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分割的苏北
当时苏北的情况极为复杂,日军和汪伪的部队占据着南京、扬州等大城市;国民党部队主要有两种力量,一是国民党嫡系韩德勤,江苏省主席,7万兵力;二是杂牌军,所谓的苏鲁皖游击总队:李明扬、李长江,拥有3万兵力,驻扎在泰州,受到韩的排挤,“局促得很,随时有被韩大鱼吃小鱼的危险”。新四军在当地的兵力最少,“2000人,却有很强的战斗力,再加上陈毅‘精彩’的合纵连横政策,在当地才站稳脚跟”。上海市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林铭纲说起来,没忘记当时新四军的绰号——“小四子”。
这么复杂的斗争形式使得当地人往往丧失判断能力,有位如皋东边的老地主,在临终前,让三个女儿各选择一条路,“无论蒋、汪、共谁得天下,都能保住家中留传下来的千亩土地”。
从1938年开始,善于做统战工作的陈毅就明确了新四军的方针,“击敌、联李、孤韩”,努力开始说服“二李”和新四军合作。陈毅三进泰州的故事在苏北地区广泛流传。泰州虽是二李的驻地,但也是矛盾的集合点。“日伪特务、韩的副官、二李手下的反共派什么人都有。”但是陈毅始终只带一两个随从进泰州说服二李。林铭纲说,“主要目的就是新四军和日伪作斗争时,他们一定要保持中立。”
“二李第一次欢迎陈毅很别出心裁,招待陈毅看戏,在舞台旁边挂着‘欢迎四将军’的标语。碗口大的字,亏他们想得出来,明明是小四子吗。”陪同陈毅进泰州的管文蔚还记得当时的场景。于是,一些类似于我们习惯电影镜头的场景出现在陈毅的三进三出中,但这并非虚构:包括唱完《玉堂春》的女演员下来讨赏钱,而不明所以的陈毅只是称赞她几句的画面;也包括韩的参谋长率领20多人围住陈毅所在地的场景,这些都出现在管的回忆录中。
“第三次进泰州的时候,城内情况最复杂,特务密集,二李部下的反共派叫着要包围新四军,陈毅还是轻车简从地去了。”陈毅刚一坐定,韩德勤的参谋长就带着20多名随从手持快慢枪,闯进公馆。二李神色紧张,陈毅故意大声说,就是韩德勤自己来了,也不要紧。他当年就是我们的手下败将,当过我们的俘虏,眼下还不好对付吗?于是二李的情绪才稳定下来。陈毅谈完话后从容地离开了。他坦然自若的风度给二李留下了深刻印象。
“李长江比较动摇,经常想和新四军斗。”林铭纲说。一次趁李明扬不在,他主动发起和新四军的战斗,结果泰州城差点被新四军占领。而此时不知情的陈毅并没有好大喜功,听到消息后,“经常说笑的陈毅来到前线,沉着脸,制止了新四军的进攻,派人去和二李说和”。
就是由于陈毅的坚定政策,在新四军反扫荡和与韩德勤的战斗中,二李始终保持中立,在“黄桥战斗”的胜利中起到了作用。
1月20日,新四军新军部在“皖南事变”后重新建立时,毛泽东手书了命令,要求新军部领导“实行三民主义,遵循‘总理遗嘱’,巩固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保卫民族国家,坚持抗战到底,防止亲日派袭击而奋斗”。
“当时刘少奇就喜欢戴着他的鸭舌帽,穿着黑便装,大家都只知道他叫胡服。”盐城市新四军纪念馆文史研究部主任陈宗彪说。重整新四军的军部会议上,他也是以胡服名义,以至于连横幅上都写的是“热烈欢迎胡服同志”。他是新四军新任政委,做报告时,“我们都知道有中央首长来,但是这位胡服首长没听说过,加上一口湖南话,很多话大家听不清楚”。当时在场的只有十几岁的小战士郭光亚回忆。这时平时喜欢拿文明棍的陈毅站起,说:“你们知道胡服是谁?这位中央首长就是刘少奇。”所有在场的人才恍然。
此时的苏北十几个县已被新四军解放,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大家都热情高涨。新四军分为7个师,主要在苏、浙、皖、鄂的游击区抵抗日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