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史料新发现彰显毛泽东时代洞见
记者: 您刚才谈到了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很多新见解。在《文稿》的编辑过程中,在历史文献方面有没有新的发现?
李捷:《文稿》收入不少有意义的新史料。比如我们谈现代化建设,很自然就会想到“四个现代化”。我们在编辑《文稿》的过程中发现,国防现代化建设实际上很早就开始了。1952年6月制订出军事建设五年计划初稿,核心就是国防现代化,尽管当时没有这个概括。应该说,军事建设的五年计划是与国民经济建设的五年计划同步进行的。这一计划经过反复修改后,最终纳入了国民经济建设“一五”计划。可以说,“一五”时期就已经拉开了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序幕。
再如关于西沙群岛问题。西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对西沙群岛行使主权,是一个主权国家的分内之事。我们收录了毛泽东1960年8月3日关于在西沙群岛建立海军据点问题的一个批示,这个批示是对中央军委的报告的批复。通过这个报告可以知道,1959年3月党中央就已经作出了定期定点在西沙群岛附近巡航、巡逻的批示。从那时起,至1960年8月毛泽东再次作出批示之前,人民解放军海军共巡航、巡逻20次。通过这个报告还可以知道,当时不仅对在西沙群岛建立海军据点作了部署,而且还有长远的规划。这就表明,我们对西沙群岛行使国家主权既是合理合法的,也是一贯有效的,任何人、任何国家都无权在这个问题上对我们指手画脚。
另外,这次有一个重要的发现,就是毛泽东同钱学森等人的谈话。这是一篇对话体的记录,是由钱学森事后亲笔追记的。那一天,毛泽东和钱学森、李四光、竺可桢等几位科学家座谈,与不同的科学家谈不同的主题。但遗憾的是,除了钱学森的这份记录,其他的谈话内容没有留下记载。《文稿》收录了这份珍贵的记录。
在对话中,毛泽东说:“我们搞原子弹也有成绩呀!”钱学森说:“我有所闻。”主席说:“怕不止是有所闻吧。”主席说:“你们搞了个1000公里的,将来再搞个2000公里的,也就差不多了。”钱学森说:“美帝在东南亚新月形包围圈上的有些基地,有2800公里的距离。”主席问:“可以到夏威夷?”钱学森说:“夏威夷更远了,不止4000公里。”谈到这里,主席就反过来说了,我们怎么对付其他国家的核威慑,主席的答案是:“总要搞防御。搞山洞,钻进地下去就不怕它了。”钱学森说:“我们正在遵照主席的指示,先组织一个小型的科学技术人员的小组,准备研究一下防弹道式导弹的方法、技术途径。”这里透露出一个信息,就是我们搞了运载工具之后,就要接着搞反导了。这是1964年的谈话。说到这里,主席提了一句古话“有矛必有盾”,又说:“搞少数人,专门研究这个问题(按:就是研究“盾”的问题)。五年不行,十年;十年不行,十五年,总要搞出来的。”这份档案篇幅虽然不长,但非常有价值。
关于毛泽东对海军建设的意见,我们也收录了一些重要史料。1970年7月,毛泽东在同朝鲜军事代表团的谈话中说,我们的海军不像样子,要找出落后的原因。后来海军根据这个意见,制订了发展规划,1975年时任海军第一政委的苏振华将规划报给毛泽东,毛泽东在批示中说:“努力奋斗,十年达到目标。”
毛泽东很早就关注电子对抗战方面的情况。1975年12月,他对叶剑英的报告批示:“很好”。这个报告说,这年的12月8日,召开国务院常务副总理和中央军委常委联席会议,决定:成立电子对抗和雷达管理领导小组;加强电子技术情报工作;加强和调整电子对抗的科研、生产力量,迅速改善我军电子设备的抗干扰性能;积极培养电子对抗技术人员。当时“文化大革命”还没有结束,毛泽东又重病缠身,党中央和毛泽东作出如此有远见的重大决策,殊为不易。
我们还发现了毛泽东一个很有意思的思想。大家都知道,毛泽东在许多场合都强调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在一个相当长时期里比较强调战争的不可避免性。1976年2月,毛泽东在接见来华访问的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时,说了这样一段富有哲理的话。他说:“在阶级存在的时代,战争是两个和平之间的现象。战争是政治的继续,也就是说是和平的继续。和平就是政治。”这一论断对今天而言,特别有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