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申秋,在崇山峻岭之间的榴花村,传说当年的药王爷屡次显灵,利人济物,救死扶伤,于是便有人出主意,要为药王爷重修庙宇云云。
我是三十出头的人了,对药王庙的旧貌还依稀记得。考遗碑,药王庙肇建于前明万历三十三年。所谓药王庙,其实是由药王庙、灵官庙、西陵圣母庙、三官庙、老君庙、火神庙、观音庙、地藏王菩萨等十五庙组成的。在早先--就是老年间,庙宇遭过洪水,后来还遭过回禄,说的通俗点,就是火灾;文革中又遇上破四旧,夷为平地。几经劫难,几经修复,可谓时运不济,命运多舛。
我所记得的药王庙--大约在十几年前吧,从小时候起,我就经常到那里玩。药王庙的一切都是我感到好奇和有趣。有时在草丛中捉蝈蝈,翻开砖石捕蟋蟀;有时攀到屋梁上掏鸽子窝,碰巧还能逮住蝙蝠--蝙蝠倒挂在阴暗的角落,一动不动,挨到黄昏以后才飞出来觅食,难怪韩愈的诗说黄昏到寺蝙蝠飞。
最引人入胜的要算是古香古色的壁画,还有名人诗词。诗词我是读不懂的,而对画则充满了兴趣,往往留连终日,不知厌倦。盘在寺庙柱子上的龙,都戴着一双硕大的鹿角,而肚子却是蟒蛇一般,金目雪牙,昂首欲飞,微风拂来,庙檐下的铃声叮当悦耳。还有金碧辉煌的画栋雕梁,栩栩如生的石刻,呆头呆脑的泥塑,唧唧啾啾的鸟雀、、、
庙的前面,左右各竖着一跟碧玉色的石头旗杆,高约三丈左右,上面用楷书刻了一副对联:
千载威名重祀典
万年宗社属神灵
旗杆的底座,高下足有六尺,正方形,四个边各有二尺宽,周围镌刻着精巧细碎的花纹。底座的正面,一边刻着国色天香的牡丹,另一边刻着亭亭玉立的荷花。
在那史无前例的年头,药王庙就像是昔日的阿房宫,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一朝只剩下瓦砾、废墟、、、每想起昔日的药王庙,我就感到留恋、怅惘,心灵深处掠过一缕淡淡的哀伤。
那年的隆冬,正当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时候,不知哪位善男信女在药王庙的败壁残垣下,用三块砖盖起一座小庙,算是药王庙的行宫,里面还供了一块木碑,写着药王神位。不知过了多少天,断墙上又挂下了一块红布,用墨汁写着有求必应四个大字。从此以后,三天两头总有人来向药王庙讨药。看到有求必应在寒风中瑟瑟地发抖,讨药的人们在战战兢兢的作揖、磕头,我忽而有些莫名其妙了--天地之大简直无所不包,无奇不有,三块砖头居然吸引了这么多人纷至沓来,争先恐后的顶礼膜拜。
已经是斗柄回寅又一春了。元宵节刚过,一场声势浩大,轰轰烈烈的修庙运动就开始了。在几个好事者的怂恿和策划下,现实就地取材,接着又四处募化,路上车水马龙,熙熙攘攘,人们都神采奕奕,春风满面--一车又一车的砖瓦,一车连一车的木料,一车接一车的石块,一车挨一车的米面、、、
清明节过去了,杨柳依依,杏花如雪,药王庙前一派春意盎然,求神讨药的人日渐多起来,先是每天不下三五十人,后来增加到每天不下百十余人,有年迈体弱的老人,拖儿带女的村妇,有双目失明的盲人,步履艰难的瘸者、、、人们把供品陈列在地上,然后就烧香、磕头,口中念念有词,念些什么却听不清。讨药时,人们都到神泉里舀半碗水,然后在庙前放一会,说是神仙赐了仙药,然后仰起脖子干杯,一饮而尽。
药王庙招来游人如蚁,有对神灵的敬仰崇拜,更有源源不断的廉价的神泉圣药。鸟飞兔走,光阴荏苒,药王庙的告竣指日可待,昔日的残山剩水,就要天官赐福,名噪一方了。
1983年,癸亥秋,霜露既降,木叶尽脱,秋风萧瑟,雁阵惊寒。听说兴建中的药王庙已经大功告竣,我积极赶回去,欲一读为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