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红旅频道>>作者专栏>>何加正>>正文
凤池弄琐记(组图)
2021-10-12 10:35:59
来源:金台天空
作者:何加正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一)

    凤池弄可能是苏州城里最具特色的小弄之一。虽然它很短,短到几分钟就可以从这头走到那头。人家也很少,少到数来数去一共只有十三个门牌。

    但它就是一个浓缩的小姑苏。沿着窄窄的青砖小路走过,右手,临河人家评弹之声婉转悠扬;左手,小河里浆声吱吱呀呀。小弄的一边是枕河人家的斑驳陆离,一边是古老的小河静静流淌。河沿上一块块长条石连成的护栏,从这头延伸到那头,不高,彷如一条长凳,既给行人几多安全,又给邻里人家小坐闲聊提供方便,更是步履劳累的行人休息的好场所。

从肖家巷进入凤池弄

    凤池弄位于平江路平江河岸西侧,和平江路隔河相望。南起钮家巷,北至肖家巷。属钮家巷社区。

    两侧差不多延续着这座江南古城几千年历史;四周街区、房屋、弄堂承载的是说不尽的古与今的传说。

    说她是个浓缩的小姑苏,一点也不过分。首先就在于其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致。

    这河叫平江河,在河的这一段,长年的流水把凤池弄和平江路一分为二;又巧妙地将其合二为一,融为一体。两头两座石砌的石桥是连接二者的“搭扣”(早年,两桥之间还有一座更小的石桥,相距也就几十米)。河面不宽,桥更不长;流星大步,三五步便能从桥上跨过。北头的雪糕桥,桥上有屋,小巧玲珑,和南头的寿安桥长相对望。雪糕桥的屋内本有一佛,常年注视河面,因而保了这段河上平安。老一辈的凤池弄人对此坚信不疑,他们说这里从未有人被淹过,就因为有佛的护佑。如今,此屋已成为一书屋,如今已成为服装店。走累逛泛的旅游者们来此小坐一会,来杯咖啡,或者来支雪糕、冰淇淋之类,一边看看手机,一边观赏这小桥流水,享受一刻美好时光。

雪糕桥上游人

    从凤池弄望过去,平江路上熙熙攘攘,红衣绿裳,男女老少,南来北往,仿佛正在印证着历史和现代的脚步是如何匆忙在此交汇着。从平江路望过来,一排安安静静的老屋不规则临河排列着,白墙黛瓦,斑驳陆离,写满了岁月沧桑;三五个老人,操着吴侬细语,闲聊着,仿佛静止了岁月流淌。

    历史是凤池弄最值得骄傲的资本,谁也说不清岁月的源头。

    先说这条平江河,相传为公元前514年伍子胥建吴国都城时所设计和建造,和岸上的平江路相携两千多年未曾改变,宋代《平江图》便有明确标注。小河流水潺潺,岸上人家相连,千百年来双双联袂谱写了一幅姑苏人家生活画卷,同时也留下古城苏州一条记忆的长廊。

平江河

    钮家巷和凤池弄成L型,和北边的肖家巷组成U型,凤池弄是底下这一横。U子型的中间部位,是个长盛不衰的历史大舞台,千百年来演绎了说不尽的古城人间故事。凤池弄之名,正是源于这些故事。

    据王梦沂先生在其博客中描述,平江河西,钮家巷和肖家巷之间,有一条古朴幽静的沿河小巷,路面全都用青砖扁砌而成。转角处一块斑驳的路牌写明:“凤池弄”。别小看这条窄窄的巷子,它旁证了苏州最早的私家园林——古凤池园一段传奇历史。

    据《宋平江城考》记载:“夷考凤池,始于周宣王时,有凤集于泰伯十六代孙吴武真家,故名。”作为泰伯的第十六世孙,当年武真在其驻地,即现在的钮家巷一带,建宅立园、植树种花,并在园内筑有池沼,这处园池就叫“凤池”,意在招引更多“凤凰”翔集。据传,凤池园始筑于公元前789年,即周宣王三十九年,比伍子胥造阖闾大城还要早275年,足见是苏州城最早的私家花园了。经过千百年的岁月轮回,花园逐步沦为普通民居,但唐宋时期钮家巷一带仍称为“凤池乡”。

    到了清初,凤池园才得到重修。康熙年间,出生在平江路雪糕桥附近的顾汧宰相辞官回归故里,他购下了含武真宅第原址在内的大片私宅,进行重修。在凤池乡里建造了一座凤池园,还把自己的十六卷诗文集也题为《凤池园集》。

