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年代的夫妻加战友
走进张廷发同志客厅,有三代领导人的画像,中央军事委员会在他80岁时送的花篮,不过最具意味的是张廷发将军自己的“作品”——一幅刚劲有力的书法。这幅书法的画面中只有一个大字:竹。是竹能抒意?还是将军好竹?看完旁边的一段注言后,便可得知。那段文字是这般“赠老伴培玉——竹坚硬挺拔青翠有高贵素雅的美誉——1998年6月战友廷发。”
看了这题字,先从悬挂位置上就能发现其不一般。因为它居厅堂正中而挂,在形式上,将军是有意突出。再从注文上分析,将军是书“赠老伴”,落款是“战友廷发”。老伴加战友,战友式的老伴,反映出革命爱情的浪漫特色,最后我们谈到遒劲有力的“竹”字。拆开竹字,便是两个个字,从形伴至神伴,笔者提出是捡自偶得?还是思之必然?将军以笑作答,留给我们去琢磨。
其实并不用琢磨,从我们现实见到的情形,便可以看到这种从字到画,从形到神,从艺术到生活的图景。
谈起他们的婚恋情感,两位老人陷入美好的回忆之中。那是在张廷发将军随刘邓大军挺进中原时,当时他是刘邓大军的作战处长,不料,接到妻子病故的噩耗……失去亲人,他异常痛苦。而在战争条件下,他只能把痛苦压在心底,全力投入实施刘邓在汉水流域站稳脚跟、打开局面的战略。
1948年,眼看就要取得全国胜利,将士们即将与亲人团聚,而张廷发却形单影只,一直沉浸在对亡妻的回忆里。
也就在这时,18岁的姑娘熊培玉进入他的视界里。
当时青春正像鲜花一样的熊培玉出身于武汉贫苦知识分子家庭,她父亲一生教古文,两袖清风,是善良的母亲把她们六兄妹拉扯成人。
熊培玉排行第三,小善熟文,在读女中时思想就要求进步,在解放前夕就参加了革命大学。1951年,她同许多进步的革命青年一道,到了襄阳搞土改,在这里,她的感情世界荡起涟漪。
当时,许多人都知道土改工作队里来了一位工作风风火火的女队员。于是,便有了张廷发的同事和部下一个美好的愿望。因为在张司令的爱人去世之后,他不仅悲痛万分,而且还拉扯着一个四岁的小孩,大家都知道,要彻底胜利了,张司令的日子不能这样过下去。所以,便纷纷撮合这一对老夫少妻。
身经百战的张廷发和初出茅屋的熊培玉被人们以谈工作为名推进那间会议室里,但这种方式让两个人都没法自然和适应。而最令熊培玉糊涂的是面前这个比自己大一轮、弄不清是多大的官,更是不能轻松和平静。尽管张廷发端茶递水,问寒问暖,熊培玉不敢吭声,红扑扑的脸蛋随着扑嗵扑嗵的心跳,硬是不敢直视前面这位当地最高司令官。
倒是张廷发是个快人快语、直去直来的人,他讲起自己的经历、自己的身世和自己的感情。说到亡妻与幼子,他禁不住热泪潸潸。男人也有泪,吸引了年轻而又单纯的少女之心。她眼睛模糊了,而眼泪又使那诱人的眸子明亮了。她突然感到自己找到一棵可倚可靠的大树,找到一副厚实而温暖的胸膛。
在张廷发的眼中,熊培玉外表端庄秀丽,思想单纯宁静,言行举止落落大方,热爱工作,踏实肯干,这是他理想的人生伴侣。所以,一见钟情,只有半个月,就闪电般地登记结婚了。
当许多人把战争年代的同志婚姻中的组织介绍,上下级撮合说成是一种“捆绑婚姻”时,张廷发将军则不同意这种说法,他对战争中的爱情则有另一种说法:
“那时的感情虽有些特殊,但都怀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参加革命,都是同志,这就是基础。而同志的基础则比任何基础都为重要,它应当是一种理想主义色彩的浪漫情感!”张廷发拉着熊培玉的手说:“我们的爱情恩爱至今就是证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