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干会议之后,全边区贯彻“敌进我进”方针,坚持和恢复抗日根据地。冀鲁豫军区派遣142支小部队深入敌占区和接敌区,广泛开展反“蚕食”斗争,恢复与建立游击根据地;加强民兵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游击战;大力开展日、伪军工作,加强建设地下交通线。
区党委紧紧抓住开展民主民生运动,深入发动群众这一中心工作。首先在运西中心区的范县、濮县进行试点,继之在全边区推开,从而形成了一个以减租减息、增资增佃、反贪污、查黑地、改造区村政权的群众运动。
区党委、行署开展了与对敌斗争、发动群众同等重要的生产自救和财政经济建设工作。进入1942年,边区经过5个年头的战争,物质基础受到了极大的削弱,加之持续出现的干旱,造成了严重的灾荒。为了生存,为了抗战,全边区开展了以生产自救为基本方针的救灾运动。与此同时,发展公私贸易,开展对敌、对顽的贸易和货币斗争,整理财政经济,增加收入,节约开支。
到1943年上半年,冀鲁豫根据地形势好转,老天也“帮忙”,接连降了几场透雨,旱情基本解除,农作物长势良好。麦收过后,冀鲁豫边区的灾情得到了扭转,征粮任务超过了原定计划。灾后几十万灾民稳定下来,根据地和抗日武装也大大发展。部队不但从日军手中夺回了1100多个村子,改造了村政权,而且还发展了77个民兵联防区、22万余人的人民武装,军民情绪空前高涨。
当时,冀南军区在敌人的严重摧残和自然灾害的袭击下,处于最艰难困苦的时期,饥荒问题仍没有得到解决。杨得志派部队把几万斤粮食秘密运送到冀南地区。司令员陈再道和政治委员宋任穷看见满满十几大车粮食,非常高兴。他们含着感激的泪花,再三嘱咐带队的同志捎话给杨得志和黄敬,“表示万分感谢”。说这是“雪中送炭”、“危中救急”。过后又发来电报,再三致谢,说冀鲁豫送的几万斤粮食真是救命粮啊!
可杨得志却感到很惭愧。“这几万斤粮食,对冀南几十万受苦受难的人民群众来说,太少了!太少了!”短短的几句话,道出了将军广阔的胸怀和与老百姓的鱼水深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