    顾家衰败后,靠近临顿路的部分凤池园被苏州名人潘世恩购得,修葺建成了“临顿新居”,以奉养父亲潘奕基。

    潘世恩一生为官50余年,历事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被称为"四朝元老",一品大臣,恩宠无比。

    U型大舞台上,连续上演着一幕幕人间大剧。古凤池园连同大宅、庭院,随着历史变迁,家族兴衰,最终一分为三。凤池园西部为潘氏所得。而东部即凤池弄这边,则归了盐运使陈大业。陈氏大建庭院,也修成一座新园(庭院曾被改为平江客栈)。中部则由王鸿翥药铺的王资敬购得并稍加修葺,建成了一个小园。至此,古凤池园分属三家,各自独立,各有特色,三位园主竟都将自己的新园称为“凤池园”。

    如今,凤池园已不复存在,此弄却得名“凤池弄”。可见,她是千百年历史沉淀的继承者,说她是“小姑苏”该当之无愧。

平江路上思婆桥

    (二)

    时间到了当代,社会几经变迁,凤池弄前前后后,左左右右早已成为“寻常百姓家”。

    杨家差不多就在弄的中部,和几户人家,门户紧挨,朝夕相处。连最年长的我的岳母老人家也说不清列祖列宗何时、因何来此居住。记忆中十几岁嫁到杨家,到90多岁,就从未离开过这个普通、整洁、舒适,不算宽敞,但很具苏州特色的老屋,过着和所有普通人一样的苏州人的生活。安静,祥和,不急不燥。尤其退休后,一日三餐,饭后一杯茶;午后醒了,苏州评弹重复的曲调和唱腔,永远相随。一辈子不知听过多少遍的“说书先生”说的故事,仍然会时不时引起她会意的笑声。就如同绍兴人喝老酒,同一个品种,同一种味道,永远喝不厌,愈喝愈享受。

    周围人家,家家重教尚文,一如整个苏州风尚。子女们往往多学有所成,浪迹天南海北。杨家养育了五个子女,分别在北京、南京、杭州、苏州生活,为事业奋斗,为小家奔忙。但和左邻右舍在外的子女一样,放出去的风筝,无论飞出去多远,总有一根无形的线和凤池弄紧紧相连。五个人其实就是一根藤上的五根枝蔓,无论在哪开花结果,出发点都在这里,老屋永远是他们的牵挂。凤池弄团聚是他们最快乐的时光。我国已故航天英模杨敏达永远是杨家族人共同的骄傲,他在秦岭山洞工作近20年,主持完成了数十种、数千台次火箭发动机泵(发动机心脏)的研究试验。装机上天成功率达百分之百,创世界航天史上奇迹。他参与研究设计的我国长征系列火箭发动机,先后荣获国家金、银质奖和科技进步特等奖。杨敏达出身成长在钮家巷,足见小桥流水,也一样走出报国之士。

    门口,一座很有江南特色的石砌码头贴在河沿上,河岸虽不很高,然拾级而下,有个方形大平台,通过平台,码头转个弯才到得水面。如此设计,既避免了直接到河面的简单,又增添了码头的实用性和观赏性。早年河里水流清澈的时候,这个码头很有用场,较宽的石面上可供左邻右舍几人同时使用。如今,码头的命运早已改变,就像院子里那口小井,因为一度水质有变,不再使用而被填埋,码头的使用价值也逐渐减弱。但由于其建筑独特,如今,常常成为旅游者取景的好地方。

    凤池弄人生活自在、惬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便利。几步路过去是雪糕桥,过得桥去,是一个凤池弄人称为“桥头”的早市小市场。那时,平江路还没有开发旅游。这里差不多就是个当地人一个生活小中心。一大早,城外娄葑乡的农民、城里的小贩,或肩担,或摇船,将一筐筐新鲜蔬菜,河鲜、湖鲜,水果、杂物,一致排在桥头石头路的两旁,形成热闹的早市。左右人家,提篮拎兜,来到这里,左挑右捡。鲜活的鱼虾,脆嫩的莲藕,水灵灵的红菱,随着季节变化,江南水乡的各色应季农产品,应有尽有,丰富多彩,一年四季,天天如此。

    南方和北方生活习惯上一大差别,是早起。早先,我爱人和苏州的弟妹通话。这头:“我们在买菜”;那头:奇怪起来,“现在是下午,怎么买菜?”后来才慢慢理解了北方生活习惯的差异。天不亮,桥头便人声鼎沸起来,小贩的叫卖声和讨价还价声在清晨浓重水汽的空气中回荡,组成一阵令人辨别不清的“嗡嗡”声,嘈嘈杂杂。吴侬软语,即使再大声喧哗,也难以做到穷凶极恶。因此,传出来的既是中国市场常有的具有共性的市井之声,又是浓重的苏州特色的江南交响曲。其间还不时夹杂着挎篮卖花小囡用苏州话唱出的一声声:“代代花茉莉花”,似诉似唱。

