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对华中各根据地进行疯狂的“扫荡”,更艰苦、更残酷、更频繁激烈的斗争摆在江北新四军指战员的面前。而罗炳辉所领导的新四军第2师处境尤甚。
为粉碎日军的“扫荡”,经过多次战斗实践,罗炳辉总结出了以伏击和运动游击为内容的梅花桩战术。其特点:一是部队的宿营按三角形的驻地部署。如遭敌人袭击,避免一窝一堆,使敌人优势的火力难以发挥作用,可以减少自己的伤亡,而且任何一部分都能机动,或对敌人实施反包围;二是便于部队疏散隐蔽。人数少好分散,敌人不易发现,反而容易偷袭敌人;三是对来犯的敌人可实施多点打击。当敌人进至梅花桩式的阵地时,我军可以从侧面,或两面、三面甚至四面同时对敌火力杀伤,甚至可以用大刀、手榴弹、刺刀消灭敌人。
1941年4月,罗炳辉筹划指挥了“天仪扬地区反点线作战”。在4月17日的大战金牛山战斗中,罗炳辉初试了他创造的“梅花桩”战术,打得日军首尾不能相顾,晕头转向。
金牛山坐落在六合县境东北部,距县城40多里,四面为山河环绕,南侧同北峨眉山遥遥相对,两山之间系丘陵及洼地,村庄稠密,便于隐蔽部署兵力,是一个良好的歼敌战场。4月中旬,罗炳辉率领新四军第2师主力进抵金牛山一线。为了有效地歼灭日军,同时防止日军报复,罗炳辉将部队按梅花桩式布置分驻。15团在大井赵一带,警戒六合及金家集出来的敌军,并以班为单位成梅花桩式分段活动,如日军来犯则加以阻击,并迅速报告;旅直属队驻泉水寺一带;12团团部位于金牛山南面的大陈庄、钱洼一带,所属3个营,第1营驻车蓬庄、和尚庄一带,向移居集、谢家集方向警戒,并控制樊家集通向大陈庄的道路;第2营主力位于乌山西南一带,向八百桥方向警戒;第3营驻厉马庄等地,向樊家集方向警戒。
4月16日,驻扬州日伪军700余人携重武器乘车至谢家集,旋又至樊家集集中出发,通过安乐桥,兵分两路:一路直扑新四军第2师12团团部驻地大陈庄,一路进逼3营驻地厉马庄。由于罗炳辉在战前早已将部队按梅花桩式分驻,日伪军无法对新四军形成包围圈,只好以爬行的方式沿田埂秘密接近。当日伪军靠近新四军部队时,罗炳辉立即命令向日伪军开火。在罗炳辉主持撰写的《战斗详报》中记述这一战斗时说:“敌人以爬行沿田埂秘密接近我军,当为我军事哨发觉开枪即打,敌人向我猛冲,我即与敌展开血战。因我军部署是梅花桩式,敌人不能包围我,反而为我包围。”
罗炳辉亲自指挥并成功运用梅花桩战术的金牛山战斗是我军以劣势装备击败日伪军优势装备的范例。这一仗共毙伤日军200余人、伪军300余人、俘日军2人、伪军30余人,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金牛山战斗打出了新四军的威风,同时也通过实践证明了罗炳辉创造的梅花桩战术是迷惑、扰乱、迟滞和伏击日伪军很有效的游击战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