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民情农家乐 风光风情万客来
规整的晚清四合院,高低错落的石头房舍,青砖灰瓦的建筑风貌,古老的石板路,淳朴的民风,构成沕沕水村独特的人文风貌。太行山古老的龛棺、带有人文色彩的传说,更为这神秘、僻静的山村,凭添了几分魅力。
建筑风格——晚清四合院
沕沕水村至今保留着几十座没有经过开放性破坏的晚清四合院建筑。青石根脚,青砖灰瓦砖木结构的正房,建在六七十厘米高的台基上,厚厚的表砖墙上,传统的花菱型门窗,显示出传统中原建筑的魅力。正房正面,一般还有一米宽的抱厦。房间内冬暖夏凉,尤其是暑期城市游客到沕沕水避暑,居住农家院,品尝无公害的绿色菜蔬、享受农家饭菜,夜晚在山泉边纳凉,夜间在农家小屋里盖着棉被入睡,真是难得的“回归自然”。
如今,智慧的山民正把古老的四合院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在经营。院子正中,有的挖成储存农产品的地窖,各种蔬菜、水果、腌肉,可以在地窖里保鲜。有的农家还保留着古老的纺车和传统织布机,再现了晚清时期农家生产生活的真实场景。
全国各地不少美术院校莘莘学子来到沕沕水,不仅在山水瀑布间写生,而且深入农家小院,描绘本真的农家生活,挖掘传统文化的印记。随着沕沕水的旅游开发,昔日农家院,如今已成为村民接待旅游服务、发家致富的聚宝盆。
人文景观——峭壁悬棺、高山樵歌
在灵秀谷北侧200—300米高的峭崖绝壁上,分布着许多大小不一的洞穴,在里面就保留着古代悬棺的残骸。这种地区罕见的绝壁悬棺,成为沕沕水奇特而险要的人文景观。
据史载,悬棺、龛棺是古代南北方山区流行的一种丧葬形式。悬棺大都集中在长江流域山高水深的峡谷地区,平山县则是北方山区龛棺的集中地之一。地属战国时期中山国的平山县,既是现代革命老区,又是文明古县,崇尚山岳文化,葬俗中曾长期保留天葬、山葬的习俗。而平山县的龛棺又以沕沕水一带的高山为依托,至今尚存龛棺遗迹,且躺在龛棺里面的先人均为社会威望较高的达官名流。
沕沕水之所以多龛棺,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得益于这里的山青水秀地灵。山高险要,不易被偷棺盗墓,半山腰有一股常年流淌的清泉,沕沕有灵气。按当时当地的葬俗,不论贫富贵践,后人总期望先人升天转世,给后人带来荫德兴旺。因此,葬埋先人总要选择风水宝地。其次,是在半山腰里凿洞放棺,既劳民又费财。一般平民百姓财力达不到,自然就打消了龛棺的奢望。恶霸财主,虽腰缠万贯但有财无德,整天欺压百姓,百姓们恨不得他们断子绝孙,有谁还情愿帮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去凿洞放棺,所以也难享受龛棺待遇,只得葬埋在凤凰岭。唯独那些开明的达官名流,既不缺钱财,又在百姓中享有威望,平民百姓也乐于帮忙,才具备龛棺丧葬的条件。
沕沕水的古代山民一直以山柴为主要燃料,高山打柴不仅练就了山民攀缘樵伐的功夫,而且在空旷的山峰间吟诵着古老的樵歌,高亢洪亮的旋律和带有晋语声调的歌词,给幽谷凭添了一种委婉的情调。如今,随着山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封山育林,村民的炊事活动已经以燃煤为主。虽然山民不再进山砍柴,但山中保留的古代从山顶运送樵柴的铁索却成为一种历史的印记,一种人文活化石的文物,记载着沉重而古老的历史。同时,那古老的樵夫的歌声,也成了一种独特的山民文化载体。
民间神话——五龙圣母人间赐福
情人谷传说——自五龙圣母带领龙子开泉引水后,沕沕水变得山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