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忘不了生我养我的这块土地,我深深地怀念我的平山、我的父老乡亲,我要让家乡的父老乡亲脱贫致富。
记者:你为什么偏偏选择开发沕沕水呢?
苏老根:我老家离沕沕水不远,只有15公里。沕沕水村,山上长满五颜六色的树木,山腰有一个神秘的泉,泉水汇成一道90多米高的大瀑布。1947年朱德总司令和聂荣臻司令员在这里主持修建了解放区第一座水电厂,为在西柏坡的党中央和毛主席指挥三大战役点亮了黎明前的电灯。这样一个美丽和充满红色文化的地方,却长期藏在山中没人知道。当初,我躺在病床上的时候就想,人不在但是精神在,要把这些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发扬出来,让人们都来纪念他们,不忘先辈人的艰辛创业呀。“创业如似针挑土,守业更比创业难”,我们现在要守住、守好老祖宗传下的基业,不能丢了艰苦奋斗的精神。
我虽然有病在身,可再也不能卧床休息了,决定要把自己多年的积蓄用在沕沕水,通过发展旅游,带动家乡的父老乡亲们共同致富。1999年我就拖着重病之躯,一瘸一拐地开始运筹沕沕水的旅游开发大业。2000年初春,我踏着太行山的积雪,考察了沕沕水的水资源,下决心开发旅游,以旅游扶贫,给大山里的乡亲们提供一个致富的平台,从此,我走上了一条在太行山学习“刘老根”的坎坷创业之路。
“有多大胸怀就会做多大事业”
记者:在你最初考察沕沕水的时候,那里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苏老根:沕沕水村地处平山县北冶乡的太行深山中,尽管与省会仅有95公里的距离,但由于大山的阻隔,却与现代经济社会相差很远。这里的村民和许多居住在太行山深处的山里人一样,在几百年生生息息、勤奋不辍的对土地的敲打声中,寄托着最原始、最古老的生活希望:鸡屁股是银行,山坡地是指望,稍有懈怠,就会断炊断粮。解放前,当地曾经流传着这样的一首歌谣:“沕沕水,千年流,一日不耕便发愁,野菜野果加苞谷,何年何月是尽头……”
记者:在开发初期你是不是遇到过一些阻力?
苏老根:这是难免的。因为山场和土地已经全部下放到农户手中。中国农民根深蒂固的小农情结,是一个难以冲破的“土围子”。要让农民们打破封建枷锁,进入大经济圈的发展框架中来,是我在旅游开发中遇到的第一道难题。为了保证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一次又一次地找到各级有关领导,以合理补偿的方式,从村民手中赎回土地和山场。我这种执着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县乡村三级领导。县委副书记、县长卢长锁亲自到沕沕水现场办公,协调乡村干部共同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北冶乡党委书记田林广,沕沕水村党支部书记杨金贵则带领乡村干部挨家逐户说服村民。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沕沕水景区整体旅游规划范围最终锁定。对此,有人对我说,“有钱干什么不好,非得做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我坦然一笑,告诉他们:“村民们有思想负担是可以理解的,我不会计较他们。”
搞旅游扶贫我是铁了心。但找谁做详细规划,又如何进行详细的规划,对我来说真是门外汉。于是我不得不四处寻访,拜师求艺。可毕竟重疾在身,行动多有不便,每次往返石家庄,我都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这是他遇到的第二道难题。后来,平山县旅游局局长崔利华得知情况后,立刻伸出援手帮助我请来了旅游规划专家。经过多次论证,沕沕水景区详细规划方案终于尘埃落定,而此时已经到了2002年。两年的功夫没有白搭,两年的心血没有白费,我总算松了一口气。
记者:在沕沕水景区大门前,看到村民们为你立了一块碑,那村民的态度是在什么时候转变过来的?
苏老根:2003年,沕沕水景区开始进入初期施工阶段。此间,我既要事无巨细,处处操劳,还要进行景区开放前的人员培训工作。为了让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