    随着雾气散去,街面上逐渐恢复平静。但早点店依然生意如常,小吃店里常年顾客盈门。桥头是凤池弄平常人家离不开的存在。比如下午时光,左邻右舍时不时来点生煎馒头、萝卜丝饼、油炸臭豆腐之类小点心,这些凤池弄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点缀,差不多都赖以桥头。

    细腻可能是苏州人共有的一大特征,最明显表现在吃上。平常的一日三餐,烧个鱼,做个肉,炒个菜什么的,他们总会说出许多道道。关键是还能评出对别处人来说无法察觉或者根本就不想察觉的那一丝丝差异来。对应季性食材的苛求,更是到了匪夷所思的程度。什么季节吃什么成了约定俗成的强大习惯,季节一过,再好的东西,往往也少人问津。春天青蚕豆下市,桥头早市上,小河里的小船上,全是卖青蚕豆的。吃的是青蚕豆,谈的是青蚕豆,没有哪家会错过机会。可是季节一过,青蚕豆立马销声匿迹。当然,随着融入愈来愈多外地人,这些习惯也许会逐步改变。

    一次一个人回去,巧遇家人都不在。同屋居住的大嬢嬢(姑母)泡杯茶让我小坐,一会功夫老人家端来一碗自下的面条,其味道之鲜美,自今念念不忘,不知她是怎么做出来的。大嬢嬢早年嫁于贝家老三,就是著名建筑设计师贝聿铭的弟弟。结婚后三年贝老三不幸病逝,老人家便回娘家居住。多少年,凤池弄就是族人温暖的港湾。

肖家巷里面的一小巷 

    从雪糕桥沿着布满岁月痕迹的石阶下来,这边墙角上方和凤池弄垂直的方向标着:“肖家巷”。巷子不宽,早先的凹凸不平的石岗路,已经被平整的青砖路取代。但无论怎么变化,左右人家房屋门楣还总是原先的模样,粉墙黑瓦,高高低低,错落有致。民间传说,三国周瑜曾在此住过。

    肖家巷也不长,沿着窄窄的巷子走出去是临顿路,斜对面便是苏州城里最有名的商业中心观前街了,吃的、喝得、穿的、用的,老字号、舶来品、国内品牌,国际名牌什么都有。采芝斋的糖果,陆稿荐的酱汁肉,黄天源的糕团,稻香村的糕点,松鹤楼的美食,陆扬混沌,五花八门。早年,外地人来苏州,如同到北京必逛王府井一样,必须要来观前街,否则,就不算来过苏州。因此,这不又增加了凤池弄的区位优势?

    南头的寿安桥和雪糕桥风格迥然不同,没有上下石阶,桥面完全由几条巨大的石条铺成,和两头路面齐平。过得桥来,和凤池弄成直角的就是钮家巷。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性格,城市的张扬往往表现在建筑上。苏州的传统是内敛的。钮家巷算得上是苏州内敛特性最具代表的街区之一了。巷子本有一条小河贯穿其中,50年代填平后,本已窄小的街巷变身为较宽的街道,但始终普通、简单,传统的石岗路面,两边房屋简朴老旧,大多低矮,甚至看起来有些杂乱,你看不到丝毫高大上痕迹。然而,前面说到的几户著名大宅名宅,恰恰就都隐身其中。如同苏州的园林,外地人头脑里,所谓公园,园林,必定有一个看上去气派的大门。到了苏州,导游说某某园林到了,见到的往往是一个普通人家的小门,令人狐疑不已。入得园来,山石池塘,亭台楼阁,回廊曲折,层层叠叠,方见别有洞天。

    大宅院里,往往曲径通幽,你从普通门口进入,一路走去,院中还常常见到一块块绿油油的菜地,让人不知是置身市中心还是在村里。进去时是这条街巷,左拐右弯,出门时却已到了另一个街巷。从肖家巷到大儒巷,在大宅之间穿来穿去,你就一会是顾颉刚故居,一会是唐纳故居,这名人,那名人足迹,不经意间就来到你面前。

