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凤池弄的宁静是本世纪初被打破的。
大约90年代末期,和老母亲一起坚守在凤池弄老宅的弟弟和弟妹,三天两头焦急来电,说凤池弄一带要拆迁了,老住户要全部搬郊区去。老太太听说了,反响强烈,说坚决不离开住了一辈子的凤池弄老宅。那年,央视4频道在苏州拍片,居然采访了她好长一段时间,老人家虽不会普通话,但听得懂,在为子女们自豪的同时,流露的都是对凤池弄的深情。我女儿在加拿大读书时,一位加拿大律师朋友来苏州,女儿专门介绍他拜访老人家,见面后非常高兴。如今的传闻,让他们很是焦急和担心。还说大家都在传说,平江路一带将改造成绿地,做上海的后花园。我们说什么也不信,因此也没当回事。但经不住他们日盛担心的诉说,还说邻居们有的已经开始做搬迁准备了。这时才不免让人担心起来。正好“两会期间”,省委梁宝华书记抽空和大家小聚,梁书记新闻科班出身,任过苏州市委书记,较熟。期间,我说了苏州方面的传闻,梁书记认真听了,说他没有听说过。我说,绿地全中国甚至全世界各地都有,但小桥流水,苏州是唯一,如果拆了,将是历史性遗憾。尚若传闻是真,希望关注一下。
后来的事实让我相信,一时间坊传的“绿地”说也许并不确凿。不久,平江路改造工程开始了,但不是拆迁,而是改造。所有建筑,修旧如旧,外形一律不变,只在内部装修和加固。一个崭新而又古老的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开始逐步显现。
这边的凤池弄,不宽的路面也随之“破膛开肚”,埋了下水道。从“上水”到“下水”,说起来简单,其实,对古老社区来说,却意味着一次历史性的跨越。有了下水设施,政府还免费为老宅里家家户户装上了抽水马桶和洗手池,从此告别了千百年来人们生活中最大的困扰——倒马桶的历史。同时因为有了下水道,也解决了家家户户室内洗澡问题。凤池弄的老宅子终于和现代文明接上了轨。
巷还是那个巷,宅还是那个宅,凤池弄在大变中坚持了不变,悄没生息的跨了这一步。整个平江街区更是如此。
在人们急切奔向现代化的时刻,许多地方在城市建设中,一个最简单的做法往往是大拆大建。旧的消失了,新的很漂亮,但失去了不该失去的一切。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建设向人们展示了一个新的版本,树立了一个新的榜样。
凤池弄从此也成为了一个“观景台”和“风景线”。对面平江路上旅人整天熙熙攘攘,有天南海北国内游客,更有蓝眼睛黄头发的外国参观者,一年四季不断。每次回去,热心的邻居们总会给远道而来的我们搬把小竹椅,坐在门口小河边,泡杯浓茶,一边品名叙旧,一边观赏对面旅客们来来往往,并时不时按下手机快门。而对面的游人也常常驻足看过来,将我们连同身后的老宅,河边的埠头看成风景,快乐按下快门。
在家门口看对面
凤池弄永远充满温馨回忆,油炸臭豆腐,萝卜丝饼,炒螺蛳,鸡头米,钮家巷口的大饼油条,一应儿时的口味,弟妹们总是一样一样买来。
随着平江路名声愈来愈大,人流也愈来愈多,如今,正潮水般从雪糕桥和寿安桥分两端逐步向凤池弄漫延。昔日的宁静消逝了。不过,凤池弄人正在慢慢适应这个变化。
享年93岁的岳母,在凤池弄生活了将近80年,虽然离开我们已经7年,八十、九十岁生日时,南京、北京、杭州、苏州的儿孙们齐聚苏州,四世同堂,其乐融融的欢乐情景,如今历历在目。
弟弟、弟妹也已退休,如今,他们是凤池弄老宅的坚定守护者,新房子再好,他们还是感觉住在老宅里踏实,一天也不愿离开。弟妹也成了苏州一个经常见诸报端的小有名气的社区志愿工作者,每天忙碌着,疫情期间更是不辞辛劳。
凤池弄永远是漂泊在外游子们的共同家园。
|