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抗战胜利前的1945年,冀热辽军区成立了“东北前进工作委员会”,李运昌率领1.3万人的8个团和地方部队,分成三路向东北进发。他的部队最先抵达沈阳,成立了卫戍区司令部并开始扩编。此时,苏军把日军关东军的军火仓库交给了他来看守,在这里,李运昌掌握了数量庞大的武器。具体来说,这些武器足够装备几十万人。曾克林为了部队的扩编而需要更多的武器,于是从仓库中拉出了2万条步枪、1000多挺机关枪和100多门火炮。
他首先武装了自己的扩编部队,然后利用火车将武器运送到鞍山、营口、安东等地,为先期抵达东北的359旅和山东军区先头部队提供了支持。然而,尽管曾克林的部队接管了沈阳,但斗争形势却很严峻。土匪与日伪军汉奸和特务勾结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新的联盟,破坏工作不断。东北地区同时存在苏联军队、国民党军队和我们的军队,局势非常复杂,一个军分区司令员无法独自应对。因此,曾克林乘坐苏联飞机到延安向上级汇报情况。
他向延安汇报了部队面临的情况,并表示东北有大量容易获取的武器,上级允许调遣去东北的部队放下手中的武器,徒手去东北获取新的武器并参与战斗,这样留下的武器还可以武装地方部队。然而,很多指挥员认为前往东北的路途遥远,如果发生意外情况,没有武器将会无法应对,所以他们建议将重武器留下,只带一些轻武器北上。就在曾克林前往延安汇报的同时,西方记者报道了苏军给八路军一个军火库的消息,苏军因此受到压力,收回了之前的承诺。
然而,由于通讯不畅,延安方面没有及时获知这一消息。上级也没有完全按照曾克林的汇报来下达命令,很快派遣彭真、伍修权等人去东北主持工作,彭真也得到了苏联的保证,可以提供给10万部队的武器仓库。上级是根据彭真和曾克林汇报的情况共同做出了决定。然而,苏军并没有兑现承诺,导致部队处于被动地位。这让陆续抵达东北的部队感到无助,他们来到了东北,却没有武器可用。兄弟部队对李运昌和彭真等人产生了误会,将“新兵新枪,老兵老枪”的帽子扣在了他们的头上。
实际上,李运昌的部队在三四个月的时间里扩编到了11万人,而此时从延安、华中等各根据地出发的部队陆续抵达东北。大家都认为既然对方答应提供武器,那么先来先得的原则应该被遵循。自然而然,李运昌的部队应该是首先获得武器的,然后才是冀东军区的部队。事实上,在作战中,李运昌的部队还没收了日伪军的一批武器。当得知黄克诚、梁兴初等部队抵达东北后,他们发电报让他们先到山海关参加保卫战,并准备给他们一批武器,但没有收到回复。
于是,他将手中的一部分武器拉到了锦州,给了热河部队杨思禄2700多支步枪和70多挺机关枪,给了黄永胜部队100多挺机枪和1200支步枪,给了文年生部队2800多支步枪。换句话说,热河军区和冀热辽军区的部队都得到了武装,但还有剩余的武器,准备给黄、梁等部队,只是因为他们来得较晚,又被热东的部队索要了1500多只,所以剩余的只剩下弹药了。
当新四军第三师来要求武器时,他们拿走了不少弹药,这让山东和新四军第三师对他们感到不满,声称他们有武器却不提供给他们使用,并将此事上报。上级还组织了清查小组来调查,他并不存在本位主义,但无法摆脱这个帽子。这些情况之所以出现,也是因为在紧急危机的情况下,很多事情难以事先安排得当。如果当时信息传递畅通,或许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