府最早任命的大学校长之一。1952年11月,李达被任命为武汉大学校长,直至去世。可见,李达的一生是以教师为职业的。 董必武(1886~1975),原名贤琮,又名用威,字洁畲,湖北黄安(今红安)人。从小跟随教私塾的父亲读书,1903年考中秀才,随后在家乡高等小学任教。同年到武昌考入中学堂,未上。1905年入湖北省文普通中学堂。毕业后赴黄州任中学英文教员。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董必武赶赴武昌投奔军政府任秘书,后曾担任过同盟会湖北支部评议员、湖北省军政府总务科长。1913年,参加反对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后流亡东京。1914年赴日本留学,同年参加中华革命党。1917年毕业于东京私立日本大学法律专科。同年回国任律师。1920年创办私立武汉中学。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政务院副总理、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国家副主席等职务,1972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代理主席。1973年,在中共十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 周佛海(1897~1948),湖南沅陵人。周佛海的父亲是举人出身,曾经在曾国藩手下做幕僚。周佛海出生不久,其父病故,家境败落。起初,周佛海在乡塾接受启蒙教育,后考入沅陵县高等小学堂。1917年,家境十分贫寒的周佛海在好友和学校的资助下,东渡日本留学。在日本,周佛海面对600名报考者只录取50人的困难,考进了日本东京第一高等学校,成了官费生。他与李达同时考进了同期的日本东京第一高等学校,这也算是历史的一种巧合。周佛海于1923年毕业,应邀出任广东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秘书并任广东大学教授。1924年秋,周佛海脱党。脱党后,周佛海走上了反共的道路,成为国民党右派营垒中的干将和蒋介石的心腹。抗战期间,周佛海投靠汪精卫成为大汉奸。1948年2月28日,周佛海病死于南京老虎桥监狱,终年51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