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目山西周遗址南侧的姜堰博物馆已经成为姜堰的新地标,里面凝聚着王正奎的许多心血、辛勤努力和文化思想。2012年市里决定把曲江楼腾出来,另建博物馆,并要求建成具有文化内涵的地标性建筑和场所,王正奎全程参与筹建工作。对专家的东西不迷信,他们选用了专家设计的其中一套方案,主张博物馆建筑要赋予本地的文化元素,特别是内部陈展别具一格,在江苏县市馆中不落伍。陈列大纲、文字说明、文物的选择都是他们博物馆自己动手,由本地文物专家审定。以我为主的独立思考,体现特色,不洋不土,接地气。前不久,泰县老县长、常州市委原书记、著名书画家虞振新参观后也赞叹不己。
甘于寂寞成牛人
有人说,“傻事”做久了成牛人。姜堰人现在说到王正奎,竟称他是个牛人。牛在他的知识丰富,文化权威。媒体遇到文化问题经常找他来求证。泰州晚报记者钱宏斌自信地说,王馆长就是姜堰的一部文物字典,我们随时都可以来查。
王正奎的成功,在于他的勤奋好学,不计名利,36年做“傻事”,其中两个让人不敢相信了:一是一份中文核心期刊《文史知识》从创刊至今一直在订阅;二是从当兵到现在天天记日记,许多日记稍加整理就是权威文章。转业后的王正奎秉承“坚持就会有收获”的理念,认识到作为门外汉要想成为行家里手,只有甘坐冷板凳,埋头读书、实践、思考。老专家也鼓励他“只要你坚持下去,十年后你就是当地的‘专家’”,真正是不磨不成器,逐渐得心应手。期间,他又参加南京师范大学博物馆学专升本函授学习,参加省文物局、南京博物院文博专业培训,向专家导师学者请教,逐步从外行到内行。在不断充电的过程中还留下父女同上大学的佳话。2006年到2008年,到南京师范大学学习博物馆学专业专升本,人家逛公园看景点,他却埋头学了三年。此时,他女儿也在南京警官学院读书,父女同在一座城市上课,而且他还比女儿晚一年毕业。他毕业两年后,凭着多年的努力评职称,在英语和古汉语的选择上,他选择了古汉语,120分的试题得了105分,面对着省人事厅、文化厅派出的专家,他一次性通过了高级职称的评审。不仅在文化界不多见,更别说是一位军转干部了。
虽然他爱学习,有文笔,真正发表文章还是2005年在别人的启劝下才开始的,并且一发不可收,之后不少报刊时不时向他约稿。姜堰区委宣传部开办《三水论坛》,他成为主讲人之一。内容鲜为人知,而且都是精品,人们十分爱听。后来他把讲稿以及发表的文章整理成著作《姜堰稽古录》出版,获得江苏省档案文化建设精品成果奖。区政协主席仲亚岭评价说,这些入木三分的考究文字为世人揭示姜堰地区的远古史,介绍了姜堰珍贵的文物馆藏,更能从文物引申开来对地方的人文史事加以释读。南京博物院副院长王奇志更是赞不绝口:正奎不是文博科班毕业,部队转业后才从事文博工作,没想到日常工作有声有色的同时,笔耕不辍,几年来竟写出了这么多的好文章,难能可贵!该书内容丰富,有姜堰古文化遗址的调查报告,有对出土和馆藏文物的研究心得,有对历代乡贤事迹的追溯,有对文物、博物馆管理工作的探讨,民间的掌故和习俗更是娓娓道来。看罢此书,又对正奎的那份信念和坚持心生感慨和敬意。
都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王正奎不正是一位文博的后起状元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