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新四军》播出后,许多参加过新四军的老同志认为,剧中对项英的评价有违史实。笔者长期从事新四军历史和项英的研究工作,现结合史学界近年来有关项英评价的进展情况,就如何正确评价项英谈谈自己的看法。
皖南事变后,部队遭损失的责任被全部推给项英,项英的名字也从有关党史、军史著作中消失,功绩被忽略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后,部队损失的责任全都被推给项英(时任新四军副军长、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书记、中共中央东南局书记)。此后,他的业绩被忽略甚至被抹杀,名字很快从有关党史材料中消失。例如,中共“二大”时,项英本是出席大会的12位代表之一,可有些党史著作只列出11个代表的名字,连叛徒张国焘的名字都提到了,惟独没有提项英。1923年平汉铁路“二七”大罢工的领导人中,也不提项英的名字。
还有,新四军派先遣队赴苏南敌后进行战略侦察,是项英提出并报军委后,得到军委肯定而采取的措施。项英于1938年4月24日接到毛泽东复电后,和军其他领导人一起组织,28日先遣队就出动了,这离新四军集结完毕的4月18日只有10天时间,而有些材料硬说项英“将部队滞留皖南”,“在中共中央一再督促”后才派出先遣队。类似的抹杀项英功绩的例子还有很多。
这样,对项英业绩的评价完全到达了低谷,因而许多青年人很少知道项英的名字,更不知道他的业绩,许多大中学生只知他是个犯错误的人,甚至有的认为他是近乎犯罪的人。
把新四军在皖南事变中受损失的责任全推给项英,是不公正的皖南事变中,项英应该对新四军的损失负什么责任是关系项英一生评价的一个重大问题。那么,事实究竟如何呢,又该怎么评价呢?
1941年1月,国民党蒋介石集团调集8万重兵,在安徽省泾县茂林以东山区,突然袭击了奉命北移的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皖南部队,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新四军皖南部队从7日浴血奋战至14日,终因寡不敌众,遭受重大损失。
笔者曾对与皖南事变有关的材料做过重点研究。在大量史料中发现,除蒋介石集团的阴谋外,当时情况还很复杂,党中央、毛泽东有很多指示。例如,1940年11月9日,中共中央刚明确新四军皖南部队要移至江北,第二天,中央又致电叶挺、项英,要求叶挺去三战区同顾祝同谈判时,应提出以阻止汤恩伯反共大军东进作为北移的交换条件,还要发开拔费、弹药,结果到最后都未实现。又例如中央曾在1940年11月21日指示称“只要蒋介石未与日本妥协,大举剿共是不可能的,他的一切做法都是吓我让步”,而事实是蒋介石并未与日本妥协,大规模反共的皖南事变就发生了。还有,既要求于12月底撤完,又称“正交涉展限一个月”,还称正要“展缓移动时间至明年春二月半”,直至12月25日,仍称“以拖为宜,拖到1月底再说”,而顽军于1941年1月7日就开始进攻了。在这种情况下,把新四军在皖南事变中损失的责任都推给项英,就太不公正了。
说项英留恋皖南、反对北移是站不住脚的长期以来,史学界流行一种说法,认为项英留恋皖南,反对北移,所以新四军在皖南受损失项英应负主要责任。这种说法也是不对的。皖南是南方革命的重要战略支点。新四军进到皖南后,皖南的战略地位变得重要起来。1940年2月10日,中共中央和军委就要求“项英直接指挥皖南斗争,巩固现有阵地”。5月4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同意军部移苏南时,又要求“坚持皖南阵地并发展之”。这看出,不是项英留恋皖南,而是中央重视皖南这个战略支点。皖南事变大规模战斗结束才十多天,中央军委就于1941年1月28日要求新四军派人重返皖南,重燃抗日游击战争烽火。这更说明皖南战略地位的重要。作为皖南时期新四军军部秘书长、皖南事变见证人之一的李一氓曾在1992年撰文介绍说,中央在最后决定放弃皖南时,项英并没有表示拒绝。因而说项英反对北移是站不住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