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清明之际,练红宁与郭亮村老村长申明凯一起。练红宁摄影
2017年清明之际,练红宁在郭亮村绝壁长廊公路上。练红宁摄影
2017年清明之际,练红宁在红旗渠。练红宁摄影
红旗渠。练红宁摄影
红旗渠纪念馆。练红宁摄影
红旗渠青年洞。练红宁 摄影
红旗渠青年洞。练红宁摄影
昨天有两个历史标志性人物走了。一个是红旗渠的总设计师,原河南林县县委书记杨贵;一个是改革开放的“孙悟空”,深圳首任市委书记吴南生。
他们代表了一个时代,红旗渠和改革开放都成为一种历史和时代精神,中华民族的艰苦创业和敢为人先精神。
中原大地人杰地灵,涌现出无数英雄豪杰,产生了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还是甲骨文初始地,涌现了曹操、孔明、岳飞、包公等等,更是我练祖(练何、东何)仙居地(焦作沁阳神农山紫金顶、紫陵镇赵寨村人)。去年清明小长假,我有幸到河南西北追寻红旗渠、郭亮精神,虽然遇到了在辉县到焦作的汽车上丢失证包的尴尬与无奈,但对中原大地依然充满着深厚的感情,这是旅游强省,也是人口第一大省。当汽车来到林州市区时,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让人不敢相信这里曾经是一个贫困的地区,原来林州人用当年开凿红旗渠中练就的本领,带领自己的建筑大军不仅美丽中国也美好了家乡。
从林州乘车来到红旗渠交通十分方便,车站上就有直达红旗渠主景区青年洞的班车,每天几班,下午最晚4点半回,如果还想看上面的源头,得包车去上游的漳河,如果要看下面分水口和红旗渠纪念馆,则早点乘班车返回到20公里处。在“青年洞”景区入口买了票就走上红色通道,进去后,一边上坡,一边是景车,红旗渠悬挂在巍峨雄峙的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我以为整个行程都要爬山,上去才知道不是的,一点爬坡上去到了红旗渠就很平整,当时没有放线仪,大家就用水盆盛水倒放Y型凳,利用中间Y口与对面形成三点一线,办法虽然土,智慧很管用的。我后来干脆从青年洞沿着红旗渠走回来了,整个都是平坦的,除了很一小段爬点坡且因为这里的渠道是穿洞而过。来到红旗渠旁是我多年的梦想,踏上这片山峦,望着流动的渠水,蜿蜒的涵洞、石堤,不由得让我感到周身的沸腾。这里的热火朝天人山人海,这里的炮声隆隆钎声阵阵,这里的艰苦奋斗志气高昂。
艰苦奋斗精神历来是我党我军的传家宝,也是我国人民改天换地的体现。据介绍,历史上严重干旱缺水,自然灾害频繁,有时大旱连年,河干井涸,庄稼颗粒不收,甚至出现了“人相食”。古人曾建起了天平渠和谢公渠,都没能从根本上解决缺水问题。新中国成立后,1957年起,先后建成英雄渠、淇河渠和南谷洞水库弓上水库等水利工程。但由于水源有限,仍不能解决大面积灌溉问题。1959年,林县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干旱。境内4条河流断流干涸,水渠无水、水库见底。经过多次讨论,时任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发出了“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号召,确定了“引漳入林”工程。1960年2月动工,1969年7月竣工。杨贵等县委“一班人”带领林县人民在太行山上建成了这一大型灌溉工程。10万人苦干10个春秋,削平1250个山头,架设152个渡槽,凿通211个隧洞,共挖砌土石1515.82万立方米,建成总干渠长70.6公里,灌区渠道总长4013.6公里,中小型水库和塘堰396座,库容6000余立方米,形成为引、蓄、提、灌、排、电相结合的大型水利工程。被称为“人工天河”,“世界第八奇迹”。
