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地上,手握钢枪,保持着战斗姿势。志愿军将士用生命和鲜血践行了“不上英雄墙,便涂烈士墙”的铮铮誓言,仅上甘岭一役就有38名“黄继光”式的勇士与敌人同归于尽。特级英雄杨根思常说的一句话是: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这“三个不相信”正是志愿军将士不畏艰难困苦、敢于战天斗地的生动写照。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抗美援朝精神最具标识的内核。抗美援朝战争是反抗侵略的正义战争,志愿军将士坚信“正义的战争最后一定会胜利的”,面对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他们发扬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一把炒面一把雪”的顽强意志坚持战斗。在上甘岭的坑道里,最艰难的时刻,战士们只能用尿解渴,但他们依然保持乐观心态,用罐头盒当鼓敲,用笛子伴奏,唱起了《我的祖国》,形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
革命忠诚精神是抗美援朝精神的底蕴。只有纯粹的革命忠诚,才会激发最深沉的力量,涌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坚毅决绝的伟大壮举。抗美援朝战争中,面对“钢铁武装”的美军,志愿军将士“决不畏惧,决不动摇,上级指到哪里就打到哪里”。邱少云能经烈火焚身而纹丝不动,黄继光能够在关键时刻毫不犹豫地用胸口堵住机枪眼,孙占元战斗到最后一口气与敌人同归于尽……这些英雄行为背后的支撑都是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广大群众自发踊跃参军参战,出现父母送子女、妻子送丈夫、兄弟争相参军的动人景象,人口2000万人的浙江省就有100多万农民踊跃报名参军。全国掀起踊跃支前热潮,仅东北地区就有60多万农民参加担架队、运输队和民工队。志愿军在战场上英勇杀敌,全国人民在后方无私支援,靠的就是对党的无比忠诚和信赖。
国际主义精神是抗美援朝精神的有机组成。当战火烧至鸭绿江边,我们该不该出兵?毛泽东指出,别人处于国家危急时刻,我们站在旁边看,不论怎样说,心里也难过。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关心兄弟邻国的鲜明立场。中共中央决策抗美援朝,既是从中国的安全利益出发,也是从朝鲜人民的民族解放事业出发,更是着眼于世界的和平。在战争中,中朝两国人民和军队休戚与共、生死相依,用鲜血凝结成了伟大战斗友谊。志愿军将士在朝鲜期间,爱护朝鲜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不拿朝鲜人民的一针一线,全力帮助朝鲜人民。志愿军战士罗盛教三次潜入冰冷的水底,用尽最后一丝力气救出落水的朝鲜儿童,献出了年仅21岁的年轻生命。朝鲜领导人称赞中国人民志愿军“是真正的国际主义的军队”,“在朝鲜战争中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将同朝鲜美丽的山河一起万古长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