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要防控,但生产也耽误不起,恢复工作势在必行,只是做好防护措施就好!”在芦山县关于防疫复工两不误的宣传仿佛已经深入人心,田间地头,茶园山林,工业园区,渐渐的热闹起来,同春节期间的白天大街无行人的景象有些大不同了。只是人们都戴着口罩,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不像疫前那么“热闹”。
务工顾家两不误
3月3日,正在农户家收购“土鸡蛋”的芦阳街道黎明社区杨沟组村杨华武讲起自己夫妻二人没出外务工也供出两个大学生的故事,还是显得很是得意。
10多年前,为了照顾和教导两个孩子读书,夫妻商定就近找工打,一个在附近的根雕厂上班,一个进了纺织厂。当时,芦山企业很少,条件也很坚苦,刚刚上班的时候,由于不熟悉,工钱也就几百块钱,两个人加起来也就2000多。而且当时公路全是泥巴路,路也是这样的坡陡弯多,特别当时他们住在山上的老屋,妻子杨庆红要上夜班,经常一手打电筒,一手骑自行车,去上班。白天回来的时候,经常累得扑爬跟斗的回家就睡。
可是,现在坚持下来,老大已经大学从西华大学航空航天专业毕业出来在成都工作了,小儿子正在读大学。现在年近五旬的杨华武、杨庆红一个月务工少说也有5000多,而且杨庆红已经在城北工业区佳艺纺织厂工作,工作业务熟悉,只需要上白班了。
“供个大学生不容易哎,少说也要20万左右!”想想快要出头的日子,杨华武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
2月20日,杨庆红厂里正式开工了,她所在的车间有100多人,其中今年新招的有20多人,每天出门就戴口罩,进厂门有检测温度、消毒的,厂里工作也每人保持距离,不能扎堆子的,外地民工回厂要先隔离14天才能复工。饭是自己带的,不能聚集在一起吃饭的。
杨华武的根雕厂也于近日复工了,一样的防控,一样的工作,本来担心今年会影响找打工挣钱的,但现在看来不用操心,只要小心防护,打工挣钱还是像往常一样。
在旁边的杨华林两夫妇以前在重庆岩棉厂打工,工钱倒是多些,可是一年就一两个月的活路,活路来的时候通宵通宵的加班,苦自不必说,但如果没订单了,老板就宣布放假,多数时间都在休息,休息自然是没工资拿的。今年为了照顾老人,他们也打算学着杨华武夫妇。杨华林说:“做劳力活的,那有不苦的,但只要有稳定的收入,心头是踏实的。”
弱女工担起养家重任
同样是2009年就进纺织厂务工,今年42岁的芦阳街道社区余坎组建档贫困户喻德红比起杨华武夫妇的家就不能相比了。
2009年,喻德红丈夫在上海打工时患精神分裂被遣送回来,家里的顶梁柱就塌了下来,虽然积极治疗,但多年以来都没能帮上这个家一点忙,能不添乱就不错了。这时候,喻德红不得不学着坚强起来,迎头顶上这个家庭重担,她在附近一家纺纱厂找了一份工。刚刚开始的时候,也不适应,暨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孩子,还是照顾老公和老人,工作不熟悉,还经常加夜班,刚开始的时候,每月才300元,很累很苦,但得咬牙坚持下来,这个家需要她。
几年下来,条件有好改善,现在她在湘邻纺织厂工作。今年2月16日,工厂复工。虽然担心疫情,但厂里还是很重视防疫措施的。她现在是厂里的老职工,已经带了不少学徒出来,现在也带了几个新徒弟。她所在的车间是经过改造新上的最新科技生产线,以前300多个挤在一起还忙不过来,现在只需要60多人就能满足工作需要,她的车间工种包括看车、落纱、拉纱、机修、卫生等,每个人都戴着口罩,很少说话,基本上不接触和说话。
她工资做满每个月也有3500元左右,如果家里有事,还是可以请半天假的。但是请长假还是不行的,因为别人不可能为你长期代班。尽管生活艰难,家里开支大,养病养老养孩子,一个人的工资显然有些困难,但坚持下来,还是挨到了今天。她孩子大的已经15岁,小的也才能11岁,也都还在读书。望着机灵的小女儿依偎在她怀里幸福地撒娇,刚刚下班还没睡醒的她眼神里充满着坚定和幸福。
务工是喻德红一家脱贫奔康的希望,听着她的故事,心里有些痛,但她和她的家庭也是幸运了,因为在家门口就能找到一份工,让一家人相相伴人生的风风雨雨。“日子会越过越好的!”听着这位弱弱的女强人,心里仿佛有了一种力量!
肩负奔康希望的生猪代养点
在芦山县宝盛乡中坝村半山腰上的红岩子组茶园里,茶农们三三俩俩的在茶园里拾缀着备耕,在为采春茶作准备。然而在大片茶园的中心一窝凼处,却是如火如荼的工地,机器隆隆,人来人往,正在建设着两处生猪养殖场。
村主任杨平告诉我们,早在2013年“4·20”强烈地震灾后重建时,杨平就带领当地群众采用群众土地入股的形式,成立了芦山县灾后重建第一家农民茶叶种植合作社——芦山县红岩子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如今已经开始逐步投产。但山高路远,漫山遍野的茶场肥料管理存在困难。这时,驰阳生态养猪场投资芦山灾区,并在芦山设立了六个代养点。
目前,各代养点已陆续开始建设,并投入使用。这些养殖点采用种场提供仔猪,猪场采用现代化养殖,形成的粪水通过管道输送到茶园果园自动施肥,既保持了有机茶的要求,又避免了对生态带来的环保问题,因此很受人们欢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