“青年洞”是郭沫若先生写的,边上还有李先念写的“丰碑”和江泽民同志的一段题字。人们可以乘舟进入洞子里。据介绍,青年洞是红旗渠总干渠主要工程之一,位于“鸡鸣三省”牛岭山村下方,八米宽的红旗渠从这里600米山洞中穿过,因当年参加凿洞的突击队是从全县民工中抽调出来的300名优秀青年,故取名“青年洞”,可以乘小舟深入到里面。这里还有“一线天”“阳凤垴”“铁索桥”“凌空栈道”,“雄、险、奇、秀”尽在眼前。
回过头来,我是越看越眷念了,也就没有乘车返回进口,而是沿着石堤边走边拍,走了几公里路,发现这里处处是景,渠宽水清景美。据说当年整个林县没有水,只能从山西的漳河引水过来,漳河源的水位才有高度,现在身边的漳河水也基本是干的了。站在渠上看中华大地,没有明显的边界,但人们说这里能一眼看三省,看来还是蛮牛的。
回来时正好碰上张家口的马老师夫妇一起要到郭亮村。于是先在20公里处的分水苑和红旗渠纪念馆参观了一下。红旗渠纪念馆是为了纪念林县人民为了改变缺水旧面貌,修建红旗渠的创举而建立的。1975年,在红旗渠总干渠枢纽工程分水闸处建立了纪念亭、碑林、浮雕、牌坊等,并由210幅珍贵历史照片和修建场景、工程模型、英雄事迹组成室内展览,定名为红旗渠纪念亭。2000年扩建更名为红旗渠纪念馆,赵朴初题写馆名。2014年5月1日新馆开馆。新馆在老馆西侧,以红色为基调,造型似灵动渠水。展厅由“序厅”“旱魔”“奇迹”“丰碑”“梦想”“精神”六部分组成,用2000多件珍贵文物和声、电、视频,立体再现了当年10万大军战太行的震撼场景。
离开这里径直赶到70公里外的又一座书写太行奇迹的地方——郭亮村。郭亮村很凉,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八百里太行的特点是峭壁多,也是让日本鬼子闻风丧胆的地方。绝壁长廊因为老前辈的艰苦奋斗,打通了到郭亮村的道路,现在这里却被拉起来收费123元,变成了万仙山景区的一部分,看来这里的发展还是要学习陕西的袁家村,让村民真正的富起来,需要做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
山上的景区不多,当时还不是旺季,说是要到四月下旬。山上又湿又冷,我只能打开空调盖上两床被子睡觉。这里有个郭亮新村和老村子,新村是一排住餐店和根雕店,根雕据说对身体好,但价格不菲。边上住餐店中有一户特别引人注上,是当年开洞子的党支部书记申明信后人开的,挂着申明信的照片。老村子里则是当年拍电影的地方。南边则是崖上人家,有个特别的家庭展览馆正是开洞子的老村长申明凯家的,老人89岁了,除了腿不中了,人还可以。许多名家给他们送了字匾,可惜郭亮村没有开个博物馆放起来,这些珍贵历史文物和照片将来消失了太可惜。老村里有些人家收一元才给进去。
后来又去看了炮台和天梯。炮台是拍电影时做的比较简易,带着包上去都有点为难。离开郭亮村是单行线,要绕悬崖几十公里,还挺危险的。到了南坪再换车下来了。回辉县的过程中,在高庄堵车一个多小时,要不我当天可以到云台山了,后来才知道南坪能直接到云台山。之后,就在辉县到焦作的车上发了证钱包丢失的事情,留下了深深的遗憾。五十年人生和十多年的远行,第一次让我陷入窘境和尴尬,也让我的这次行程暂时终止。
不管怎样,“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真正注入了我的心灵,而且一路上当地群众的屋顶上几乎家家插有五星红旗,也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惊天地、泣鬼神”,结束了林州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解决了当时56.7万人和37万头家畜吃水问题,54万亩耕地得到灌溉,粮食亩产由红旗渠未修建初期的100公斤增加到1991年的476.3公斤,被林州人民称为“生命渠”、“幸福渠”,改革开放以来林州人升华红旗渠精神,谱写了气壮山河的“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创业三部曲,实现了林州由山区贫困县向现代化新兴城市、生态旅游城市的跨越。1970年代,周恩来总理对红旗渠的建设倾注了很多心血,他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