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王正奎为来博物馆参观的学生讲解(左下图为王正奎在部队时给学员传授坦克专业技术)。张震摄影
图为王正奎为来馆参观者作介绍。张震摄影
图为在部队时,王正奎给学员传授坦克专业技术。王正奎提供
图为在部队时,王正奎和战士在坦克上留影。王正奎提供
随着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推进,特别是裁军30万,又一批干部解甲归田转业地方工作。如何艰苦创业、如何适应转变、如何再创辉煌,原南京军区副营职军官王正奎以他的坚定、执著和军人本色,从一位军转干部成长为一位当地知名的文博专家,实现了华丽的转身。今天我们就向读者和网友讲述他的故事,或许能给即将转业和仍在军营的战友以启迪参考。
人物小传:
王正奎,1961年生于江苏泰县(现泰州市姜堰区),1980年参军入伍,1998年从南京军区某坦克乘员训练基地转业回姜堰工作,现任姜堰博物馆馆长、文博副研究馆员、政协委员、政协文史顾问。业务文章曾获得华东地区报纸副刊好作品二等奖,江苏省文博论文三等奖,本人获评江苏省馆藏文物数据库建设先进个人、江苏省全国文物普查先进个人等,多次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党员。出版著作《姜堰稽古录》等,是《山水讲坛》的主讲人之一。
在军营磨砺人生,到地方展示才华。在南京博物院的江苏历史长河介绍中,一段反映姜堰文化的展示引人驻足注目:单塘河新石器时期遗址见证了4000多年前先民的足迹,距今约3000年的天目山西周遗址又是江淮地区一座罕见的古城。如今呵护着这座遗址、诠释文化底蕴的正是姜堰博物馆馆长王正奎和他的同事们。让人想不到他曾是一位驾驶庞然大物的坦克车手,从装甲兵到文博专家,王正奎的华丽转身演绎了一位老兵不懈的人生追求。
热爱再苦也不累
1980年11月,带着从军报国的梦想,19岁的王正奎从家乡江苏泰县(现泰州市姜堰区)应征入伍,来到了南京军区某集团军坦克兵某部服役。当上坦克兵算是幸运的,比起当时更吃香的飞行员和海军潜艇兵,坦克兵作为陆军之王,体格要求也非常高,毕竟要经得起高强度、大噪音等艰苦环境的考验。一问才知道,接兵干部是个水陆坦克兵,这让王正奎心里直嘀咕,坦克还能在水里走?于是萌生了当水陆坦克兵的念头。新兵连结束后,领导找他谈心,他没有考虑学习汽车驾驶等时髦的军民两用技术,而是提出要当水陆坦克驾驶员。当兵苦,摸爬滚打,披星戴月;当坦克兵更苦,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经常一身汗,闷热的坦克车内温度高达六七十度,浑身的汗水浸透的工作服竟被烘出白白的盐霜,车外卷起的土灰把脸上盖得只剩熊猫一样的两只眼睛。水上驾驶危险性大,更是对坦克驾驶员智慧和素质的考验。在水上遇到坦克熄火,需要拨齿轮,不可能象岸上一样打开后盖,况且一辆坦克上就助教和学兵两个人,谁驾驶谁负责,只能从前隔板钻进发动机肚子里,滚烫的机器和超热的空间,即使被烫一下也只能忍着,只有技术水平提高了,拨齿轮的机会就少了。王正奎个头不高,登坦克、搬物资比起高个子要吃力得多。坦克上移动最多的是四块蓄电池,经常搬上搬下,充电保养,每块125斤,每个乘员都要参加搬运,出车入车,上车下车都不是省劲的活,作为乘员特别是驾驶员,必须练出臂力巧力,否则根本接不动。用王正奎的话说,自己喜欢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再苦也得顶下来。被部队选送到南京军区某坦克乘员训练基地进行乘员训练后,由于成绩优异被留了下来。在确定提干对象的时候,王正奎虽已超龄两岁,由于他是优秀班长、党员,考试又得了前两名,符合放宽条件。后来到教导队集训,56个人,王正奎除带一个班外,还要代理区队长,训练又不能拉下,最终各门课程以92分以上全优通过,成为3个全优学员之一。提干后,他担任保障连排长、学兵连连长,在副营职助理员岗位上转业。其中,连长一干四年,带出来的车长、驾驶员,可以充实一个坦克师。
别样人生照精彩
行伍之人,绝不轻文。都说部队是个大熔炉,王正奎18年里学习一直没有丢掉。1998年因家庭困难转业回来,转业时适逢泰州地区包括姜堰实行积分选岗安置转业干部新政策,当年姜堰市的营连职转业干部共有近30人,他以部队立功受奖、兵龄学历职务等档案记载积分排在第8名,当时有公安、工商等条件较好的公务员岗位可选择,他却选择了姜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的岗位。文化部门是清水衙门。文博工作是花钱的差事,冷门的工作,专业性太强。家人亲戚很不理解,到部队开组织和行政关系时,时任某基地司令员说,送走的军转干部中还从没见过干这一行的。
王正奎走马上任两年后便开始主持文管办的全面工作,当时没有正规的办公室,从曾是陈毅当年新四军指挥部的姜堰曲江楼里挤出一个小房间。既然工作在里面就得管理和使用。起初这座楼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更是卫生死角,没有多少人知道它。军人的特点就是容不得脏乱差,他就和同事们一起,对曲江楼进行大整治,周边的杂草、垃圾被弄掉了,房子也得到一定的维修,整个楼内变得清清爽爽干干净净,并更新了新四军在姜堰和姜堰革命历史展览,使人们对这座革命小楼有了新的认识。2012年5月,经全民参与和专家深入点评,泰州仅有3处被新华日报报业集团携手《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江苏省旅游协会、江苏省摄影家协会联合推选为“走进江苏——江苏最美的地方”,其中包括姜堰曲江楼。
2000年,天目山考古工作启动。作为地方文管部门,一是做好后勤保障,二是配合考古工作。为考古提供必需的场所,如临时库房、陶片清洗场地、住宿吃饭的场所以及后期拼对陶片的场地等,既要保障又要干活。在两个年度实际时间六个月的考古中,跟随着南京博物院的考古专家教授潜心学习,每天都要到现场跟班,一起干活,向专家求教。当时的姜堰天目山考古没有大篷遮护,都是野外露天作业,风吹日晒,8小时都蹲着挖掘,要求认真仔细,不能马虎粗心,绝不能损坏文物。下雨天的时候,则在室内整理,遇到特殊情况还要延长时间。
文物管理是双腿加智慧,让文物为人们所熟悉。他用5年时间主持并参加了姜堰的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跑遍了姜堰的262个村庄。可不是像人们旅游观光那样轻松,要到每一个文物点进行测量、拍照和GPS定位,登高履险,行船过河,非常辛苦。5年后又主持进行可移动文物普查,又是5年时间,正是在他的带领下,姜堰文物保护工作排在泰州前列,质量数量都在江苏的县市名列前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