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生充满着传奇色彩,就连英国著名记者尼姆·韦尔斯也称赞他为“神行大保”,他就是我军著名的将领,被毛泽东称为“一心追求真理的将军”——罗炳辉。
吉安起义震赣江
1897年12月22日,罗炳辉出生于云南省彝良县中区间都甲。父亲罗守清忠厚勤朴,靠租种地主田地维持全家生计;母亲黄氏,温柔贤淑,虽受旧礼教的束缚,但对旧社会的剥削制度却不甘屈服,少年饱经风霜的罗炳辉,从小就立志从军报国,拯救水深火热中的民众。1914年,年仅17岁的罗炳辉毅然离家,长途跋涉,历尽千辛万苦,来到省城昆明,在滇军唐继尧部当上了一名候补炮兵,实现了多年的夙愿。1915年冬,反袁将领蔡愕与云南都督唐维尧通电全国,宣告云南独立,并组织护国军讨伐袁世凯。罗炳辉随军参战,从此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军事斗争生活。
在护国军里,罗炳辉吃苦耐劳,积极学习武艺,课内操典按时完成,很受大队长龙云的赏识,被调到唐维尧身边担任随军军土。滇军最初十分重视保卫国家教育,要求服从命令听指挥,以尚武精神作为军人的高尚品德,部队士兵秋毫无犯,因而在讨袁途中深得民心。但后来由于上层军官贪污腐化,部队素质下降,纪律渐渐松懈。军阀余孽整天花天酒地、挥霍无度,罗炳辉对此深恶痛绝。特别是他在去香港途中,看到殖民主义者任意凌辱中国同胞的霸道行径.更是激起了他另寻光明之路的愿望。于是他孤身离滇.来到“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投奔属于广东革命政府领导的朱培德部队,参加北伐战争。朱培德拱卫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后,罗炳辉任营长,转战江西各地。在攻打牛行车站时,他冒着枪林弹雨奋勇冲杀,与敌激战三天三夜,终于和其他部队一起攻克牛行车站,为威逼南昌立下头功。
驻南昌期间,他主动与时任南昌市公安局长兼第九路军副军长朱德接触,朱德到部队给官兵讲话,朱德所讲述的革命道理,使罗炳辉深受启发,也因此看到了革命的希望和前途。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将屠刀对准中国共产党人,大革命失败了。罗炳辉刚刚萌发的希望之火又破灭了。他苦闷万分,编遣离队后。虽又经人介绍相任吉安靖卫队队长,但在思想上却陷入深深的思索中。十几年奔波的所见所闻,使他越来越感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红军才能为劳苦人打天下。因此,他采取消极态度与国民党对抗,暗中支持共产党。他的这一行动,引起了中共赣西特务和江西省委的极大关注,随即派赵醒吾同志与他接触,向他灌输马列主义及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和最终奋斗目标。经过长时间的认真反思,32岁的罗炳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罗炳辉入党后,利用职务之便为党工作,但引起了敌人的怀疑在形势日趋紧急的情况下,经江西特委批准,他在吉安毅然率部揭竿起义,然后将部队带到赣江革命根据地新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江西独立第四团,自己任团长。在赣江特委召开的欢迎会上,罗炳辉带头把帽子上的青天徽章摘下来扔在地上,为获得新生而热泪盈眶。吉安起义,是在革命处于低潮时举行的,滔滔不息的赣江水记下了他擎树革命旗帜的新起点。
三反“围剿”立头功
“赣水苍茫闽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毛泽东这气势磅礴的诗句,是对中央苏区反“围剿”的生动描绘,也形象地刻画了革命根据地反“围剿”的壮观场面。如果说毛泽东亲自指挥下的中央苏区三次反“围剿”以“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屡挫强敌,那么,罗炳辉则以他卓越的指挥才能频频牵制敌军,几撒“诱饵”,为反“围剿”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
1930年10月,蒋介石在结束同冯玉祥、阎锡山的中原混战后,立即调集十万大军,任命国民党江西省政府主席鲁涤平为总指挥杀气腾腾地“围剿”中央苏区和红一方面军。时任红12军军长的罗炳辉坚决支持毛泽东提出的“诱敌深入”正确战略方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