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证明统一战线的成功。贫穷地区的老百姓当然热烈地拥护新四军,著名的“黄桥烧饼”的故事就是例子,送烧饼的百姓几乎是冒着炮火、跑到战场上直接送上烧饼。而黄克诚回忆起当时扫荡中的地主绅士,“表现极好,帮助我们保护干部、保存资料,甚至与我们的同志同生死共患难。寄存的经费,敌人到时,他们自己背着走,保护公物如同保护自家财产一样”。
在群众的支持下,日伪军制造的二百里竹篱笆的封锁线在一夜之间被焚毁。此为新四军著名的行动之一。
当年才18岁、在盐城抗战18民运团工作的鲁光正好是负责到农村进行根据地建设,现在已经80多岁的她告诉记者:“我就是个不懂事的小姑娘。当时还怕狗怕水呢,下乡后也不敢说。把长辫子剪掉后就到老百姓家去了。”但当地百姓还不够了解新四军,她碰到的第一家就不让她进门,“我就坐在门口拉家常,替他们抱孩子,最后还要到他们家里去住宿”。她告诉村民自己是个不拿军饷的新四军,把自己的公粮和菜金交给主人,和他们一起干活,“群众就是这么发动起来的”。
除了在根据地进行二五减租,一批能干的“敌工科”人员还穿过封锁线,到南京、上海等地去“经商”。他们以猪肉、金针菜换来的纱布、医药是根据地最珍贵的紧缺品。
“当时我在7旅19团做卫生员。”80多岁的老战士胡庭祯向记者回忆,“我只有五条绷带,用完了要再用。开始用碱洗,碱用完了用草木灰洗,有一回借老乡的锅来煮绷带,可房东觉得这毁锅比较厉害。把脸板得紧紧的。”老人说,他就耐心地和房东大娘解释什么叫消毒,什么叫细菌,“其实我也半懂不懂啊”。大娘于是终于说,“以后你尽管用,但是你用了要告诉我,我再煮一次猪食就可以了”。这位“胡先生”不仅帮伤员治病,还帮百姓治病,“在那里,我的名声很响啊”。
在根据地的建设中,一种朴素的感情于是在百姓和军队之间形成,淮北地区还因此有了一首民歌:“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
不同的新四军
“当时日军到乡下扫荡,碰到的最大问题就是江苏到处密布的河网。”胡庭祯回忆,他们带着伤病员转移,好多次是转移到小河道和草丛中——类似的情景出现于著名的《沙家浜》故事中。苏南和苏北的新四军和老乡利用同样的地形优势,“日本鬼子和二鬼子只敢开着大船在主河道上巡逻,不敢进小河湾,害怕遇见埋伏”。
“因为到处都是河流,所以要求我们都学习游泳。”胡庭祯还记得当时北方来的战士害怕水的表情,“被大家扔到河里的不止一个”。最后也都学会了。不过游泳最娴熟的还是当地的兵,“他们真的用芦管呼吸啊,能够潜在水下半天”。不少日军的巡逻船被他们凿沉。最传奇的是他见过的一个队长,不仅游泳好,也是神枪手,曾经在一些树叶上放根香头,然后放在水上漂,鬼子看见香头以为遇见大批人马,出来包围时,他躲在苇丛中一个一个解决,“比电影里编的那些还要神”。
新军部成立后,部队迅速扩大,枪支弹药严重缺乏,战士们只发三五发子弹,后来就想办法,把高粱秆切成和子弹一样长,塞进子弹袋;然后把用过的子弹壳从战场上搜集来,再加以压力恢复原状,去掉用过的火帽,嵌进新火帽,装成新子弹。“新四军和八路军不一样,军队成员普遍文化水平高,不少人是念书后来参军的。”陈宗彪介绍。也就是这样的背景,使得新四军军工厂、制药厂都有一定水平。“最先进的潘尼西林当然还要靠‘敌工科’人员从上海运送,一般的小药品已经能生产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