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新华社原高级编辑、内参主编杨兆波发稿表示:“江山,这位新华社曾经的高级记者,自2006年卸下公职后,便踏上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他创办的中红网——中国红色文化旅游网,不仅成为了连接全国各地红色网友和毛主席粉丝的桥梁,更成为了传承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的重要平台。在这十八年的岁月里,他默默地奉献,为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78岁高龄的江山总编在《中红网.京津冀协同发展专栏》揭牌仪式发表重要讲话
我认识江山总编,是在八年前投稿时交谊的,作为唐山地区第一位走向中红网的撰稿人,荣幸的得到了总编的赏识。我喜欢中红网,出于对党的敬重和热爱,那里有建党的历史.有建军的军史,那里有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红二代的故事,是一座荡涤心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红色家园。
当年新华社记者江山采访朱总司令的情景
通过多年交际,比较全面了解到江山同志:是老一代革命家的文字记者,从周总理丶朱德总司令到习近平总书记都曾采访过。还跟随国家领导人,到遵化沙石峪.清东陵采访过外国元首和政要,让我感到最亲切的是:江山总编在我们唐山遭遇大地震灾难时,是进入灾区的第一位新华社记者,也是新华社唯一受到党中央国务院表彰的抗震救灾英雄模范人物。
江山总编与河北有缘:1975年和河北省全国劳动模范吕玉兰结成连理。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后第一个赶赴灾区,宣传唐山人民在全国人民支援下,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事迹,鼓舞了唐山人民“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促使唐山人民擦干了眼泪,挺起腰板重建家园,江山同志的宣传鼓舞,为唐山的崛起做出了重要贡献。
当年人大副委员长邓颖超视察石家庄接见江山吕玉兰夫妇
江山一家和朱总司令夫人康克清(中)合影
鉴于灾区生活环境吃住行和卫生条件,遭遇空前的灾难。江山同志面对困难勇往直前,继承和发扬新华社人,抗战时期“笔杆加枪杆,铅字加子弹”那种拼搏精神,打破每15天轮换一次的常规,连续三个月奋战在灾区宣传岗位,没有轮换一次。直至她的爱人吕玉兰怀胎9个月,临产没有家人看护,才不得不回归家园。
1976.8.4党中央派华国锋总理为首的代表团,慰问灾区人民传达毛主席党中央的关怀,江山首写《华主席视察开滦》由新华社社长穆青亲自定稿发表。地震初期八九月份,为及时通报抗震救灾情况,每两三天必发一份《新华社内参》供中央领导参阅,这项重任都由江山同志承担,除了日间工作,还常常加班加点。
《唐山大地震往事》丛书九册,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发行
伟大领袖毛主席重病期间,非常关心唐山人民所遭遇的苦难,当他老人家知道唐山城变为一望废墟,成千上万的人压在里面,毛主席不顾体弱多病,嚎啕大哭起来。他老人家托着病体,批阅一生最后的一个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唐山丰南一带抗震救灾的通报》中发(76)13号文件,把最后一滴眼泪,流给了唐山人民。
毛主席逝世的噩耗,从中央广播电台传来,上至白发苍苍的老人,下至少先队员,灾区人民泪如雨下。江山同志含泪挥笔写下了《唐山人民怀念毛主席》的新闻报道,抒发了唐山人化悲痛为力量,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决心。电线杆上高音喇叭里传来《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的亲切歌声,鼓舞着唐山人民“抗震救灾,重建家园” .......
华国锋总理1976.8.4视察唐山地震灾区看望开滦工人
江山同志回忆说:当年进入唐山地震灾区的宣传单位,还有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中央直属各大媒体,但是作为记者他是时间最长,发稿最多的新华社记者:日常累计发稿二十多篇,抗震救灾一周年.两周年,五周年.十周年都是江山同志写的纪念性报道,《新华社内参》大约有三四十篇,反映大地震后灾情和抗震救灾情况,字里行间浸透着对唐山人民的最深沉的爱和全国人民对唐山的无私奉献…
当年,江山同志跟随中央驻唐抗震救灾指挥部:对时任河北省长刘子厚.煤炭部长肖寒.解放军北京军区副司令员迟浩田,北京军区副政委万海峰,中共唐山市委第一书记许家信多有报道,他回忆写的较多的报道,当属市委第一书记许家信和煤炭部长肖寒。
1976.7.28大地震后百万人口工业城市变为废墟
江山总编说:我对唐山人民有深厚的感情,在唐山创建了《河北红色旅游网》和《中红网.京津冀协同发展专栏》,反映唐山人民,爱党爱国的崇高的思想情怀和社会主义建设欣欣向荣的发展;日后,待我凝心聚力整理一下,尘封在石家庄家里抗震救灾资料,拟出一本《唐山大地震抗震救灾专辑》,力争在唐山大地震50周年之际,献给唐山人民!并告诉我说:“出版了,一定给你留一本”,共同回忆唐山大地震往事,党领导唐山人民奋发向上共度灾难。
江山总编一行和《中红网京津冀协同发展专栏》工作人员合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