    如今的潘世恩大宅,经过修缮,已成为苏州状元博物馆。而凤池弄这边的陈家大宅,一度曾被改造成苏州传统特色的休假酒店平江客栈,如今息业了。肖家巷一侧,东升里文化艺术街正吸引愈来愈多的游人。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景点逐步向游人开放。钮家巷用其内敛、平常、简朴的风格,向世人展示着苏州悠久的城市文明和独特的姑苏文化。

    (三)

    苏州园林和小桥流水是苏州最具特色的两张名片。而今,随着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推进,以及旅游经济发力,苏州园林逐步被搬到了全国各地,小桥流水也被许多地方仿造。说实话,一些地方投入颇丰,设计用心,建筑精良;流水弯弯,小桥精致,很受欢迎,有的也很有神韵,值得一游。但不知为什么,总觉得不是苏州。

    在江南一带,传统的小桥流水人家也很普遍。不但城市有,农村的古镇也很多。但也不知为什么,仍然不是苏州。

    历朝历代,人们总是把小桥流水更多的和苏州相连,小桥流水不自觉间成了苏州的代名词。

    为什么?说不清。

    苏州的小桥流水,属于朴实无华的那种,好像是生活在这里的历代市民迫于生活所需,追求实用时,无意识之中建成的。是岁月堆砌的结果。在凤池弄人眼里,这些河,这些桥,就是生活本来的样子。就像其他所有地方一样,它是一个自然的存在。自然,是苏州小桥流水的特性。

对面的平江路上

    记得苏州大学本部,也就是其前身东吴大学所在地天赐庄往西北,靠近平江路的地方,当时有两座小石桥,一横一竖跨在两条交叉的小河上,其设计的巧妙,建筑的精致,组图的完美,和周围民居的协调,简直就是一幅人间仙境图。然而,当时的存在,仅仅就是人行的方便。随着苏州大学扩大和周围新村改造,这一带如今已不复存在。在苏州,小桥和流水和民居,就是那么随意的存在着,没有刻意追求,但总让人感觉到它处处都是刻意追求的结果。

    苏州的小桥流水,离不开“巷”、“居”、“街”、“路”的配合,是水、桥、路、巷、街、居的综合体。尤其离不开巷与居。“巷”,必须是苏州的巷,而居又必须是苏州的“居”。组合起来才是真正的苏州。离开了巷和居,小桥流水就会失去大半的光彩,也就丢失了独特的“苏州味道”。

    凤池弄对面的平江路是这方面的最好说明。南从干将路入,北到东北街出,平江路全长约1600米。名为路,实际也是巷。宽宽窄窄,时而一边临河,时而河边有宅。无论宽窄,变化的总是恰到好处。

    和凤池弄相对的这段,一半河侧有屋,一半双方临河“对视”。无论你站在哪个角度,是从此岸看彼岸,还是从彼岸看此岸,流水、石岸、埠头、小桥、老屋、旧巷,总是完美的组合在一个最恰当的镜框里,美不胜收。巷是苏州的巷,居是苏州的居,充满了错落有致的岁月痕迹和历史沧桑,让人体验出无限的纵深感。年轻的情侣们往往喜欢在斑驳陆离的老墙前留个影,游人们则四处抓拍。景物是它的外在表现,内涵才是她牵动人心之所在。人们倾情的,正是她体现出来的一种“味道”和一种刻在骨子里的文化。

    江南雨多。落雨时节,细雨霏霏,飘飘洒洒落在小河里,落在石桥上,落在小巷里。此刻,人们打着雨伞在小巷穿行,在凤池弄、在对面平江路上悠悠而过,愁肠婉转靡靡悠长的评弹声断断续续,别说一对年轻恋人,即使一位阿婆,一位年轻的妈妈牵着年幼的孩子在雨中,往往也是一首诗,一幅画,一首歌。这就难怪历来多少文人墨客总爱把江南雨巷作为抒发情感的题材和对象了。

对面休息的游人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无
·下一篇:无
·中红头条—何加正:追念李老太(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凤池弄琐记(组图)
凤池弄琐记(组图)
台独分子:你们没有资格做中国人!
特稿:台独分子:你们没有资格做中国人!
渠长根:这一百年——献给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中红头条:学习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开国元勋
学习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开国元勋后代和红军
江山、杨建国、布俊超、陈胜:学习革命精神,传承红
特稿:学习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开国元勋后代
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赴挂钩社区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建设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人家
特稿:图说谁参加了叶选宁的遗体告别(组图)
特稿:痛悼李昭 怀念耀邦——李昭同志遗体告别仪式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组图)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特稿:最后一位开国中将王秉璋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老一辈革命家谭震林同志长子谭淮远病逝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到毛主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行(组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岁军”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刻(组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举行(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组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别(组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